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中國古代的社會與生活 HISTORY OF DAILY LIFE IN PRE-MODERN CHINA |
開課學期 |
98-2 |
授課對象 |
|
授課教師 |
張嘉鳳 |
課號 |
Hist2107 |
課程識別碼 |
103 51690 |
班次 |
02 |
學分 |
3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
上課時間 |
星期一7,8,9(14:20~17:20) |
上課地點 |
新202 |
備註 |
討論課。充抵歷史一、歷史二。。A2:歷史思維領域。 限學士班學生 總人數上限:4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982socistory2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本課程在引導學生認識中國古代社會與生活的特色,藉由古�今永無止境的對話,啟發學生對社會史、生活史相關議題的興趣,培養其閱讀與分析原始史料與二手研究論著的基本能力,使之思考歷史對當代社會的影響,從而養成深刻之人文關懷。 |
課程目標 |
第一講歷史與記憶
第二講歡愉失序的廟會節慶
第三講造化弄人的徬徨失措
第四講趨吉避凶的理想生活
第五講黑白分明的正義化身
第六講悲天憫人的施善教化
第七講《山海經》的異想世界
第八講文學作品的浪漫情愛
第九講西洋鏡裡的新鮮世界
|
課程要求 |
1.學期報告 40%
2.討論30%
3.考試30%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另約時間 |
參考書目 |
1. 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 任繼愈,《中國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3. 李建民,《中國游藝史──樂舞百戲與社會生活之研究》,臺北:東大出版社,1993。
4. 張譽騰,《走在博物館的時空裡》,板橋:稻鄉出版社,1994。
5. 李壽菊,《狐仙信仰與狐狸精故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
6. 王爾敏,《明清時代庶民生活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
7. 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7。
8. 李斌城等,《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9. 黃克武、張哲嘉編,《公與私──近代中國個體與群體的重建》,臺北:中央研究院近
代史研究所,2000。
10. 李歐梵著,毛尖譯,《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北京:北
京大學出版社,2001。
11. 王爾敏,《明清社會文化生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
12. 苑利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13. 李孝悌,《戀戀紅塵──中國的城市、欲望與生活》,臺北:一方出版公司,2002。
14. 王嵩山,《異樣、多樣性與博物館》,板橋:稻鄉出版社,2003。
15. 馮爾康,《中國社會史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6. 常建華,《社會生活的歷史學──中國社會史研究新探》,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
社,2004。
17. 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18. 日.夫馬進著,伍躍、楊文信、張學峰譯,《中國善會善堂史》,北京:商務印書
館,2005。
19. 游子安,《善與人同──明清以來的慈善與教化》,北京:中華書局,2005。
20. 李孝悌主編,《中國的城市生活》,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5。
21. 李建民主編,《生命與醫療》,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
22. 朱大渭等,《魏晉南北朝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23. 朱瑞熙,《宋遼西夏金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24. 史衛民,《元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25. 陳江,《明代中後期的江南社會與社會生活》,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6。
26.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
司,2007。
27. 汪聖鐸,《宋代社會生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8. 沈冬梅,《茶與宋代社會生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
指定閱讀 |
1. 陳熙遠,〈競渡中的社會與國家──明清節慶文化中的地域認同、民間動員與官方調控〉,《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9本3分(2008.9),頁417-496。
2. 張哲嘉,〈鐵口直斷──中國星命學成立的質疑與證據〉,收入熊秉真編,《讓證據說話──中國篇》(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7),頁255-286。
3. 浦慕洲,〈睡虎地秦簡《日書》的世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2本4分 (1991),頁623-675。
4. 柳立言,〈紅塵浪裡難修行──宋僧犯罪原因的初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9本4分 (2008.12),頁575-635。
5. 梁其姿,〈清代的惜字會〉,《新史學》第5卷第2期 (1994),頁83-115。
6. 王明珂,〈漢族邊緣的羌族記憶與羌族本質〉,收入黃應貴、葉春榮主編,《從周邊看漢人的社會與文化──王崧興先生紀念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7),頁129-165。
7. 李孝悌,〈十八世紀中國社會中的情慾與身體——禮教世界外的嘉年華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2本第3分 (2001),頁543-595。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學期報告 |
40% |
|
2. |
討論 |
30% |
|
3. |
考試 |
30% |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2/22 |
第一講歷史與記憶 |
第2週 |
3/01 |
第二講歡愉失序的廟會節慶 |
第3週 |
3/08 |
第三講造化弄人的徬徨失措 |
第4週 |
3/15 |
第四講趨吉避凶的理想生活 |
第5週 |
3/22 |
第五講黑白分明的正義化身 |
第6週 |
3/29 |
第六講悲天憫人的施善與教化 |
第7週 |
4/05 |
清明節放假 |
第8週 |
4/12 |
第七講《山海經》的異想世界 |
第9週 |
4/19 |
各組參訪古蹟、博物館日 |
第10週 |
4/26 |
專家演講──
講者:林美莉教授(中研院近史所)
講題:圖識歷史── 一個時代與一方子民 |
第11週 |
5/03 |
第八講文學作品的浪漫情愛 |
第12週 |
5/10 |
第九講西洋鏡裡的新鮮世界 |
第13週 |
5/17 |
專家演講──
講者:巫仁恕教授(中研院近史所)
講題:近代早期中國城市群眾的集體抗議與心態 |
第14週 |
5/24 |
課堂報告1、2、3 |
第15週 |
5/31 |
課堂報告4、5、6 |
第16週 |
6/07 |
課堂報告7、8、9 |
第17週 |
6/14 |
課堂報告10、11、12 |
第18週 |
6/21 |
考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