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近代中國思潮二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THOUGHT(Ⅱ) |
開課學期 |
97-2 |
授課對象 |
|
授課教師 |
楊貞德 |
課號 |
Hist1555 |
課程識別碼 |
103 51490 |
班次 |
|
學分 |
2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
上課時間 |
星期四7,8(14:20~16:20) |
上課地點 |
普404 |
備註 |
充抵歷史一、歷史二。。A23:歷史思維、世界文明領域。 限學士班學生 總人數上限:8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972modern_thoughts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課程將探究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期間,中國知識分子如何說明國家與個人的當下處境、理想未來,以及目前應該採取的行動;其目的在於指出近代中國思潮中的特徵、變化和基本問題,並增進同學對於不同意見的關注與理解,對於人在歷史中所處地位的把握與同情。 |
課程目標 |
除了「導言」之外,將根據中國思想界在不同時刻的爭議,分為兩個部分說明:(一)尋找未來:辛亥以降及至於五四遊行前後,不同重新界說人、社會與國家性質的嘗試;(二)走向未來:二〇年代以降及至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間,走向不同理想的方略與努力。
(一)導言
1.從1911到1949
(二)尋找未來:政治、文化、歷史和個人的重新定性與定位
2.辛亥革命的省思
3.「新文化運動」
4.「新青年」與社會
5.中國共產黨的興起(I):問題與主義
6.中國共產黨的興起(II):個人、組織與歷史
(三)走向未來:建立新世界的抉擇與努力
7.「好政府」與革命的抉擇
8.科學、玄學與宗教
9.浪漫主義與革命文學
10.中國農村與中國社會
11.人權、法治與訓政
12.自由、獨裁與現代化
13.中國文化的未來與「全盤西化」
14.戰時的思潮
15.憲法與憲政
16.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
課程要求 |
課程用書
1. 周策縱:《五四運動史》。(台北:桂冠出版社,1989年)。
2. 影印讀本(Reader):根據課程大綱,選取史料與相關研究合成,約360~450頁。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指定閱讀 |
|
參考書目 |
1.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計秋楓、朱慶葆、鄭會欣譯;茅家琦、錢乘旦校。香港:中
文大學出版社,2001-2002年。
2. 撰寫報告用書(擇一)
1) 魯迅(A與B;或A、B與C)
A) 《吶喊》(含《狂人日記》、《阿Q正傳》等篇)。
B) 《徬徨》。
C) 《野草》。
2) 茅盾:《子夜》。
3) 老舍:《駱駝祥子》。
4) 梁漱溟(A或B)
A) 《中國文化要義》。
B) 《鄉村建設理論:一名中國民族之前途》。
5) 張君勱、丁文江等著;汪孟鄒編:《科學與人生觀》(台北市:問學出版社,1977
年)。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期末考試 |
60% |
|
2. |
學期報告 |
40% |
期末考時繳交,4000~6000字。報告宜具創造性、思辨性,可以劇本、文學、演講稿等方式表現;也可摘錄書中的佳句或段落,並說明挑選此佳句或段落之原因。引用須註明資料來源,抄襲者以學期成績不及格計。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02/19 |
從1911到1949 |
第2週 |
02/26 |
國家與國體:辛亥革命的省思 |
第3週 |
03/05 |
國家與國體:辛亥革命的省思 |
第4週 |
03/12 |
「新文化運動」、「新青年」與社會 |
第5週 |
03/19 |
「新青年」與社會 |
第6週 |
03/26 |
「新青年」與社會、中國共產黨的興起(I):問題與主義 |
第7週 |
04/02 |
溫書假 |
第8週 |
04/09 |
中國共產黨的興起(I):問題與主義 |
第9週 |
04/16 |
中國共產黨的興起(II):個人、組織與歷史 |
第10週 |
04/23 |
中國共產黨的興起(II):個人、組織與歷史 |
第11週 |
04/30 |
「好政府」與革命的抉擇 |
第12週 |
05/07 |
科學與人生觀 |
第13週 |
05/14 |
文學與革命 |
第14週 |
05/21 |
文學與革命、中西文化論戰 |
第15週 |
05/28 |
端午節 |
第16週 |
06/04 |
中西文化論戰 |
第17週 |
06/11 |
鄉村建設 |
第18週 |
06/18 |
期末考、繳交期末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