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台灣史(1500-1950)二 HISTORY OF TAIWAN(1500-1950) (Ⅱ) |
開課學期 |
96-2 |
授課對象 |
|
授課教師 |
李文良 |
課號 |
Hist1535 |
課程識別碼 |
103 51100 |
班次 |
|
學分 |
2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
上課時間 |
星期五3,4(10:20~12:10) |
上課地點 |
普103 |
備註 |
充抵歷史一、歷史二。A2*兼通識:歷史思維領域。 總人數上限:10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962taiwan_his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本課程是將1500至1950年間的臺灣史,歸納整理成20個左右的主題,依據大略的時間先後,分別於上、下學期講授。上學期為「臺灣史一」,下學期為「臺灣史二」。本課程基本上是由授課教師以演講方式進行,期間並適度配合學生報告、作業以及討論課程。
|
課程目標 |
臺灣自古以來即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而為東亞地域之族群移入、商業活動以及交通往來的重要中心之一。活潑的商業活動、多角性的族群結盟與對立關係以及頻繁的政權轉換,構成了臺灣史複雜的有機內涵。然而,今日此一複雜的有機內涵卻常在臺灣的社會中,以衝突、流血等負面的行動展現出來。這對於共同生存於一塊土地上的人們來說,不但是一個明顯的裂痕,也是不安的來源。因此,如何學習彼此尊重與理解,避免表象意識型態的衝突,是每一個現代市民社會組成份子所應該思考的課題。而對於臺灣歷史與社會構成的深刻理解,是培養人們思考、行動的一個出發點。 |
課程要求 |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每週三 15:30~17:00 備註: 為避免同一時間來訪多人,請先以電話或郵件約定時間 |
參考書目 |
一 通史
Davidson, J.W.,蔡啟桓(中譯),《臺灣之過去與現在》2卷本,(臺北:臺灣銀行經濟
研究室,1972)。
王育德,《臺灣:苦悶的歷史》(臺北:自立晚報,1993)。
史 明,《臺灣人四百年史》(臺北:自由時代,1980)
伊能嘉矩(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中譯),《臺灣文化志》3卷本,(南投:臺灣省文獻委
員會,1985)。
吳密察,《唐山過臺灣的故事—臺灣通史》(臺北:時報,1983)。
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
連 橫,《臺灣通史》上、下,(臺北,眾文,1979)。
陳碧笙,《臺灣地方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臺灣版更名為《臺灣人民
歷史》,於1993年由人間出版社出版。
二 史前、荷、鄭時代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翁佳音(編),《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
1997)。
方豪,《臺灣早期史綱》(臺北:學生出版社,1994)。
包樂史(Bluss’e, L.),《巴達維亞華人與中荷貿易》(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7)。
江樹聲〈鄭成功和荷蘭人在臺灣的最後一戰及換文和約〉,《漢聲雜誌》,(臺北:漢聲出
版社,1992)。
村上直次郎(日譯),郭輝(中譯),《巴達維亞城日記》3卷本,(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
會,1970)。
村上直次郎、岩生成一、中村孝志、永積洋子(著),許賢瑤(譯),《荷蘭時代臺灣史論文
集》(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
林偉盛,《荷據時期東印度公司在臺灣的貿易(1622-1662)》(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
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
曹永和,《中國海洋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
鹿野忠雄(著),宋文薰(中譯),《臺灣考古民族學概觀》(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原會,
1955)
程紹剛(譯著),《荷蘭人在福爾摩莎》(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
黃應貴(主編),《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臺北:聯經,1986)。
楊彥杰,《荷據時代臺灣史》(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
劉益昌,《臺灣的考古遺址》(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2)。
三 清治時期
尹章義,《臺灣開發史》(臺北:聯經出版社,1989)。
Shepherd, J. R., 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施添福,《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2001)。
施添福,《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
糸,1987)。
柯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的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
所,2001)。
Meskill, J. M. (著),王淑琤(中譯),《霧峰林家——臺灣拓荒之家》,(臺北:文鏡,
1986)。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出版社,1991)。
王世慶,《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出版社,1994)。
陳孔立,《清代臺灣移民社會研究》(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19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社,1994)。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晚清臺灣》(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研究叢刊第
115號,1978)。
四 日治時期
吳密察,《臺灣近代史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1990)。
黃昭堂(著),黃英哲(中譯),《臺灣總督府》(臺北:前衛出版社,1994)。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中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臺北:帕米爾出版社,
1997)。
涂照彥(著),李明峻(中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臺北:人間出版社,1992)。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92)。
若林正丈,《臺灣抗日運動史研究》(東京:研文,1983)。
近藤正己,《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植民地崩壞的研究》(臺北:刁江書院,1996)。
周婉窈,〈臺灣人第一次的國語經驗—析論日治末期的日語運動及其問題〉,《新史學》6
(2),(臺北:新史學,1995.06)。
林繼文,《日治末期臺灣戰爭動員體係之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
五 終戰至今
龔宜君,《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1950-1969)》(臺
北:稻香出版社,臺灣文化系列第21,1998)。
賴澤涵、馬孟若,《悲據的開端—臺灣二二八事變》(臺北:時報出版社,1993)。
劉進慶、涂照彥、隅谷三喜男(著),雷慧英、吳偉健、耿景華(中譯),《臺灣之經濟—典
型NIES成就與問題》(臺北:人間,1995)
若林正丈(著),許佩賢(中譯),《臺灣—分裂的民主與國家》(臺北:月旦,1994)。
楊聰榮,《文化建構與國民認同—戰後臺灣的中國化》(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1992)。
六 史料、地圖、回憶錄、小說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臺灣堡圖》(臺北:遠流,1996復刻版)。
林皎宏(主編),《日治時代二萬五千分之一臺灣地形圖》(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1999復
刻本)。
吳濁流,《臺灣連翹》(臺北:前衛,1994)。
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臺北:遠景,1993)。
陳芳明,《謝雪紅評傳》(臺北:前衛,1991)。
李 喬,《寒夜三部曲》3卷本,(臺北:遠景,1991)。
東方白,《浪淘沙》3卷本,(臺北:前衛,1994)。
鍾肇政,《川中島》(臺北:蘭亭書店)。
鍾肇政,《戰火》(臺北:蘭亭書店)。
丘若龍(編著),《霧社事件》(臺北,時報,1990)。
|
指定閱讀 |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作業 |
35% |
|
2. |
平時成績 |
25% |
|
3. |
期末考試 |
40% |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02/22 |
課程介紹 |
第2週 |
02/29 |
第8講:十九世界的新地開發 |
第3週 |
03/07 |
第9講:從東洋貿易到兩岸貿易 |
第4週 |
03/14 |
第10講:新帝國主義的來臨(上) |
第5週 |
03/21 |
第10講:新帝國主義的來臨(下) |
第6週 |
03/28 |
第11講:中法戰爭、劉銘傳與臺灣經營(1884-1895)上 |
第7週 |
04/04 |
清明節,放假一天 |
第8週 |
04/11 |
第11講:中法戰爭、劉銘傳與臺灣經營(1884-1895)下 |
第9週 |
04/18 |
期中考週(停課) |
第10週 |
04/25 |
第12講:武裝抗日運動史 |
第11週 |
05/02 |
第13講:臺灣統治經營的展開 |
第12週 |
05/09 |
第14講:第一次大戰後的殖民地統治政策 |
第13週 |
05/16 |
第15講:臺灣人的政治運動 |
第14週 |
05/23 |
影視教學(「綠的海平線」) |
第15週 |
05/30 |
第16講:霧社事件與理蕃體制 |
第16週 |
06/06 |
第17講:三○年代的工業化與南進 |
第17週 |
06/13 |
第18講:總力戰與臺灣 |
第18週 |
06/20 |
期末考試(原教室原時段舉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