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探索臺灣殖民都市空間 Urban Space in Colonial Taiwan |
開課學期 |
101-2 |
授課對象 |
|
授課教師 |
顏杏如 |
課號 |
Hist1590 |
課程識別碼 |
103 52160 |
班次 |
02 |
學分 |
2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三7,8(14:20~16:20) |
上課地點 |
博雅201 |
備註 |
初選已選上的同學,第一週務必出席、上課,否則逕予退選。兼通識A2*。。A2*:歷史思維領域。可充抵通識 總人數上限:12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12hist1590_02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空間,承載了人們的生活。足跡的堆疊,商業、文化活動的層層積累,國家權力的運作與觀看視線,一道道的力量交互作用造就了都市空間。而殖民都市空間,更因外來殖民者的意圖與欲望改變了城市原有的樣貌。
本課程帶領同學思考如何理解、解讀都市空間,嘗試探索城市歷史的多種可能性。以貼近生活的都市空間「臺北」出發,除了理解從聚落到都市的發展變遷和人群活動外,更將焦點放在以殖民都市營造的歷史脈絡,從時間的向度及多樣的角度解讀城市與人的互動關係。這些關係包含了權力的運作與可視化、都市計劃中對「文明」與「熱帶」的憧憬、城市中的生活文化,以及書寫中呈現的都市意象。並留意風景的觀看與風景生產之間的關係,觀看背後所隱含的個人背景與社會文化脈絡。
透過這些思考與不同角度切入的探索,理解我們身處的都市空間是如何隨著時間的積累、人群與空間的角力而成如今的樣貌。也更深刻地認識歷史書寫中,觀點差異所望見的截然不同的世界,進而思考如何多元地,多角度地理解人與人、人與環境的關係,開創更多對歷史事物理解的可能性。
|
課程目標 |
從日常置身的都市空間,嘗試探問人和環境之間的種種關係。藉此課程養成理解事物背後深層時間向度與歷史脈絡的習慣與方法,面對自身與過去之間的關係,進而關懷身處的環境與社會的發展。
|
課程要求 |
一、出席與課堂討論
二、期中考
三、期中作業:用三張家中的老照片,追探一個空間背後的故事。(作業要點:1.留意與照片相關的時間、地點、人物。2.必須包含不同世代的記憶。3.三張照片中可以是同一個空間,也可以是不同的空間,但彼此必須相互關聯,而不是三個獨立的故事。字數限制:2000-3000字。 )
四、學期作業:
以下作業三擇一,任一項皆要求動手動腳,以實地探查、訪問耆老、併用文獻史料、古地圖、舊照片、明信片等各種方法完成。並以影片、旅遊手冊、地圖製作、文字書寫等任何可能的方式呈現。
1.說一個場所?空間的過去與現在
2.手拿古地圖去旅行─交「我的古今對照地圖與說明」
3.換我寫都市意象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參考書目 |
畢恆達,《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心靈工坊,2003。
理查?桑內特(Richard Sennett)著;黃煜文譯,《肉體與石頭(Flesh and Stone: The
Body and the City in Western Civilization)》,台北:麥田,2003。
アラン・コルバン著、小倉孝誠,《風景と人間》,東京:藤原書店,2002。
周婉窈,《台灣歷史圖說》,台北:聯經,2009。
詹素娟、劉益昌,《大台北都會區原住民歷史專輯:凱達格蘭調查報告》,台北:台北市
文獻會委託執行,1999。
林滿紅,《茶、糖、樟腦與晚清臺灣》,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8。
蘇碩斌,《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清末至日治時期台北空間權力運作模式的轉變》,
台北:左岸文化,2005。
雷魯等撰稿,《古地圖台北散步:一八九五清代台北古城》,台北 : 果實出版 : 2004。
堀淳一,《地図──「遊び」からの発想》東京:講談社,1982。
魏德文主編、高傳棋編著,《穿越時空看台北:台北建城120週年:古地圖 舊影像 文獻
文物展》,台北:北市文化局,2004。
劉劍寒主編、黃淑清編著,《台北市路街史》,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1985。
李乾朗,《臺灣建築史》,臺北:五南,2008。
王詩琅、朱點人,《王詩琅 朱點人合集》,台北:前衛,1991。
又吉盛清,《台灣今昔之旅:台北篇 我們親近的歷史》,台北:前衛,1997。
莊永明,《台北老街》,台北:時報,1991。
橋谷弘,《帝国日本と植民地都市》,吉川弘文館,2004。
Home, Robert, Of Planting and Planning: the making of British colonial cities.
London: Spon, 1997.
呂紹理,《展示台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台北:麥田,2005。
白幡洋三郎,《近代都市公園史の研究──欧化の系譜》,京都:思文閣,1995。
李瑞宗,《台北植物園與清代欽差行台的新透視》,台北:南天書局,2007。
陳惠雯,《大稻埕查某人地圖─婦女的活動空間/近百年來的變遷》,台北:博揚文化,
1999。
邱旭伶,《台灣藝妲風華》台北:玉山,1999。
夏鑄九,《夏鑄九的臺大校園時空漫步》,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
顏娟英,《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台北:雄獅,2001。
殷寶寧,《情慾•國族•後殖民:誰的中山北路?》,台北縣:左岸文化出版,遠足文化
發行,2006。
|
指定閱讀 |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出席與課堂表現 |
20% |
|
2. |
期中考 |
25% |
|
3. |
期中作業 |
25% |
|
4. |
期末報告 |
30% |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2/20 |
課程介紹與導論:人、空間、都市史 |
第2週 |
2/27 |
臺北聚落的形成與清代的地方社會 |
第3週 |
3/06 |
日本殖民統治下都市空間的權力運作 |
第4週 |
3/13 |
閱讀空間─都市書寫與意象 |
第5週 |
3/20 |
比較殖民都市空間 |
第6週 |
3/27 |
校外教學─北投、參觀「北投溫泉博物館」 |
第7週 |
4/03 |
溫書假 |
第8週 |
4/10 |
遊廓空間的形成 |
第9週 |
4/17 |
期中考 |
第10週 |
4/24 |
隱藏在街角的歷史痕跡:台灣神社記錄片觀賞 |
第11週 |
5/01 |
神聖空間的建構:神社 |
第12週 |
5/08 |
都市中的文明裝置 |
第13週 |
5/15 |
熱帶景觀的創造與傳播 |
第14週 |
5/22 |
戰後都市空間的轉變 |
第15週 |
5/29 |
分組報告與討論 |
第16週 |
6/05 |
分組報告與討論 |
第17週 |
6/12 |
端午節 |
第18週 |
6/17 |
期末考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