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遺物、遺蹟與歷史 Relics, Monuments, and History |
開課學期 |
100-2 |
授課對象 |
|
授課教師 |
許雅惠 |
課號 |
Hist1581 |
課程識別碼 |
103 52110 |
班次 |
|
學分 |
3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
上課時間 |
星期四3,4,@(10:20~) |
上課地點 |
博雅201 |
備註 |
本課程上課時間為四34節。討論課時間為:四@、五3、五4、五5、五6(將於上課時分組)。。A3:世界文明領域。 總人數上限:10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02relics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每個社會都與過去遺留下來的遺蹟與文物共存,這些遺存見證過去的歷史,左右當下對過去的了解與解釋,並對未來產生影響。它們訴說著文字所不載的另類歷史,補充了文獻材料的不足。許多過去的遺存在今日被視為藝術作品,但它們的設計者、製造者、使用者無法自外於其所存在的社會,這些作品也非遺世獨立的純藝術美感之作。從生產到使用,過去的文物與當時社會之間具有密切的關係。本課程從不同的角度討論這個關係:宗教面、文化面、經濟面、政治面,涵蓋了社會上層結構的主要層面。
世界各文明由於其社會結構的差異、歷史背景的不同,各有其文化發展的軌跡。本課程將從一個較寬廣的角度,各單元主題將涵蓋不同文明、不同時期的發展,以了解文物與遺蹟的複雜、多樣性。同時藉由本地文物、遺蹟的參訪,讓學生思考過去遺存在當代社會中的意義與價值。
|
課程目標 |
本課程目標有二:一為訓練學生「看」遺物與遺蹟,從其造型、裝飾、技術等內部發展認識文物;另一為訓練學生「閱讀」過去的遺存,將遺物遺蹟放在外部脈絡中,討論它們在歷史中的角色。 |
課程要求 |
1. 每週討論課之參與:本課程三學分,含講演2節課,與1節討論課。討論課時間有以下時段:四@五3456。每位同學必須擇一固定時間參加,有事無法參加討論,必須事先向助教請假,無故缺席三次以上者,討論課成績以不及格論。
2. 複習:每週上課內容會在課後上傳至課程網站,供複習之用。期中考時測驗上課內容與複習教材的學習效果。
3. 校外教學與作業:本課程含校外教學一次,之後根據「作業撰寫大要」撰寫書面作業一千二百字左右。於參觀後之次週繳交。
4. 期末報告:六至八人一組,第八週前繳交分組名單,第十一週繳交題目,第十五至十七週進行口頭報告,第十八週繳交光碟。選定一個(組)文物或建築,進行相關的歷史「考古」—也就是藉由資料、檔案、報刊的閱讀、人物訪問,挖掘出文物相關的故事。將發現成果製作成12-15分鐘左右之記錄片,於課堂上播放(亦可穿插口頭報告或表演)。片尾須有分工表、參考書目、協助者名單。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每週五 14:00~15:30 |
參考書目 |
Greenberg, Clement. Art and Culture: Critical Essays. Boston: Beacon Press, 1961. (中譯:葛林伯格著,張心龍譯,《藝術與文化》,台北:遠流,1993。)
Berger, John. Ways of Seeing. London: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1977. (中譯:柏格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2005。)
Haskell, Francis. History and Its Images: Art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Pas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3.
石守謙,《風格與世變》, 台北:允晨文化,1996。
Schnapp, Alain. The Discovery of the Past: The Origins of Archaeology. London: British Museum Press, 1996.
楊新、班宗華等,《中國繪畫三千年》,台北:聯經,1998。
艾爾金斯(James Elkins),《西方美術史學中的中國山水畫》,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9。
Burke, Peter. Eyewitnessing: The Uses of Images As Historical Evidence.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1. (中譯:彼得•伯克著,楊豫譯,《圖像証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
指定閱讀 |
無指定教科書,每週指定閱讀教材,見每週進度。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期末報告 |
30% |
鼓勵同學注意身邊的歷史素材,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與判斷的能力,同時發揮團隊合作,對所發掘的小歷史進行富有創意的呈現。 |
2. |
期中考 |
30% |
包含作品辨識與申論題二部份,目的一方面在訓練同學「看」的能力,充實視覺方面的資料庫;另一方面藉此機會讓同學對上半學期授課內容與閱讀教材融會貫通,具備欣賞、認識藝術文物的基本能力。 |
3. |
作業 |
10% |
針對校外教學,訓練同學「看」歷史古蹟文物的能力,能夠精準描述參觀之文物古蹟,進一步與其他相關作品聯結比較。評分標準有二:1) 視覺藝術語彙是否能精確運用;2) 是否有原創性討論。 |
4. |
出席與討論 |
30% |
討論課內容分兩部份,上半學期旨在熟悉東西藝術建築基本術語、視覺語彙;下半學期帶領學生熟悉人文藝術領域相關之研究工具與資源,分析同學收集的一手材料,同時也訓練影音表達的技巧。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2/23 |
導論 |
第2週 |
3/1 |
原始遺存與信仰 |
第3週 |
3/8 |
佛教聖地遺跡 |
第4週 |
3/15 |
基督教的聖像、聖物與教堂 |
第5週 |
3/22 |
校外教學 |
第6週 |
3/29 |
士大夫文人與繪畫 |
第7週 |
4/5 |
溫書假 |
第8週 |
4/12 |
文藝復興 |
第9週 |
4/19 |
期中考 |
第10週 |
4/26 |
中古絲路 |
第11週 |
5/3 |
大航海時代的東西貿易與交流 |
第12週 |
5/10 |
十八世紀歐洲的東方想像(Chinoiserie) |
第13週 |
5/17 |
路易十四與乾隆皇帝 |
第14週 |
5/24 |
皇室收藏與博物館 |
第15週 |
5/31 |
期末報告 |
第16週 |
6/7 |
期末報告 |
第17週 |
6/14 |
期末報告 |
第18週 |
6/21 |
繳交期末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