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人文科技的交響:新趨勢與新素養(二) The Interplay of Humanity and Technology-New Trends and New Competencies (II) |
開課學期 |
109-2 |
授課對象 |
|
授課教師 |
鄭毓瑜 |
課號 |
CHIN1100 |
課程識別碼 |
101 11240 |
班次 |
|
學分 |
3.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
上課時間 |
星期五7,8,9(14:20~17:20) |
上課地點 |
博雅103 |
備註 |
本課程將全程錄影並置於台大開放式課程網站。A17:文學與藝術、物質科學 總人數上限:10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92CHIN1100_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本課程為趨勢科技捐贈之「趨勢人文與科技講座」,依據每學期訂定的跨領域主題,邀請國內外著名學者進行講論與座談,希望以人文研究的深廣度,回應科技發展的新趨勢。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不過與此同時,人性其實也一直被科技改變;「科技」與「人文」一直都處在相互影響、彼此增益的對話之中。本課程著眼的即是這個對話的過程,而本學期預計透過「藝術與技術」這一重要主題來彰顯、解析「科技」與「人文」複雜的往來互動。我們將邀請王德威、郭嘉真、楊振邦與龔書章四位專家,針對現當代文學和藝術中的技術革新做研討,講題包括後人類與科幻、新媒體和策展、建築與城市意象、乃至音樂和視覺的現代性等主題;除此之外,本課程亦邀請朱安麗、鄭宗龍和「三個人樂團」等表演藝術家,到課講座和示範教學。藉此,本課程期待引領同學對當代文藝的創作現場有精要的認識。
希望這課程帶給學生開闊、時新的視野,同時對當代「人文」、「科技」的核心議題有及時、切題的反思。
*以下提供的週次講題為暫定,實際上課可能依照個別講者之時間做些微的調整,將在第一堂課時說明確定時程,請欲修課同學務必出席。
*欲修課同學第一週請務必出席。已選上同學第一週未出席視同放棄修課資格。 |
課程目標 |
課堂上除了傳授知識的演講,本課程同時注重學生的參與,包括課堂討論與實作。課堂討論的部分規劃有「圓桌論壇」與「討論課」,希望培養學生歸納、省思課堂所學,並且參與對話與表述己見的能力。至於實作的部分,本課程預計邀請專家導覽「2021台灣文博會」、「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機中心」,同時安排有影像和音樂剪輯的實作,希望藉此讓同學實地了解當代人所置身其中的、藝術與技術共振交響的世界。
本課程亦鼓勵修課學生將課程講者講授的內容另做轉譯,譬如將講者所述的某一觀念實際策展,或者以影片的方式呈現課堂所學。
整體而言,本課程希望帶領學生重新體認「人文」與「科技」的相互依存,進而為當代高「科技」的生活型態,注入必要的「人文」涵養。 |
課程要求 |
本課程每周前兩節為講者講演,第三節為TA帶領的討論課。本課程期待修課同學準時出席演講,積極參與討論。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另約時間 |
指定閱讀 |
(1)大衛·艾傑頓(David Edgerton)著,李尚仁譯,《老科技的全球史》(Shock of The Old:
Technology and Global History Since 1900 )(新北市:左岸文化,2016)。
(2)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關子尹譯,《人文科學的邏輯》(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6)。
(3)李歐梵,《人文六講》(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
參考書目 |
隨課堂補充。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課程參與 |
40% |
到課率、討論課參與度。 本課程的請假原則上不超過兩次,違者「課程參與」分數直接歸零。 |
2. |
轉譯實踐 |
30% |
將課程內容以書報、數位媒體等方式呈現。 |
3. |
反思筆記 |
30% |
針對課程演講提出意見回饋,兩篇,每篇1000-1500字。 第8週、第15週繳交。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2/26 |
課程導論(鄭毓瑜) |
第2週 |
3/05 |
「記憶與技藝」座談(「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鄭宗龍對談「傳藝金曲獎最佳演員」朱安麗),主持:鄭毓瑜 |
第3週 |
3/12 |
「繪畫、光學、視覺」(楊振邦) |
第4週 |
3/19 |
「音樂、聲學、聽覺」(楊振邦) |
第5週 |
3/26 |
「現代藝術中的現代科學」(楊振邦) |
第6週 |
4/02 |
春假 |
第7週 |
4/09 |
實作課程(楊振邦) |
第8週 |
4/16 |
「科技熊抱藝術:雲端算圖農場勇氣獻映」(郭嘉真) |
第9週 |
4/23 |
「算圖農場的產地與產出」(郭嘉真)
第一次反思筆記繳交 |
第10週 |
4/30 |
「台灣新世代的跨界思考—從社會設計到空間傳達的文化創新」(龔書章) |
第11週 |
5/07 |
「島嶼迴盪。眾聲喧嘩—1990年以來的台灣建築地景」(龔書章) |
第12週 |
5/14 |
「2021文博會—SUPERMICROS 數據廟」(龔書章) |
第13週 |
5/21 |
「後人類研究與當代文學想像(一)」(王德威) |
第14週 |
5/28 |
「後人類研究與當代文學想像(二)」(王德威) |
第15週 |
6/04 |
「期末展演」 (鄭毓瑜) |
第16週 |
6/11 |
示範演出(三個人樂團)
第二次反思筆記繳交 |
第17週 |
6/18 |
「圓桌論壇」(鄭毓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