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楚辭(一) Chu Tzu (Ⅰ) |
開課學期 |
109-1 |
授課對象 |
|
授課教師 |
吳旻旻 |
課號 |
CHIN1097 |
課程識別碼 |
101 11250 |
班次 |
|
學分 |
2.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
上課時間 |
星期四3,4(10:20~12:10) |
上課地點 |
普406 |
備註 |
A1:文學與藝術 總人數上限:5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91CHIN1097_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屈原《楚辭》為經典之作,但過度熟悉的生平認知,與詰屈晦澀的騷體文句,使得《楚辭》成為「人們所稱頌卻又不去讀的書。」
究竟屈原是什麼樣的人?為什麼太史公認為他「雖與日月爭光可也」,蘇軾也說:「吾文终其身企慕而不能及萬一者,惟屈子一人耳。」而《楚辭》之創造性與藝術性何在?今之讀者又可以從閱讀《楚辭》中得到什麼樣的啟發與樂趣?
本課程主要從「屈原的人物典型」以及「楚辭的藝術成就」兩個方面切入,將透過原典的閱讀與討論,重新探討這部經典的價值。
|
課程目標 |
一、引導同學認識屈原的思想、感情,了解其在傳統文化中的典型意義。
二、導讀《楚辭》重要篇章,期讓同學認識其內涵與藝術性,進而理解《楚辭》之所以成為經典。
三、探討由《楚辭》延伸出去的知識份子自覺、隱喻的形成與接受、文學想像與宗教儀式、圖畫視覺表述等議題,將經典與人文傳統、當代社會產生對話。
|
課程要求 |
1.以好奇的心重新認識屈原。
2.積極參與課堂討論與分組報告。
3.準時繳交各項作業並不得抄襲。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另約時間 備註: 歡迎來信與教師約談。 |
指定閱讀 |
1.洪興祖《楚辭補注》,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教師自編講義。 |
參考書目 |
宋.朱熹《楚辭集注》藝文印書館
明.汪瑗《楚辭集解》北京古籍出版社
清.王夫之《楚辭通釋》,廣文書局
清.林雲銘《楚辭燈》,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清.蔣驥《山帶閣注楚辭》,廣文書局或中華書局
游國恩《離騷纂義》,台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
馬茂元《楚辭注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原湖北出版社1985出版)
蕭兵《楚辭的文化破譯》,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易重廉《中國楚辭學史》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
廖棟樑《倫理歷史藝術:古代楚辭學的建構》,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彭毅《楚辭詮微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年
魯瑞菁《楚辭文心論》台北:里仁書局,2002年
潘富俊著,《楚辭植物圖鑑》,台北:貓頭鷹出版,2014年
吳旻旻《香草美人文學傳統》台北:里仁書局,2006年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期末考 |
40% |
就全學期課程內容進行筆試評量。 |
2. |
分組報告 |
20% |
修課同學就本學期討論之知識分子、行旅心境、情感遺憾、異域想像、物質生活等主題,擇一當代文學或影視作品與之對話,說明其與楚辭之精神內涵與藝術手法有何異同。 |
3. |
課堂討論 |
20% |
配合課程內容,不定時進行全班討論或小組討論。 |
4. |
文本心得 |
10% |
於第九週之前繳交楚辭講義閱讀心得一至二篇,合計1000字以上。 |
5. |
課外閱讀札記 |
10% |
於第十二週之前繳交楚辭相關課外閱讀心得。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9/17 |
如何讀經典 |
第2週 |
9/24 |
屈原與楚國 |
第3週 |
10/01 |
中秋節放假 |
第4週 |
10/08 |
流放的旅程 |
第5週 |
10/15 |
詩之為抵抗 |
第6週 |
10/22 |
離騷之香草 |
第7週 |
10/29 |
離騷之飛天 |
第8週 |
11/05 |
極致的深情 |
第9週 |
11/12 |
九歌之神靈 |
第10週 |
11/19 |
九歌之二湘 |
第11週 |
11/26 |
山鬼之形象 |
第12週 |
12/03 |
招魂之恐怖 |
第13週 |
12/10 |
招魂之享樂 |
第14週 |
12/17 |
屈原與漁父 |
第15週 |
12/24 |
分組報告 |
第16週 |
12/31 |
分組報告 |
第17週 |
1/07 |
後世對屈原的詮釋與轉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