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近現代文化與思想下
Modern Culture and Thought (2) 
開課學期
105-2 
授課對象
文學院  中國文學系  
授課教師
潘少瑜 
課號
CHIN2137 
課程識別碼
101 34902 
班次
 
學分
2.0 
全/半年
全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五3,4(10:20~12:10) 
上課地點
博雅304 
備註
與蔡祝青合開
總人數上限:2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52CHIN2137_think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現代」意謂了什麼?它指向怎樣特定的經驗內涵,以及何種嶄新的文化思想生成的條件?從這些問題出發,本課程分兩個學期,帶領學生認識鴉片戰爭以降百餘年間文化思想史的重大發展面向,地域橫跨中國與台灣,觀照視角涵蓋多種學科,著重探討此期間知識型態與傳播媒介、道德價值與文化理想、社會政治想像與相關建制等方面的轉變,以期開拓出多樣、多元的理解路徑。
下學期課程涵蓋1900年代至1940年代,分為六個主題單元講授,另安排一次專題演講,聘請專家學者主講。 

課程目標
本課程既求幫助學生對近現代文化思想史的重大發展獲致基本的認識,亦要進入特定問題進行實質的討論,以求豐富學生的思考資源及分析能力。  
課程要求
1. 按進度課前研讀各週指定讀物。
2. 積極參與討論。
3. 準時繳交作業(抄襲者必須重寫,否則以零分計算)。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另約時間 
指定閱讀
各週指定讀物交由本校講義室印製,教師將分若干次於課堂發給。 
參考書目
1. 第一單元(楊芳燕)
張灝:《時代的探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4年)。
陳菘編:《五四前後東西文化問題論戰文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85年)。
高力克:〈重評杜亞泉與陳獨秀的東西文化論戰〉,《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4期,頁144-163。
汪暉:《文化與政治的變奏:一戰和中國的「思想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楊芳燕:〈再造新文明:李大釗早期思想中的普遍與特殊〉,《政治科學論叢》第63期(2015年3月),頁1-54。
張君勱、丁文江等:《科學與人生觀》(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
林毓生,《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社會思想論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
洪子偉:〈臺灣哲學的盜火者——洪耀勳的本土哲學建構與戰後貢獻〉,《臺大文史哲學報》第81期(2014年11月),頁113-147。
洪子偉編:《存在交涉:日治時期的臺灣哲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6年)。

2. 第二單元(蔡祝青)
左玉河:《中國近代學術體制之創建》(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
陳平原、米列娜主編:《近代中國的百科辭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陳平原:《中國大學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
陳平原:《作為學科的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黃得時:〈從臺北帝國大學設立到國立臺灣大學現況—光復以來三十年間本省高等教育發達之一例證〉,收錄於黃得時作,江寶釵編:《黃得時全集》第八冊(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2年)。
蔡祝青:〈文學觀念流通的現代化進程:以近代英華/華英辭典編纂literature詞條為中心〉,《東亞觀念史集刊》第三期(2012年12月),頁275-335。

3. 第三單元(鍾欣志)
李孝悌:〈中國近代大眾文化中的娛樂與啟蒙——以改良戲曲為例〉,收入張啓雄主編:《「二十世紀的中國與世界」論文選集(下)》(臺北:中研院近史所,2001年),頁967-994。
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二版(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98年)。
海上漱石生:〈上海戲園變遷志〉,收入周華斌、朱聯群主編:《中國劇場史論》(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年),頁556-579。
鍾欣志:〈晚清「世界劇場」的理論與實踐——以小說《黑奴籲天錄》的改編演出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74期(2011年12月),頁83-131。
鍾欣志:〈越界與漫遊:尋覓現代觀眾的「鐘聲新劇」〉,《戲劇學刊》14期(2011年7月),頁111-151。
瀨戸宏著,陳凌虹譯:《中國話劇成立史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5年)。

4. 第四單元(楊佳嫻)
曹雪芹等著、馮其庸等校注,《紅樓夢校注》(臺北:里仁,1984年)。
白先勇,《孽子》(臺北:允晨,1992年)。
熊月之:《都市空間、社群與市民生活》(上海:上海社科院,2008年)第一章。
羅蘭•巴特著、許綺玲等譯:《明室.攝影札記》(臺北:臺灣攝影,1997年)。
蘇珊•桑塔格著、黃燦然譯:《論攝影》(臺北:麥田,2010年)。
張愛玲,《對照記》(臺北:皇冠,2010年)。

5. 第五單元(陳碩文)
劉吶鷗:〈遊戲〉,穆時英:《上海的狐步舞》、施蟄存:《巴黎大戲院》,收於李歐梵編選:《上海的狐步舞:新感覺派小說選》(臺北:允晨文化,2001年)。
李歐梵著,毛尖譯:《上海摩登:一種都會文化在中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一、二章。
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著,郭宏安譯:〈現代生活的畫家:現代性〉,《只要那裡有一種激情:波德萊爾論漫畫》(臺北:八旗,2012年),頁142-152。
曾樸:《魯男子》(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
皮耶路易(Pierre Louys)著,曾樸、曾虛白譯:《肉與死》(上海:真美善書局,1929年)。
趙鵬:《海上唯美風:上海唯美主義思潮研究》(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3年)第四章。

6. 第六單元(陳相因)
魯迅:〈狂人日記〉、〈白光〉、〈長明燈〉。
果戈里著、劉開華譯:〈狂人日記〉,收入周啟超主編:《果戈理全集:彼得堡 故事及其他》(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第三卷,頁248-282。
安德烈耶夫:〈片斷十二〉,《紅笑》。
魯迅:〈我怎麼做起小說來〉、〈關於《關於紅笑》〉。
Douwe W. Fokkema, “Lu Xun: The Impact of Russian Literature,” in Literature
in the May Fourth Era, ed. Merle Goldman (Cambridge: Harvard UP, 1977), pp. 89-101.
Patrick Hanan, “The Technique of Lu Hsun’s Fiction,”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34 (1974), pp. 53-96.
陳相因:〈瘋狂的前奏曲—初探果戈理與魯迅作品的「黑暗世界」〉,《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2卷1期(2012年3月),頁151-175。
孫郁:〈果戈理遺產〉,《魯迅與俄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年),頁118-140。
高旭東:〈第二編魯迅:東方的文化惡魔〉,《跨文化視野中的魯迅》(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3年),頁169-221。
藤井省三著,陳福康編譯:〈魯迅與安德烈夫〉,《魯迅比較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年),頁48-75。
王德威:〈革命加戀愛〉,《歷史與怪獸》(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頁20-95。
茅盾:《幻滅》(1927年)。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1953年),頁 804-835。
丁玲:《太陽照在桑乾河上》(1948年)。

7. 總結(潘少瑜)
王宏志編:《翻譯與創作——中國近代翻譯小說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
馬祖毅:《中國翻譯簡史——「五四」以前部分(增訂版)》(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年)。
劉禾著,宋偉杰等譯:《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1900-1937)》(修訂譯本)(北京:三聯書店,2008年)。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出席 
10% 
每缺席一節課扣o.5分。 
2. 
參與情況 
10% 
 
3. 
閱讀回應 
40% 
1. 六個主題單元任選三個單元,每一單元選擇一週或多週的指定教材撰寫閱讀回應。 2. 每篇900-1000字。請在單元結束後一週內,至CEIBA作業區繳交WORD檔。 3. 4/21之前,至少必須要繳交一篇。 
4. 
期末報告 
40% 
4500-5000字。可以先前繳交的一篇閱讀回應為基礎進一步發展,但全文須有明確的問題意識,並包含前言、正文、結語、參考書目四個部分。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4  課程介紹及導論 
第2週
3/03  1. 「東西文明」問題:論述與論爭(楊芳燕)
1-1 一戰與東西文化論戰 
第3週
3/10  1-2 科學乎?玄學乎? 
第4週
3/17  1-3 「存在交涉」:洪耀勳與臺灣本土哲學運動 
第5週
3/24  2. 新名詞、新學科與新教育(蔡祝青)
2-1 英華/華英辭典與百科全書 
第6週
3/31  2-2 北京大學與臺北帝國大學 
第7週
4/07  3. 新劇•新民•新舞台(鍾欣志)
3-1 新劇:近現代戲曲的改良意識 
第8週
4/14  3-2 新民:中國話劇的現代性意涵
3-3 新舞台:觀演經驗的物質基礎 
第9週
4/21  6. 左翼文學與跨文化實踐(陳相因)
6-1 魯迅與十九世紀俄羅斯文學:狂人的進擊 
第10週
4/28  專題演講(楊瑞松):以「同胞」之名:近現代中國的家國想像 
第11週
5/05  5. 上海摩登(陳碩文)
5-1 舶來新感覺:上海現代派小說中的日常現代性 
第12週
5/12  5-2 演繹唯美:上海唯美派與三十年代上海文學場域 
第13週
5/19  4. 現代空間與視覺經驗(楊佳嫻)
4-1 編輯自我形象:攝影術與女作家 
第14週
5/26  翻譯現代性:從晚清到五四(潘少瑜) 
第15週
6/02  4-2 花園搞革命,公園鬧戀愛(楊佳嫻) 
第16週
6/09  6-2 革命文學(1927-1936):革命+戀愛(陳相因) 
第17週
6/16  6-3 「向蘇聯學習」: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中國化 
第18週
6/23  期末口頭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