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明清變革與人文傳統
Changes in Ming & Qing Dynasties and Humanity Tradition 
開課學期
99-2 
授課對象
 
授課教師
鄭毓瑜 
課號
CHIN5030 
課程識別碼
101 5080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三3,4,@(10:20~) 
上課地點
博雅302 
備註
兼通識A1*。。A1*:文學與藝術領域。可充抵通識與楊芳燕、高嘉謙合開
總人數上限:10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992345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擬從「世變」概念的觀照下,結合鉅觀與微觀的視角,探討世變與中國人文傳統之衍變的歷史關係。所謂「世變」,可以是指諸如朝代更迭、戰事發生、社會動亂等突發性的世局變化,亦可以是指長期的、結構性的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的深層變動。一般而言,世變多不免對人的心靈、人對外在事物的感知造成衝擊,尤其是對知識菁英階層造成深刻影響。那麼,究竟世變與中國人文傳統的衍變有何關係可言?世變是否牽動人文世界某些深具長遠意義的反應與變化?它是否導致人們在審美觀念、知識取向、文化理想、價值信仰、感覺結構、集體心態等方面的重大變動與轉化?世變之際的個人與文學或學術社群有何因應之道?從長遠的歷史角度來看,世變是否造成怎樣的人文典範的變革與轉化?典範轉化之際,特定的個人或社群又扮演了怎樣的歷史角色?隨著上述多面向議題的開拓,本課程將以明清時期為重要的觀察點,將「記憶」、「思想」和「離散」等關鍵概念設計為三個單元,透過相關文學與思想的文本研讀,期許學生在歷史、文學和文化生產的不同層面,建立一個宏觀的人文視野,對明清變革與人文傳統之衍變的歷史關係,有更深入、更完整的理解和認識。

教學特色:本課程設計的三個單元分別由鄭毓瑜教授、楊芳燕教授、高嘉謙教授講授。教師除了引導學生對不同類型的文學與思想文本細讀,本課程每週將有一堂課的時間為教學助理和學生進行議題討論和報告,以期學生透過意見的交換和整合,可以激盪出更多的學習樂趣。課程將視實際授課狀況做必要調整。
 

課程目標
本課程將以明清時期為重要的觀察點,將「記憶」、「思想」和「離散」等關鍵概念設計為三個單元,透過相關文學與思想的文本研讀,期許學生在歷史、文學和文化生產的不同層面,建立一個宏觀的人文視野,對明清變革與人文傳統之衍變的歷史關係,有更深入、更完整的理解和認識。 
課程要求
一、本課程將自編講義及推薦若干參考書籍,修課同學在開學期間自行購買。
二、課程講義務必課前預習,作業必須自行完成,勿直接傳抄、下載網路資料或抄襲他人。
三、每週均有教學助理和學生分組討論時間。學生必須參與討論及口頭報告。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另約時間 備註: email聯繫約定時間 
指定閱讀
教師自訂講義

※第2週:如何記憶:符號與詮釋
◎基本閱讀:
向秀〈思舊賦〉 (包含相關典故訓解、史料與世說新語的人物事例、世變的書寫)
◎延伸閱讀:
宇文所安,《追憶》(台北:聯經,2006)。

※第3週:庭園與文本:朱舜水的流亡風景
◎基本閱讀:
朱舜水〈遊後樂園賦〉(包括朱舜水生平事蹟、相關詩文與賦文解讀,並觀賞後樂園與朱舜水相關圖像與手跡)
◎延伸閱讀:
1. 鄭毓瑜,〈明清之際辭賦作品的哀江南論述──以夏完淳大哀賦為端緒的討論〉,《清華學報》,新31 卷1、2 期合刊,2001 年3 月,頁1-36。
2. 鄭毓瑜,〈流亡的風景──〈遊後樂園賦〉與朱舜水的遺民書寫〉,《漢學研究》,20卷2 期,2002 年12 月,頁1-28。

※第4週:舊體詩與新世界:黃遵憲的越界經驗
◎基本閱讀:
黃遵憲《人境廬詩草》詩選(包括黃遵憲生平事蹟、以三十歲出使日本以前詩作之解讀詮釋為主,並觀賞黃遵憲相關圖像與手跡)
◎延伸閱讀:
1. 蔣英豪,〈日本雜事詩與近代漢語新詞〉,《漢學研究》第22卷第1期,2004年6 月,頁299-323。
2. 林崗,〈海外經驗與新詩的興起〉,《文學評論》,2004年第4期,頁21-29。

※第5週:舊體詩與新世界:黃遵憲的越界經驗
◎基本閱讀:
黃遵憲《日本雜事詩》詩選(包括黃遵憲出使日本事蹟、明治初期日本國勢)
◎延伸閱讀:
1. 葛兆光,〈天崩地裂-中國古代宇宙秩序的建立與坍塌〉,收入《葛兆光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頁107-116。
2. 鄭毓瑜,〈舊詩語的地理尺度—以黃遵憲《日本雜事詩》中的典故運用為例〉,收入王璦玲編:《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移動之文化詮釋》(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9年10 月,頁251-292。

※第8週:變動中的地緣政治:從《海國圖志》說起
◎基本閱讀:
1. 《海國圖志》節選。
2. 章清,〈晚清「天下萬國」與「普遍歷史」理念的浮現及其意義〉,《二十一世紀》,94期(2006年4月),頁54-62。
◎延伸閱讀:
1. 夏伯嘉,〈從天儒合一到東西分歧──歐洲中國觀的演變〉,《新史學》,12卷3期(2001年9月),頁1-18。
2. 子安宣邦,〈「世界史」與亞洲、日本〉,收入子安宣邦著,趙京華譯:《東亞論──日本現代思想批判》(吉林人民,2004),頁3-23。
3. 鄒振環,《晚清地理西方地理學在中國》(上海:上海古籍,2000)。

※第9週:西風東漸與秩序危機:兩種回應模式
◎基本閱讀:
1. 《洪秀全選集》節選。
2. 張隆志,〈殖民接觸與文化轉譯:一八七四年臺灣「番地」主權論爭的再思考〉,收入甘懷真編,《東亞歷史上的天下與中國概念》(台北:台灣大學,2007),頁255-284。
◎延伸閱讀:
1. 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著,朱慶葆等譯,《太平天國》(台北:時報,2003)。
2. 林學忠,《從萬國公法到公法外交:晚清國際法的傳入、詮釋與應用》(上海:上海古籍,2009)。

※第11週:甲午之戰:1895年的分水嶺意義
◎基本閱讀:
1. 嚴復,〈論世變之亟〉、〈闢韓〉。
2. 梁啟超,〈三十自述〉。
3. 張灝,〈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轉型時期〉,收入張灝:《時代的探索》(台北:聯經,2004),頁37-60。
◎延伸閱讀:
1. 王汎森,〈從「新民」到「新人」:近代思想中的「自我」與「政治」〉,收入王汎森等著:《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期》(台北:聯經,2007),頁171-200。
2. 史華慈(Benjamin I. Schwartz)著,葉鳳美譯,《尋求富強:嚴復與西方》(南京:江蘇人民,1996),第三章。
3. 金觀濤、劉青峰,《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北京:法律,2009)。

※第12週:走向革命之路
◎基本閱讀:
1. 譚嗣同,《仁學》節選。
2. 鄒容,《革命軍》節選。
3. 劉師培,〈人類均力說〉。
4. 張灝,〈中國近百年的革命思想道路〉,收入張灝:《時代的探索》(台北:聯經,2004),頁209-228。
◎延伸閱讀:
1. 楊貞德,〈從「完全之人」到「完全之平等」:劉師培的革命思想及其意涵〉,《臺大歷史學報》,第44期(2009年12月),頁93-152。
2. 楊芳燕,〈激進主義、現代情境與中國無政府主義之崛起〉,《中國思潮評論》第二輯《現代性視野中的思潮與觀念》(上海:上海古籍,2010),頁157-191。

※第13週:詩的鬼域與流亡:民國遺民的文化悼亡
◎基本閱讀:
1. 陳三立《散原精舍詩文集》詩選
2. 陳寅恪,〈王觀堂先生輓詞並序〉,《詩集:附唐篔詩存》(北京:三聯,2001),頁12-17。
◎延伸閱讀:
1. 林毓生,〈論梁巨川先生的自殺〉,收入傅樂詩等著,《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保守主義》(台北:時報,1982),頁155-182。
2. 王標,〈空間的想像與經驗:民初上海租界中的遜清遺民〉,《杭州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1月,頁33-42。
3. 林志宏,《民國乃敵國也 : 政治文化轉型下的清遺民》(台北:聯經,2009)。

※第15週:臺灣與殖民地風雅:王松和洪棄生的「地方」詩學
◎基本閱讀:
1. 王松《友竹詩集》詩選
2. 洪棄生《寄鶴齋詩集》詩選
◎延伸閱讀:
1. 高嘉謙,〈殖民與遺民的對視:洪棄生與王松的棄地書寫〉,《台灣文學研究集刊》2007年11月,第4期,頁1-40。
2.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台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台北:麥田,2004)。

※第16週:離散到天南:黃遵憲、康有為、丘逢甲、丘菽園的南洋漢詩
◎基本閱讀:
1. 康有為《萬木草堂詩集》詩選
2. 丘菽園《菽園詩集》詩選
3. 丘逢甲《丘逢甲集》詩選
4. 黃遵憲《人境廬詩草》詩選
◎延伸閱讀:
1. 張克宏,《亡命天南的歲月:康有為在新馬》(吉隆坡:華社資料研究中心,2006)。
2. 高嘉謙,〈帝國、斯文、風土:論駐新使節左秉隆、黃遵憲與馬華文學〉,《臺大中文學報》2010年6月,第32期,頁359∼398。
3. 黃錦樹,〈境外中文、另類租借、現代性:論馬華文學史之前的馬華文學〉,《文與魂與體:論現代中國性》(台北:麥田,2006),頁79-104。 
參考書目
見【指定閱讀】欄項中之延伸閱讀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期末考 
40% 
針對講授議題內容,以申論題作答。 
2. 
分組成果報告 
50% 
各小組針對課程議題、材料的閱讀和理解,整合為在課堂公開報告的成果內容。 
3. 
課堂參與和討論 
10% 
此項評分將曠課情形及課堂表現納入考量。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3  明清變革與人文傳統導論。說明課堂大綱。 
第2週
3/02  如何記憶:符號與詮釋(鄭毓瑜教授主講) 
第3週
3/09  庭園與文本:朱舜水的流亡風景(鄭毓瑜教授主講) 
第4週
3/16  舊體詩與新世界:黃遵憲的越界經驗(鄭毓瑜教授主講) 
第5週
3/23  舊體詩與新世界:黃遵憲的越界經驗(鄭毓瑜教授主講)
 
第6週
3/30  校外專家演講(哈佛大學東亞系李惠儀教授) 
第7週
4/06  溫書假
 
第8週
4/13  變動中的地緣政治:從《海國圖志》說起(楊芳燕教授主講)
 
第9週
4/20  西風東漸與帝國危機:兩種回應模式(楊芳燕教授主講)  
第10週
4/27  分組成果報告 
第11週
5/04  甲午之戰:1895年的分水嶺意義(楊芳燕教授主講)
 
第12週
5/11  走向革命之路(楊芳燕教授主講) 
第13週
5/18  詩的鬼域與流亡:民國遺民的文化悼亡(高嘉謙教授主講) 
第14週
5/25  臺灣與殖民地風雅:王松和洪棄生的「地方」詩學(高嘉謙教授主講) 
第15週
6/01  離散到天南:黃遵憲、康有為、丘逢甲、丘菽園的南洋漢詩(高嘉謙教授主講)  
第16週
6/08  分組成果報告  
第17週
6/15  校外專家演講 
第18週
6/22  期末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