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東亞海域與臺灣 Maritime East Asia and Taiwan |
開課學期 |
99-2 |
授課對象 |
|
授課教師 |
李文良 |
課號 |
Hist1570 |
課程識別碼 |
103 51820 |
班次 |
E1 |
學分 |
2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三A,B(18:25~20:10) |
上課地點 |
普202 |
備註 |
本課程可充抵原共同科目課程-歷史一、歷史二.。A2*:歷史思維領域。可充抵通識 總人數上限:80人 外系人數限制:6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992MEAT02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臺灣是個海洋島嶼,東側面臨廣大的太平洋,西側則為寬達二百公里左右的大陸棚。儘管亞洲大陸東側的中華文明,早在西元前十幾世紀即已發展出高度的文明,卻一直未波及於臺灣。相對於臺灣島東、西兩側的廣漠海洋,臺灣的南、北方則有一系列的島嶼帶,使得臺灣得以和東北亞、東南亞間維持密切的文化交流。現在還生活在臺灣、被視為南島民族的臺灣原住民,就是最好的說明。直到十六世紀初,尋求和東亞直接貿易、穿越海洋而東來的歐洲國家,或從南洋,或穿越太平洋,經由臺灣島嶼附近而進接華南一帶,為原本各自獨立性高、間接接觸的文明或貿易圈,起了積極的聯絡作用。這便是臺灣開始出現世界舞台的開端,臺灣的近代史一開始可以說就與世界的近代史同步。本課程將以十六、七世紀臺灣歷史為講授重心,可謂是近代臺灣歷史的第一階段,往下可以銜接本人已開設之「清代臺灣的移民與開發」、「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與文化」課程。
第1週:課程介紹
第2週:地理大發現前夕的東亞
第3週:大航海時代的臺灣
第4週:鄭和下西洋
第5週:從南方來的奇怪外國人
第6週:荷蘭勢力進入東亞海域
第7週:東亞海域交流史上的澎湖
第8週:荷蘭東印度公司統治臺灣
第9週:期中考試
第10週:亞洲域內貿易
第11週:原住民統治與教化
第12週:土地開發與農業經營
第13週:明代海禁與鄭芝龍的崛起
第14週:明清政權轉換下的福建沿海勢力
第15週:從鄭成功到鄭經
第16週:明鄭在臺灣的經營
第17週:清初棄留爭議與治臺政策
第18週:期末考試
|
課程目標 |
本課程將以十六、七世紀臺灣歷史為講授重心,將臺灣放回東亞以及世界整體的發展脈絡下來講述,希望能引領學生探索自我與世界的關係。 |
課程要求 |
1.平時成績25%
2.報告與作業35%
3.期末考試40%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參考書目 |
一、 指定閱讀
歐陽泰(Andrade, Tonio)(著),鄭維中譯,《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臺北:曹永和文教基金會出版,遠流發行,2007)。
包曉鷗(Jose E. Borao)(著),Nakao Eki(中譯)《西班牙人的臺灣體驗1626-1642:一項文藝復興時代的志業及其巴洛克的結局》(臺北:南天書局,2008)。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翁佳音(編),《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1997)。
包樂史(Blusse, Leonald),《巴達維亞華人與中荷貿易》(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7)。
村上直次郎、岩生成一、中村孝志、永積洋子(著),許賢瑤(譯),《荷蘭時代臺灣史論文集》(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
陳宗仁,《雞隆山與淡水洋:東亞海域與臺灣早期史研究(1400—1700)》(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
曹永和,《中國海洋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
楊彥杰,《荷據時代臺灣史》(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
二、 延伸閱讀
鹿野忠雄(著),宋文薰(中譯),《臺灣考古民族學概觀》(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原會,1955)
劉益昌,《臺灣的考古遺址》(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2)。
黃應貴(主編),《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86)。
Giles Milton(著),王國璋(譯),《荳蔻的故事——香料如何改變世界歷史?》(臺北:究竟出版社,2001)。
鈴木桓之,〈(c7a6)(c7e5)(c7ef)(c7bc)東(c77e)(c7ef)(c7c5)會社(c755)霸權〉,《岩波講座東南(c77c)(c7b4)(c77c)史3:東南(c77c)(c7b4)(c77c)(c755)成立》(東京:岩波書店,2001),頁95-120。
L. S. Stavrianos(著),吳象嬰、梁赤民(譯),《全球通史——1500年以後的世界》(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第1—9章。
萬 明,《中葡早期關係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張 箭,《地理大發現:15—17世紀》(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Dre’ge ,Jean-Pierre(著),吳岳添(中譯),《絲綢之路——東方和西方的交流傳奇》(臺北:時報出版社,1994)。
沈福偉,《中西文化交流史》(臺北:東華書局)。
宮崎市定(著),〈東洋的近世〉,《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卷一,(北京:中華書局,1992)。
全漢昇,〈明清中外交通與貿易〉,《明清經濟史研究》(臺北:聯經,1987),頁3-50。
濱下武志(著),朱蔭貴、歐陽菲(中譯),《近代中國的國際契機——朝貢貿易體系與近代亞洲經濟圈》(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濱下武志(著),王玉茹、趙勁松、張瑋(中譯),《中國、東亞與全球經濟:區域和歷史的視角》(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Takeshi Hamashita, China, East Asia and Global Economy: Region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2008。
織田武雄,《地圖(c755)歷史——世界篇》(東京:講談社,講談社現代新書368,1974)。
湯錦台,《前進福爾摩沙——十七世紀大航海年代的臺灣》(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
Jose Maria Alvarez(著),李毓中、吳孟真(譯著),《西班牙人在臺灣》(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6)。
蕭宗煌、呂理政(統籌策劃),《艾爾摩莎:大航海時代的臺灣與西班牙》(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2006)。
韓家寶(Pol Heys),《荷據時代臺灣的經濟、土地與稅務》(臺北:播種者文化有限公司,2002)。
鄭維中,《荷蘭時代的臺灣社會:自然法的難題與文明化的歷程》(臺北:前衛出版社,2004)。
村上直次郎,《新港文書(Sinkan Manuscripts))》(臺北: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1933)。
程紹剛,《荷蘭人在福爾摩莎》(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
H. J. Chang, A.Farrington, F. S. Huang, Y.H. Ts’ao, M. T. Wu, The English Factory in Taiwan 1670-1685, (Taipei: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1995)。
廈門大學歷史學系,《鄭成功收復臺灣史料選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廈門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康熙統一臺灣史料選輯》。
廈門大學臺灣史研究所、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主編),《鄭成功檔案史料選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廈門大學臺灣史研究所、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主編),《鄭成功滿文檔案選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
楊英,《延平王戶官楊英從征實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史部/雜史類444,1997)。
John E. Wills, Jr. Pepper, Guns, And Parleys: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and China, 1622-1681.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江樹生,〈鄭成功和荷蘭人在臺灣的最後一戰及換文和約〉,《漢聲雜誌》45,(臺北:漢聲出版社,1992)。
Philippus Daniel Meij van Meijensteen(著),江樹生(譯註),《梅氏日記——荷蘭土地測量師看鄭成功》(臺北:漢聲雜誌社,漢聲雜誌132號,2003.03)。
司徒琳(Lynn Struve),《南明史1644-1662》(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
施偉青,《施琅評傳》(福建:廈門出版社,1987)。
寺尾善雄,《明末風雲兒鄭成功》(東京:東方書店,1986)。
方真真,《明末清初臺灣與馬尼拉的帆船貿易(1664-1684)》(臺北:稻鄉出版社,2006)。
方真真、方淑如(譯註),《臺灣西班牙貿易史料(1664-1684)》(臺北:稻鄉出版社,2006)。
江日昇(撰),劉文泰等(點校),《臺灣外誌》(濟南:齊魯書社,2004)。
|
指定閱讀 |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3/30專題演講心得 |
15% |
作業要求:希望學生針對陳宗仁教授之專題演講「歐洲圖像裡的台灣」,寫一份字數1500-2000字左右的心得報告。內容除了概要簡述演講內容外,還必須進一步針對當天演講論及的某些論點擴大討論、提出問題並陳述個人意見,或是延伸討論對於個人知識的啟發等。
評分標準:演講摘要60%、延伸討論40%。
*報告中凡有引用他人圖文、字句之處,皆須附註說明出處,否則視為抄襲。
繳交期限:專題演講結束後第二週(4/13)上課時繳交,遲交者可於次週(4/20)課堂補交,惟須扣該次作業成績總分20分。逾期(4/20)者不得再補交,以零分計算。
|
2. |
指定書目讀書報告 |
20% |
作業要求:從下列5本指定書目中挑選1本,撰寫3000字左右的讀書報告。報告內容須含內容摘要及個人意見。內容摘要部份,希望學生在閱讀書籍之後能清楚扼要的摘要整本書的大意、論點,並且提出本書所要傳達的主旨。個人意見部份,則希望學生能在閱讀之後,提出對於該書的看法。可以是心得再加上一些評論,例如哪個部份最吸引你?理由為何?最好能更進一步追問、想像和討論。報告不需是嚴謹的書評形式,主要希望能看見學生在閱讀之後的思考。
指定書目:
(1).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黃中憲譯,《維梅爾的帽子——從一幅畫看17世紀全球貿易》(臺北:遠流,2009)。
(2).鮑曉鷗(José Eugenio Borao Mateo)著;;Nakao Eki譯,《西班牙人的臺灣體驗(1626-1642):一項文藝復興時代的志業及其巴洛克的結局》(臺北:南天, 2008)。
(3).歐陽泰(Tonio Andrade)著;鄭維中譯,《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臺北 : 曹永和文教基金會出版;遠流發行,2007)。
(4).鄭維中,《製作福爾摩沙:追尋西洋古書中的臺灣身影》(臺北: 如果,2006)。
(5).湯錦台,《大航海時代的臺灣》(臺北:貓頭鷹,2001)。
評分標準:內容摘要50%,個人意見50%。
*報告中凡有引用他人圖文、字句之處,皆須附註說明出處,否則視為抄襲。
繳交期限:5月25日上課時繳交,遲交者可於次週(6/1)課堂補交,惟須扣該次作業成績總分20分。逾期(6/1)者,以零分計算。
|
3. |
平時成績 |
25% |
|
4. |
期末考試 |
40% |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
課程介紹 |
第2週 |
|
第一講:近代世界地圖的意義 |
第3週 |
|
第二講:地理大發現時代的東亞政局 |
第4週 |
|
第三講:從南方來的奇怪外國人 |
第5週 |
|
第四講:荷蘭進入東亞海域(上) |
第6週 |
|
第四講:荷蘭進入東亞海域(下) |
第7週 |
|
溫書假(停課一週) |
第8週 |
|
第五講:荷治初期島內外局勢 |
第9週 |
|
第六講:亞洲域內貿易 |
第10週 |
|
期中考試(停課一週) |
第11週 |
|
第七講:原住民統治與教化 |
第12週 |
|
第八講:農業開發與稅收 |
第13週 |
|
第九講:明代海禁與鄭芝龍的崛起(上) |
第14週 |
|
第九講:明代海禁與鄭芝龍的崛起(下) |
第15週 |
|
第十講:明清政權轉換下的福建沿海勢力 |
第16週 |
|
第十一講:從鄭成功到鄭經 |
第17週 |
|
第十二講:明鄭在臺灣的經營 |
第18週 |
|
期末考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