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佛教哲學原典選讀 Selections from Primary Buddhist Philosophical Texts |
開課學期 |
109-2 |
授課對象 |
文學院 哲學系 |
授課教師 |
耿晴 |
課號 |
Phl3206 |
課程識別碼 |
104 50800 |
班次 |
|
學分 |
3.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四3,4,5(10:20~13:10) |
上課地點 |
普501 |
備註 |
(A)東方哲學史群組,群組課程請參閱本系網頁修業課程規定。 總人數上限:6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92Phl3206_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本課程為大學部中階課程,希望已經選修過佛教基本知識相關課程的同學來參與。旨在帶領學員精讀東亞佛教傳統中最重要的佛教哲學經典,如《中論》、《迴諍論》、《唯識二十論》及《觀所緣論》等。 |
課程目標 |
希望藉由本課程,同學能夠學習如何深入閱讀漢譯佛教原典,以及如何從哲學的角度對於原典進行思考甚至反思。本課程可以作為學生申請科技部大專生專題計劃之預備課程。 |
課程要求 |
上課主要採取「討論課」(Seminar)的方式進行,不指定特定學員作報告。老師事先分發待討論的議題,每位學員必須針對討論議題積極主動發言。
全學期中,學員必須針對有興趣的主題,於上課前繳交總共五篇,每篇兩頁的「回應報告」(Response Essay),針對該週指定的閱讀材料,作簡短的綜述,並選擇一項議題進行討論。
期末報告針對一個主題撰寫5000字的研究報告,初稿於期末發表會做口頭報告。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每週四 14:00~15:00 |
參考書目 |
林鎮國〈龍樹《迴諍論》與基礎主義知識論的批判〉,《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十六期(2006年7月),頁190-191。
楊惠南:〈龍樹《迴諍論》中的「空」之研究〉,《華崗佛學學報》第08期,1985年10月。
楊惠南:〈龍樹《迴諍論》中「量」之理論研究〉,《中華佛學學報》第2期,1988年10月。
楊惠南:《龍樹與中觀哲學》,台北市:東大,2005年。
羅尉慈:《龍樹《迴諍論》之譯註與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D’Amato, Mario, Jay L. Garfield, and Tom J.F. Tillemans, edited, Pointing at the moon: Buddhism, logic, analytic philosoph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Garfield, Jay L. 2015. Engaging Buddhism: Why It Matters to Philosoph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指定閱讀 |
原典部分:
《中論》,《大正藏》冊30
《迴諍論》,《大正藏》冊32
《唯識二十論》,《大正藏》冊31
《觀所緣論》,《大正藏》冊31
翻譯與研究:
Anacker, Stefan, ed., 1984. Seven works of Vasubandhu, the Buddhist Psychological Doctor.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Duckworth, Douglas, Malcolm David Eckel, Jay L. Garfield, John Powers, Yeshes Thabkhas, Sonam Thakchoe. 2016. Dignāga’s Investigation of the Percept: A Philosophical Legacy in India and Tibe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iderits, Mark and Katsura Shoryu 桂紹隆, 2013. Nāgārjuna’s Middle Way. Somerville, M.A.: Wisdom Publications. (中譯:方怡蓉譯,《解讀龍樹菩薩《中論》27道題》。台北市:橡實文化)
Tola, Fernando, and Dragonetti, Carmen, 2004. Being as Consciousness: Yogācāra philosophy of Buddhism. New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Westerhoff, Jan, trans., The dispeller of disputes: Nāgārjuna's Vigrahavyāvartanī,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期末報告 |
50% |
|
2. |
回應報告 |
30% |
|
3. |
課堂參與 |
20% |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2/25 |
課程介紹 |
第2週 |
3/04 |
《中論》「觀因緣品」-1 |
第3週 |
3/11 |
《中論》「觀因緣品」-2 |
第4週 |
3/18 |
《中論》「觀去來品」-1 |
第5週 |
3/25 |
《中論》「觀去來品」-2 |
第6週 |
4/01 |
溫書假,停課一次 |
第7週 |
4/08 |
《迴諍論》-1 |
第8週 |
4/15 |
《迴諍論》-2 |
第9週 |
4/22 |
《迴諍論》-3 |
第10週 |
4/29 |
《唯識二十論》-1 |
第11週 |
5/06 |
《唯識二十論》-2 |
第12週 |
5/13 |
《唯識二十論》-3 |
第13週 |
5/20 |
《觀所緣論》-1 |
第14週 |
5/27 |
《觀所緣論》-2 |
第15週 |
6/03 |
《觀所緣論》-3 |
第16週 |
6/10 |
期末發表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