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台灣近代史 THE HISTORY OF MODERN TAIWAN |
開課學期 |
98-2 |
授課對象 |
|
授課教師 |
歐素瑛 |
課號 |
Hist4037 |
課程識別碼 |
103 51750 |
班次 |
|
學分 |
2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五5,6(12:20~14:10) |
上課地點 |
普202 |
備註 |
充抵歷史一、歷史二。兼通識A2。。A2*:歷史思維領域。可充抵通識 限學士班學生 且 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80人 外系人數限制:6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982morden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課程概述
本課程旨在使學生明瞭臺灣近代史的發展大要及特色。講授內容以日治至戰後初期臺灣的政治、經濟,以及文教、社會變遷等為主要內涵。
|
課程目標 |
課程目標
本課程藉由探討臺灣近代史之內涵,觀察其流變與發展,以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與獨立思考的能力。
|
課程要求 |
參與課程討論、準時繳交報告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另約時間 |
指定閱讀 |
|
參考書目 |
1、吳密察,〈臺灣史的成立及其課題〉,《當代》100期(1994.08)。
2、吳密察,〈明治三五年日本中央政界的「臺灣問題」〉,收入吳密察,《臺灣近代史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1991年,頁109-148。
3、吳密察,〈1895年臺灣民主國成立的經過〉,收入戴寶村、李筱峰、張炎憲編,《臺灣史論文精選》,臺北:玉山社,1996年,下冊,頁11-54。
※、小林道彥著,李文良譯,〈後藤新平與殖民地經營—日本殖民政策的形成與國內政治〉,《臺灣文獻》48卷3期(1997.09),頁101-121。
5、陳艷紅,〈後藤新平治臺政策理念之形成及其影響〉,《臺北文獻》,直字第99期,1992年3月。
6、後藤新平,陳怡宏譯,〈「後藤新平文書」選譯:「臺灣之土匪」〉,《臺灣風物》51:2(2001年6月),頁13-46。
7、王泰升,《臺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臺北:聯經,1999。
※、姚人多,〈認識臺灣:知識、權力與日本在臺之殖民治理性〉,《臺灣社會研究》46期(2001)。
9、向山寬夫著,楊鴻儒等譯,《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民族運動史》。臺北:福祿壽,1999。
10、周婉窈,《日據時代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臺北:自立,1989。
※、近藤正己著,張旭宜譯,〈臺灣總督府的「理蕃」體制和霧社事件〉,《臺北文獻》111卷(1995)。
12、藤井志津枝,〈一九三○年霧社事件之探討〉,《臺灣風物》,第34卷第2期,1984年6月,頁61-83。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第二章:臺灣的資本主義化〉,臺北:帕米爾出版社,1987年,頁12-141。
14、涂照彥著,李明俊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第二章:臺灣經濟的殖民地化過程〉,臺北:人間出版社,1993年,頁55-154。
※、林鐘雄,〈日據下臺灣的糖米經濟與工業化〉,收於氏著《臺灣經濟經驗一百年》。臺北:三民,1998。
16、柯志明,《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臺灣的發展與從屬》。臺北:群學,2003。
※、張國興,〈日本殖民統治時代臺灣社會的變化〉,收入張炎憲等編,《臺灣史論文精選》,下冊,臺北:玉山社,1996年,頁55-76。
18、P.Tsurumi著,林正芳譯,《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宜蘭:仰山文教基金會,1999。
※、周婉窈、許佩賢,〈臺灣公學校制度、教科和教科書總說〉,《臺灣風物》53卷4期(2003.12),頁119-145。
20、許佩賢,《殖民地臺灣的近代學校》。臺北:遠流,2005。
※、黃昭堂著,林偉盛譯,〈殖民地與文化摩擦:臺灣同化的糾葛〉,《臺灣風物》41卷3期(1991)。
22、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允晨,2002。
※、許雪姬,〈臺灣史上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前後:日記如是說「終戰」〉,《臺灣文學學報》,第13期(2008.12),頁151-178。
※、鄭梓,〈戰後臺灣行政體系的接收與重建:以行政長官公署為中心之分析〉,收入李筱峰、張炎憲、戴寶村編,《臺灣史論文精選》,臺北:玉山社,1996年,頁233-272。
25、李筱峰,〈戰後初期臺灣社會的文化衝突〉,收入李筱峰、張炎憲、戴寶村編,《臺灣史論文精選》,臺北:玉山社,1996年,頁273-302。
※、蘇瑤崇,〈「終戰」到「光復」期間臺灣政治與社會變化〉,《國史館學術集刊》,第13期(2007.09),頁45-87。
27、鄭梓,《本土精英與議會政治》。臺北:華世,1987。
28、李筱峰,《臺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臺北:自立晚報,1993。
29、賴澤涵總主筆,《二二八事件調查報告》。臺北:時報,1994。
※、黃富三,〈二二八事件的臺灣:英國人之「如是我見」〉,收入許雪姬主編,《二二八事件60週年紀念論文集》。臺北:北市文化局,2008,頁395-421。
31、賴澤涵、黃俊傑,《光復後臺灣地區發展經驗》。臺北︰中研院社科所,1991。
32、黃俊傑,《戰後臺灣的轉型及其展望》。臺北:正中,1995。
※、歐素瑛,〈臺灣省參議會與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國史館主辦「政府遷臺六十週年學術研討會」,2009。
34、龔宜君,《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臺北:稻鄉,1998。
※、劉熙明,〈蔣中正與蔣經國在戒嚴時期「不當審判」中的角色〉,《臺灣史研究》,第6卷2期(2000.10),頁139-187。
36、中央研究院臺灣研究推動委員會編,《威權體制的變遷:解嚴後的臺灣》。臺北:編者,2001。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平時成績 |
30% |
就※指定閱讀書目中選擇兩文,分別撰寫兩篇800字讀書摘要,於04/09及06/11兩天繳交(30%)。 |
2. |
影片觀後心得 |
10% |
4月30日繳交1,000字心得 |
3. |
學期報告 |
30% |
就課程主題中擇一主題撰寫3,000-5,000字的綜合性報告(請參閱《台大歷史學報》格式),於05/28繳交 |
4. |
期末考試 |
30% |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2/26 |
碩班考試,停課一次 |
第2週 |
3/05 |
課程導論 |
第3週 |
3/12 |
乙未抗日與殖民體制的確立 |
第4週 |
3/19 |
近代法律體制的建立 |
第5週 |
3/26 |
原住民的統治政策 |
第6週 |
4/02 |
資本主義化的基礎建設 |
第7週 |
4/09 |
從米糖經濟到工業化的途徑 |
第8週 |
4/16 |
人口與社會結構變遷 |
第9週 |
4/23 |
影片欣賞 |
第10週 |
4/30 |
新教育與啟蒙運動 |
第11週 |
5/07 |
多元文化的創造 |
第12週 |
5/14 |
終戰與新時代的來臨 |
第13週 |
5/21 |
「中國化」的開始 |
第14週 |
5/28 |
「光復」後的困境 |
第15週 |
6/04 |
二二八事件 |
第16週 |
6/11 |
中華民國政府遷臺 |
第17週 |
6/18 |
戒嚴體制的建立 |
第18週 |
6/25 |
期末考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