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亞洲佛教:傳統與變遷 BUDDHISM IN ASIA:TRADITION AND DEVELOPMENT |
開課學期 |
97-2 |
授課對象 |
|
授課教師 |
林純瑜 |
課號 |
Hist1556 |
課程識別碼 |
103 51510 |
班次 |
|
學分 |
2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三7,8(14:20~16:20) |
上課地點 |
普201 |
備註 |
充抵歷史一、歷史二。兼通識A3。。A3*:世界文明領域。可充抵通識 限學士班學生 總人數上限:60人 外系人數限制:3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972asianbuddhism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課程概述:
佛教起源於印度,在二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歷經時間、地域的變遷,傳播到世界釵h地區,與當地的文化融合,成為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佛教對傳統文化的深遠影響以亞洲地區最為顯著。本課程以佛教在亞洲的傳布為重點,探討佛教在歷史的變遷中,在發源地印度本土的發展與演變,以及佛教流傳到亞洲各區域時,對當地的社會與文化所產生的影響,與當地原有文化的互動情形。課程重點在介紹當今學術界對亞洲佛教的客觀研究成果。對亞洲地區各佛教傳統的客觀與全面性的了解有助於重新定位日常所見之相關宗教文化與現象,並可避免因認識不足而偏執特定傳統之弊病。課程進行以講授為主,並配合授課內容,播放與探討主題相關之影片。
|
課程目標 |
課程目標:
本課程目的在協助修課同學建立對亞洲各大佛教傳統的基本認識,一方面使同學對佛教具備較為廣泛且全面的認識,另一方面在擴展同學對亞洲地區宗教與文化的視野,培養同學從客觀的角度思考宗教問題的能力,並期引發同學進一步探索佛教文化現象的興趣。
|
課程要求 |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參考書目 |
主要參考書:
1. Bechert, Heinz and Gombrich, Richard (ed.), 1984, The World of Buddhism: Buddhist Monks and Nuns in Society and Culture. London: Thames & Hudson.
其他參考書:
2. Harvey, Peter, 1990, An Introduction to Buddhi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Powell, Andrew, 1989, Living Buddhism. New York: Harmony Books.
4. Shearer, Alistair, 1992, Buddha, the Intelligent Heart. London: Thames & Hudson.
|
指定閱讀 |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2週 |
5/06 |
斯里蘭卡佛教 |
第14週 |
5/20 |
泰國、寮國、柬埔寨佛教 |
第15週 |
5/27 |
中國佛教 |
第16週 |
6/03 |
日本佛教 |
第17週 |
6/10 |
西藏佛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