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中國社會史概說 INTNRODUCITON TO CHINESE SOCIAL HISTORY |
開課學期 |
97-2 |
授課對象 |
|
授課教師 |
陳弱水 |
課號 |
Hist1517 |
課程識別碼 |
103 50820 |
班次 |
|
學分 |
3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
上課時間 |
星期二7,8,9(14:20~17:20) |
上課地點 |
新102 |
備註 |
含討論課。充抵歷史一、歷史二。。A23:歷史思維、世界文明領域。 限學士班學生 總人數上限:12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972joshui1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一、課程要旨
本課是講演兼討論課,主題為中國社會的歷史演變,本課以近代以前的中國為範圍,涵蓋時代大約從西周到清代中期。本課程的目的是在傳授基本知識的前提下,從歷史的角度說明中國社會的性質與變化,並提供一些對中國文明的重要理解,是個以歷史解釋為中心的課程。從當前的角度來說,在某種意義上,本課也可以說是企圖從歷史的觀點展示中國社會的特性。人類社會是在長遠的過程中形成的,中國是個連續性很強的文明,即使經過近代化衝擊的斷裂,它的很多特性還是有著深厚的歷史背景,本課因此也可能有助於同學對於當前華人社會與文化的理解。本課預計上課十七週,其中一週為期中考,一週為參觀活動,每次上課三小時,其中兩小時為教師講演,第三小時大抵為分組討論。討論課的主要內容有三:(1)助教對於講演內容的補充說明;(2)對於講演內容之討論;(3)對於指定閱讀教材之討論。授課教師會準備關鍵詞彙表,便利討論課的進行。此外,老師也鼓勵同學於講演課中提問,討論問題。
二、課程進度
(實際授課時,進度與課題可能略有變動)
第一週(2月17日) 課程介紹;社會史釋義;中國歷史的「起源」問題
第二週(2月24日) 封建制度與古代社會;古代族群;討論課
第三週(3月3日) 戰國專制國家的興起與平民的「出現」;討論課
第四週(3月10日) 郡縣帝國下的社會秩序;討論課
第五週(3月17日) 東漢社會的變遷與世家大族的出現;討論課
第六週(3月24日) 魏晉南北朝的大族與社會形態;中古族群關係
第七週(3月31日) 唐代的社會結構與變遷;地緣與其他社會組織;討論課
第八週(4月7日) 唐宋變革;討論課(兩節)
第九週(4月14日) 期中考
第十週(4月21日) 科舉與宋代新菁英階層的形成
第十一週(4月28日)蒙元社會;明清鄉紳;討論課
第十二週(5月5日) 中國歷史中的地域問題;討論課
第十三週(5月12日)參觀活動
第十四週(5月19日)宗族組織的形成與發展;討論課
第十五週(5月26日)人口、家庭與農民;討論課
第十六週(6月2日) 商業與城市;討論課
第十七週(6月9日) 巨變前夕的中國;中國民變;總結
本課上課期間,將發給重要詞彙表供參考。
三、教學助理與討論課
討論課的內容基本有三:(1)講演內容的補充說明;(2)講演內容之討論;(3)指定閱讀教材之討論。授課教師會準備關鍵詞彙表,便利討論課的進行。
|
課程目標 |
同課程概述 |
課程要求 |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參考書目 |
本課無指定教科書,但有指定閱讀文章數篇以及建議參考書若干:
A. 預定指定閱讀論文:(可能會有調整)
1.杜正勝,《周代城邦》,第三章〈農莊社會結構與土地經濟形態〉。
2.瞿同祖著,邱立波譯,《漢代社會結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頁71-156。(此
書原名:Han Social Structure,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72)
3.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略論稿〉第四篇「中古士族性質之演變」,《中央研究院歷
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7:3(1976年9月)。
4.李弘祺,〈公正、平等與開放──略談考試制度與傳統中國中國的社會結構〉,收在李
弘祺,《宋代教育散論》(台北:東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
5.李弘祺,〈科舉──隋唐至明清的考試制度〉,收在劉岱、鄭欽仁編,《中國文化新論
制度篇•立國的宏規》(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
6.常建華,《宗族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頁38-48,314-372。
B. 建議參考書
1. 黃寬重、柳立言編著,《中國社會史》,空中大學,1996。
2. 甘懷真,《中國通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5年修訂四版。
3. 伊藤道治著,吳密察譯,《中國社會的成立:原始──秦•前漢》。台北:稻鄉出版
社,1998。
4. 杜正勝主編,王健文、陳弱水等著,《中國文化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4年二
版。
5. 許倬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台北:英文漢聲出版公司,
2006。
6. 周積明、宋德金編,《中國社會史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
指定閱讀 |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分組討論 |
20% |
(由課程助教評分) |
2. |
期中考 |
35% |
(除了閱讀資料,考試也會從上課講演、討論內容中取材)
|
3. |
期末考 |
45% |
(除了閱讀資料,考試也會從上課講演、討論內容中取材)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2/17 |
課程介紹;社會史釋義;中國歷史的「起源」問題 |
第2週 |
2/24 |
封建制度與古代社會;古代族群;討論課 |
第3週 |
3/03 |
戰國專制國家的興起與平民的「出現」;討論課 |
第4週 |
3/10 |
郡縣帝國下的社會秩序;討論課 |
第5週 |
3/17 |
東漢社會的變遷與世家大族的出現;討論課 |
第6週 |
3/24 |
魏晉南北朝的大族與社會形態;中古族群關係 |
第7週 |
3/31 |
唐代的社會結構與變遷;地緣與其他社會組織;討論課 |
第8週 |
4/07 |
唐宋變革;討論課(兩節) |
第9週 |
4/14 |
期中考 |
第10週 |
4/21 |
科舉與宋代新菁英階層的形成 |
第11週 |
4/28 |
蒙元社會;明清鄉紳;討論課 |
第12週 |
5/05 |
中國歷史中的地域問題;討論課 |
第13週 |
5/12 |
參觀活動 |
第14週 |
5/19 |
宗族組織的形成與發展;討論課 |
第15週 |
5/26 |
人口、家庭與農民;討論課 |
第16週 |
6/02 |
商業與城市;討論課 |
第17週 |
6/09 |
巨變前夕的中國;中國民變;總結 |
第18週 |
6/16 |
期末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