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中國古代的社會與生活 History of Daily Life in Pre-modern China |
開課學期 |
112-2 |
授課對象 |
|
授課教師 |
張嘉鳳 |
課號 |
Hist2096 |
課程識別碼 |
103 51360 |
班次 |
|
學分 |
2.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
上課時間 |
星期二3,4(10:20~12:10) |
上課地點 |
新202 |
備註 |
A2:歷史思維 總人數上限:50人 |
|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本課程旨在透過社會史、生活史的角度,觀察中國古代歷史的特色,並訓練學習者閱讀與分析史料的能力。藉由中國史為例,討論歷史學的性質、歷史研究法與歷史書寫。 |
課程目標 |
第一講 導論
第二講 歡鑼喜鼓 ── 節慶與秩序
第三講 趨吉避凶 ── 數術與生活
第四講 風流人物 ── 相人與知命
第五講 黃道吉日 ── 曆日與通書
第六講 行善積德 ── 善堂與善書
第七講 西洋風情 ── 世變與調適
第八講 山海壯闊 ── 族群與想像
第九講 功名之外 ── 科舉與壓力
第十講 天女散花 ── 痘疹與痘神
第十一講 浪漫遐想 ── 愛情與文學 |
課程要求 |
1. 作業
2. 討論
3. 考試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請自行訂定 |
Office Hours |
另約時間 備註: 請同學以email約時間 |
指定閱讀 |
1. 巫仁恕,〈節慶、信仰與抗爭 ── 明清城隍信仰與城市群眾的集體抗議行為〉,《中央研究院近史所集刊》34期 (2000),頁145-210。
2. 2. 廖咸惠,〈性命之說、禍福之占?── 宋代士人的「易」卜實踐〉,《新史學》30卷4期 (2019),頁1-53。
3. 張嘉鳳,〈天事恆象 ── 殷周至漢初天文占卜體系的發展與演變〉,收入祝平一主編,《科技與中國社會》(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0),頁85-124。
4. 梁其姿,〈清代的惜字會〉,《新史學》5卷2期 (1994),頁83-115。
5. 王明珂,〈論攀附 ── 近代炎黃子孫國族建構的古代基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3本3分 (2002),頁583-624。
6. 王鴻泰,〈追求優雅人生 ── 明清士人的科舉壓力與美學生活〉,《故宮文物月刊》441期 (2019.12),頁4-15。
7. 劉祥光,〈宋代的時文刊本與考試文化〉,《臺大文史哲學報》75期 (2011),頁35-86。
8. Chia-Feng Chang, 2002, “Disease and Its Impact on Politics, Diplomacy and the Military: The Case of Smallpox and the Manchus (1613-1795)”,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ocial Medicine and Allied Sciences, Vol.: 57. 2, pp. 177-197.
9. 邱仲麟,〈明代以降的痘神廟與痘神信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8本4分 (2017.12),頁785-915。 |
參考書目 |
1. 杜正勝,《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
2. 李建民,《中國游藝史──樂舞百戲與社會生活之研究》,臺北:東大出版社,1993。
3. 李壽菊,《狐仙信仰與狐狸精故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
4. 王爾敏,《明清時代庶民生活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
5. 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
6. 李斌城等,《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7. 黃克武、張哲嘉編,《公與私──近代中國個體與群體的重建》,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
8. 李歐梵著,毛尖譯,《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9. 王爾敏,《明清社會文化生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
10. 苑利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11. 李孝悌,《戀戀紅塵──中國的城市、欲望與生活》,臺北:一方出版公司,2002。
12. 馮爾康,《中國社會史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3. 常建華,《社會生活的歷史學──中國社會史研究新探》,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14. 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15. 日.夫馬進著,伍躍、楊文信、張學峰譯,《中國善會善堂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16. 游子安,《善與人同──明清以來的慈善與教化》,北京:中華書局,2005。
17. 李孝悌主編,《中國的城市生活》,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5。
18. 陳弱水,《公共意識與中國文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5。
19. 朱大渭等,《魏晉南北朝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20. 朱瑞熙,《宋遼西夏金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21. 史衛民,《元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22. 陳江,《明代中後期的江南社會與社會生活》,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6。
23.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7。
24. 汪聖鐸,《宋代社會生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5.梁庚堯編著,《中國社會史》,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
26.趙世瑜,《小歷史與大歷史──區域社會史的理念、方法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27. 陳熙遠編著,《天朝大慶──皇清盛典》,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9。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作業 |
40% |
學期作業 ── 「我的博物館」
A. 請建立一個具有特定主題的博物館,例如貓博物館、手機博物館、夢博物館等。
B. 口頭報告:
甲、 報告時間為113年4月23、30日、5月7日。
乙、 每組報告時間為10分鐘,逾時扣分。
丙、 113年4月9日抽籤決定各組報告的日期與次序,可自行調換。
丁、 當天報告使用之ppt須在課前輸入教室電腦中,否則計入該組報告時間之內。
C. 書面報告:
甲、 113年5月14日下課前繳交書面報告,遲交者每日扣十分。
乙、 形式、字數不限,例如以「企劃書」、「導覽手冊」等形式繳交。
D. 網頁票選:113年5月17日(五)23:30之前,將各組成果上傳至NTU Cool 數位教學平台,5月21日上課票選最佳人氣報告,前三名同學之學期總分酌予加分。
E. 每組人數至多4位,書面報告請以「附錄」說明分工概況。
|
2. |
討論 |
20% |
A. 每位同學均須參與課堂討論(至少4次),發言者請於下課時登記。
B. 超過規定發言次數且言之有物者,學期總成績酌予加分。 |
3. |
考試 |
40% |
A. 考試範圍:上課內容與指定書目
B. 考試時間:113年5月28日(星期二)10:20~12:10 |
|
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 |
上課形式 |
|
作業繳交方式 |
|
考試形式 |
|
其他 |
由師生雙方議定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2月20日 |
第一講 導論 |
第2週 |
2月27日 |
第二講 歡鑼喜鼓 ── 節慶與秩序 |
第3週 |
3月05日 |
第三講 趨吉避凶 ── 數術與生活 |
第4週 |
3月12日 |
第四講 風流人物 ── 相人與知命 |
第5週 |
3月19日 |
第五講 黃道吉日 ── 曆日與通書 |
第6週 |
3月26日 |
第六講 行善積德 ── 善堂與善書 |
第7週 |
4月02日 |
第七講 西洋風情 ── 世變與調適 |
第8週 |
4月09日 |
第八講 山海壯闊 ── 族群與想像 |
第9週 |
4月16日 |
第九講 功名之外 ── 科舉與壓力 |
第10週 |
4月23日 |
學期報告 |
第11週 |
4月30日 |
學期報告 |
第12週 |
5月07日 |
學期報告 |
第13週 |
5月14日 |
第十講 天女散花 ── 痘疹與痘神 |
第14週 |
5月21日 |
第十一講 浪漫遐想 ── 愛情與文學 |
第15週 |
5月28日 |
考試 |
第16週 |
6月04日 |
溫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