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北亞草原文化概論
An Introduction to the Nomadic Culture of North Asia 
開課學期
101-1 
授課對象
 
授課教師
黃麗生 
課號
Hist1550 
課程識別碼
103 51410 
班次
02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二7,8(14:20~16:20) 
上課地點
博雅202 
備註
抵歷史一、二。。A3:世界文明領域。
總人數上限:88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11nomadic02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橫亙在亞洲北部,以蒙古高原為主體、西迤至中亞的草原地帶,是孕育亞洲游牧文化的搖籃。在此生存繁衍的游牧民族,不但創造了適應草原生態的獨特文明形式,亦曾深刻影響中國歷史文化的發展,並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唯其於世界文明史的意義,常為世人所忽略。近百多年來,傳承數千年的游牧文化遭到現代文明的強烈衝擊,其如何調適變遷令人好奇;晚近則一是緣因於後現代的批判思潮,導致對異民族文化(ethnic cultures)有較多的同情與理解需要,二來是由於當前發生於蒙古高原的沙塵暴問題,越來越困擾北亞與東亞地區,亦值得吾人給予更多關注。 

課程目標
無論是從增進對世界文明多元認知的角度,或就廿一世紀全球人文生態的現實關懷而言,北亞草原文化應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本課程旨在就北亞草原文化的創造民族、歷史演變、型態內涵、及其於全球人文與生態的意義與啟示等方面,擴充學生對北亞草原民族文化的基本認知,導引其從中掘發人文思考的廣度與深度,俾拓寬其器識胸襟,培養其包容、欣賞世界不同型態文明的涵養。 
課程要求
(1)課堂表現(出席率、提問發言狀況、隨堂小作業)20%
(2)期中考(紙筆測驗)40%
(3)期末分組專題報告(書面&口頭)40%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1.劉義棠,《中國邊疆民族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9)
2.《中國北方民族關係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3.朱學淵,《中國北方諸族的源流》(北京:中華書局,2004)
4.王叔磐等,《北方民族文化遺產研究文集》(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95)
5.道/家永泰光,《草原文化》(東京:古今書院,1994)
6.張志堯,《草原絲綢之路與中亞文明》(烏魯木齊:新疆美術出版社,1994)
7.劉迎勝,《絲路文化?草原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8.趙志芳等,《草原文化》(香港:商務,1996)
9.札木蘇烏蘭杰,《草原文化論稿》(臺北:蒙藏委員會,1997)
10.陳棋,《草原牧民的世界:內蒙古》(新店:大地地理,1998-2001)
11.孟馳北,《草原文化與人類歷史》(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9)
12.《草原帝國的榮耀:遼夏金元》(香港:商務,2001)
13.黃麗如,《草原帝國:蒙古》(臺北:墨刻,2002)
14.邢莉,《游牧中國:一種北方的生活態度》(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
15.札奇斯欽,《北亞遊牧民族與中原農業民族和平戰爭與貿易之關係》(臺北:正中書局,1972)
16.釧A《北亞游牧民族之信仰體系研究》(臺北:政大邊政所,1978)
17.陳欽育,《北亞游牧民族與中原國家之關係研究:以突厥為例》(臺北:政大邊政所,1994)
18.劉學銚,《北亞游牧民族雙軌政制》(臺北:南天,1999)
19.劉學銚,《匈奴史論》(臺北:南天書局,1987)
20.白翠琴,《魏晉南北朝民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
21.薛宗正,《突厥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22.張正明,《契丹史略》(臺北:弘文館出版社,1988)
23.任愛君,《契丹史實揭要》(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01)
24.陶晉生,《女真史論》(臺北:稻香出版社,2003)
25.王明蓀,《早期蒙古遊牧社會的結構》(臺北:嘉新水泥基金會,1976)
26.札奇斯欽,《蒙古文化概說》(臺北:中央文物,1986)
27.札奇斯欽,《蒙古文化與社會》(臺北:臺灣商務,1987)
28.蕭啟慶,《蒙元史新研》(臺北:允晨,1994)
29.張久和,《原蒙古人的歷史:室韋達怛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0.烏云巴圖、葛根高娃,《蒙古族傳統文化論》(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1)
31.黃麗生,《由軍事征掠到城市貿易:內蒙古歸綏地區的社會經濟變遷(世紀中至世紀初)》(臺北:國立臺灣師大歷史研究所,專刊25,1995)
32.黃麗生,《論阿勒坦汗傳的撰史意識》(臺北:蒙藏委員會,1997)
33.黃麗生,《蒙古意識與中國認同的糾葛:民初外蒙古獨立運動與內蒙古的反應》(臺北:蒙藏委員會,2002)
34.黃麗生,<論蒙古史家的歷史意識-以《蒙古秘史》和《蒙古黃金史》為中心>,《中等教育雙月刊》,第三十九卷第三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 1988),頁38-48。
35.黃麗生,<從教案問題看西力對內蒙社會的衝擊(1861-1909)>,《歷史學報》,第十六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出版, 1988),頁107-154。
36.黃麗生,<由世界經濟體系觀點看清末陶克陶胡案的歷史性質>,《蒙古民族與周邊民族關係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行政院蒙藏委員會,2000),頁417-459。
37.黃麗生,<近代內蒙古人民的生活圖像>,收入黃克武編,《畫中有話:近代中國的視覺表述與文化構圖》(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2003),頁123-178。
38.黃麗生,<清代內蒙古地方儒學的發展與特質>,收入黃俊傑編,《中華文明與域外文化的互動與融合》(一)(台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出版,2006),頁163-212。
39.黃麗生,<清代儒學北傳內蒙古中的「考試」>,收入李弘祺編,《東亞的教育傳統》第一冊《中國的教育與科舉》(台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出版,2006),頁387-427。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課堂表現 
20% 
(出席率、提問發言狀況、隨堂小作業) 
2. 
期中考 
40% 
(紙筆測驗) 
3. 
期末分組專題報告 
40% 
(書面&口頭)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11  課程簡介
第一講 北亞地理人文概說:歐亞草原斜坡與世界文明的關聯 
第2週
9/18  第二講 馳騁草原的民族及其周邊(一):從遠古到東胡 
第3週
9/25  第三講 馳騁草原的民族及其周邊(二):從匈奴到突厥 
第4週
10/02  第四講 馳騁草原的民族及其周邊(三):契丹、女真、黨項 
第5週
10/09  電影欣賞-蒙古王(學習單) 
第6週
10/16  第五講 蒙古帝國和蒙元王朝的興亡:草原民族的擴張與歸返 
第7週
10/23  第五講 蒙古帝國和蒙元王朝的興亡:草原民族的擴張與歸返 
第8週
10/30  第六�七講 明代蒙古社會的轉型:從游牧到駐牧到農牧 
第9週
11/06  第八講 清至民初草原城市貿易的時代 
第10週
11/13  第九�十�十一講 草原上的營生和移動的作息 
第11週
11/20  ※※※※ 期中考(範圍:第1-8講) 
第12週
11/27  校外學者演講 
第13週
12/04  電影欣賞(學習單) 
第14週
12/11  第十二�十三講 今生的信念與世代吟詠 
第15週
12/18  第十四講 當代人文社會與自然生態的巨變 
第16週
12/25  期末報告發表(一) 
第17週
1/01  元旦放假 
第18週
1/08  期末報告發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