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中國史一 CHINESE HISTORY(I) |
開課學期 |
97-1 |
授課對象 |
|
授課教師 |
閻鴻中 |
課號 |
Hist1007 |
課程識別碼 |
103 10110 |
班次 |
E1 |
學分 |
3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六2,3,4(9:10~12:10) |
上課地點 |
共104 |
備註 |
系必兼通識.本課程可充抵原共同科目課程-歷史一、歷史二.。A23*:歷史思維、世界文明領域。可充抵通識 總人數上限:5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971chinesehistry1e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這門課是「中國史一四」的第一個單元,學習內容涵蓋自上古至東漢時代的中國史。除了作為歷史系的基礎課程之外;也可提供對於學習中國文化、思想和歷史有興趣的同學,做為通識課程。
課程進度
1 導論
2 人類的演化、舊石器時代與東亞農業的起源
3 村落、國家與文明
4 夏商時代:王朝前期的社會、國家、神話與宗教
5 周代:王朝前期的封建、霸政與華夏戎狄關係
6 春秋戰國時期的變革:禮、法與身分
7 春秋戰國時期的變革:城市、經濟與四民社會
8 期中考一 先秦諸子與思想革命
9 (校慶,放假)
10 先秦諸子與技術和知識革命
11 大一統國家的締建:秦代興亡與楚漢之爭
12 大一統國家的重建與確立──漢初政治、社會與武帝革新
13 漢代儒家與昭宣至新莽政局 期中考二
14 漢代經濟與社會
15 秦漢與周邊外族及當時的東亞世界
16 東漢政局及思想與文化之變遷
17 秦漢人物、文化與都市、交通/大一統王朝的瓦解與遺產
18 期末考
|
課程目標 |
本課程是通史而兼具斷代史的性質。通史重視長時程歷史的通貫、變化、動因和比較,提供傳統與現代有關的基礎知識架構。斷代史則對某一時期政治、社會和文化等各方面做更多關聯性的說明,以求能設身處地的想像與理解,培養所謂「歷史的思維能力」。為達到這樣的目的,得接觸原始資料,對重要課題的研究史也需要有些認識。這門課程以通史為主,斷代為輔,依據這兩項原則搭配進行。希望能使學生培養多角度的視野,具備理解中國文化的知識基礎。
比起其他歷史時期,上古史具有若干特殊性,包括:時間綿長、偏重社會和文化特質的起源探索,以及在資料和研究方法上的多學科取向。這門課程將藉由廣泛的閱讀和討論,呈現出此一領域特殊的趣味和啟發。
每週進行一項單元,每單元均包含閱讀、討論和講授三部分。若干講次訂有討論時間(星期六的第一節),歷史系學生必須參加,選修學生(含通識)自由參加。
修課同學必須在課前閱讀指定的讀物和文獻(含通論著作、研究論文、史料等不同類型的作品),完成作業,在課堂上討論疑難。課堂講授重點在補充背景資訊和延伸的知識。 |
課程要求 |
1. 課前閱讀完畢指定讀物,隨堂繳交摘要。如有疑難,可於助教時間尋求協助。(助教時間另行公布)
2. 討論時間歷史系學生必須出席並參與討論;選修學生(含通識)自由參加。
3. 按進度繳交作業與負責報告。(選修生酌減部份作業)
4. 參觀博物館。(一至兩次)歷史系學生必須出席;選修學生(含通識)自由參加。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每週六 12:10~13:30 每週四 18:00~19:00 每週一 12:10~13:30 備註: 週一中午在普101;週四下午在研究室(國青431);週六中午在共104 |
參考書目 |
教科書與基本書目
1. 錢穆 國史大綱 1940初版,1993修訂二版 為綱目體,以解釋為重,對史實僅略做
提示,初學者須自行參考其他書籍。作者自民國22年起在北京大學主講中國通史凡四年,抗
戰時於西南聯大續講兩年,並寫成此書。作者全史在胸,述往思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
之變,成一家之言」,在現代史學中唯此作最足以當之。為闡述歷史文化精神之代表作品,
亦為影響最大、風行不衰之通史钜著。
2. 錢穆 國史新論 蘭臺/東大/聯經 以專題呈現,對於中國歷史之特質與評論多所發
揮。為前書之姊妹作。並可參考成書較晚、更為簡要的《中國歷史精神》(東大/蘭臺)一書。
3. 錢穆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蘭臺/東大/聯經 深具史學眼光的政治制度史
4. 傅樂成 中國通史 大中國(1977修訂版) 平實清晰,結構完整,可做《國史大綱》
的參考。
5. 許倬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臺北:漢聲,2006 以解釋為主,
有宏闊、新穎的眼光,具世界史比較觀點
6. 張傳璽等編撰,《中華文明史》(四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由北大教師合著,
反映大陸近年歷史學觀念的作品。第一卷先秦史,第二卷秦漢魏晉南北朝史。第一卷考古學
和學術史部分尤有特色。因採文明史觀點並由多人合作,重點突出,但前後史實未必連貫,
解釋未必一致。
7. 張光直著,印群譯,《古代中國考古學》,遼寧教育,2002 對舊石器時代到西周的考
古學的全面性作品,是相當紮實的教科書。
8. 沈長雲,《先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以三代歷史為限,結合文獻與考古成
果,內容豐富,敘述平易扼要,並有參考書目,為優秀的斷代史教材。
9. 胡厚宣、胡振宇,《殷商史》,上海人民,2003 較完整的商代史,見解平允
10. 許倬雲,《西周史》,臺北:聯經,1990三版 以政治史為主,西周中晚期部分尤為精細
而有特色
11. 楊寬,《西周史》,臺灣商務,1999 以專題論文組成,史事繁細,制度考證豐富深
入,但對初學較艱澀
12. 李峰著,徐峰譯,《西周的滅亡──中國早期國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機》,上海古籍,2007
13. 顧德融、朱順龍,《春秋史》,上海人民,2003 淺顯易懂
14. 楊寬,《戰國史》,臺灣商務,1997增訂版 詳盡的斷代史,多專門性討論
15. 沈長雲、楊善群,《戰國史與戰國文明》,上海科學技術文獻,2007 淺顯簡要而內容豐
富的教科書
16. 林劍鳴,《秦漢史》,上海人民/臺北:五南,1989/1992 完整豐富、文字淺顯,附註所
含參考資料和分析說明尤值重視
17. 司馬光著、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標點本) 不朽的編年通史。所述
自戰國至五代,戰國史過於簡略,秦漢以下均甚佳,是無可取代的政治史傑作。白話註釋翻
譯本以臺灣古籍分冊出版者(含原文)較可靠,初學也可參考,但元代胡三省注是無可取代
的,宜一併閱讀。如欲接續,宋、元有畢沅《續資治通鑑》,明代如夏燮《明通鑑》。
*以上教科書中,《國史大綱》和《萬古江河》使用較多,同學請自行準備。其餘書籍的指定閱
讀的篇章將提供電子檔或油印講義。
|
指定閱讀 |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作業 |
20% |
|
2. |
討論 |
20% |
選修生非固定參加討論者,此部份併入作業成績計算。 |
3. |
考試 |
60% |
期中考試兩次及期末考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09/20 |
導論 |
第2週 |
09/27 |
人類的演化、舊石器時代與東亞農業的起源 |
第3週 |
10/04 |
村落、國家與文明 |
第4週 |
10/11 |
夏商時代的社會、國家與宗教 |
第5週 |
10/18 |
周代:王朝前期的封建、霸政與華夏戎狄關係 |
第6週 |
10/25 |
春秋戰國時期的變革:禮、法與身分 |
第7週 |
11/1 |
春秋戰國時期的變革:城市、經濟與四民社會 |
第8週 |
11/8 |
中國古代神話與傳說
第一次期中考(3、4節) |
第9週 |
11/15 |
校慶日放假一天 |
第10週 |
11/22 |
先秦思想 |
第11週 |
11/29 |
大一統國家的興起與確立──秦代一統與漢初政局 |
第12週 |
12/6 |
西漢吏治、經濟結構與王莽新制 |
第13週 |
12/13 |
秦漢人物與社會 |
第14週 |
12/20 |
第二次期中考(第2、3節)•秦漢時代的都市與交通(第4節) |
第15週 |
12/27 |
東漢政局及思想與文化之變遷 |
第16週 |
01/03 |
大一統的重建與沒落──東漢政局與政風 |
第17週 |
01/10 |
大一統王朝的瓦解及其遺產 |
第18週 |
01/17 |
期末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