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佛教哲學原典選讀
Selections from Primary Buddhist Philosophical Texts 
開課學期
109-2 
授課對象
文學院  哲學系  
授課教師
耿 晴 
課號
Phl3206 
課程識別碼
104 5080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四3,4,5(10:20~13:10) 
上課地點
普501 
備註
(A)東方哲學史群組,群組課程請參閱本系網頁修業課程規定。
總人數上限:6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92Phl3206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為大學部中階課程,希望已經選修過佛教基本知識相關課程的同學來參與。旨在帶領學員精讀東亞佛教傳統中最重要的佛教哲學經典,如《中論》、《迴諍論》、《唯識二十論》及《觀所緣論》等。 

課程目標
希望藉由本課程,同學能夠學習如何深入閱讀漢譯佛教原典,以及如何從哲學的角度對於原典進行思考甚至反思。本課程可以作為學生申請科技部大專生專題計劃之預備課程。 
課程要求
上課主要採取「討論課」(Seminar)的方式進行,不指定特定學員作報告。老師事先分發待討論的議題,每位學員必須針對討論議題積極主動發言。
全學期中,學員必須針對有興趣的主題,於上課前繳交總共五篇,每篇兩頁的「回應報告」(Response Essay),針對該週指定的閱讀材料,作簡短的綜述,並選擇一項議題進行討論。
期末報告針對一個主題撰寫5000字的研究報告,初稿於期末發表會做口頭報告。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每週四 14:00~15:00 
指定閱讀
原典部分:
《中論》,《大正藏》冊30
《迴諍論》,《大正藏》冊32
《唯識二十論》,《大正藏》冊31
《觀所緣論》,《大正藏》冊31

翻譯與研究:
Anacker, Stefan, ed., 1984. Seven works of Vasubandhu, the Buddhist Psychological Doctor.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Duckworth, Douglas, Malcolm David Eckel, Jay L. Garfield, John Powers, Yeshes Thabkhas, Sonam Thakchoe. 2016. Dignāga’s Investigation of the Percept: A Philosophical Legacy in India and Tibe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iderits, Mark and Katsura Shoryu 桂紹隆, 2013. Nāgārjuna’s Middle Way. Somerville, M.A.: Wisdom Publications. (中譯:方怡蓉譯,《解讀龍樹菩薩《中論》27道題》。台北市:橡實文化)
Tola, Fernando, and Dragonetti, Carmen, 2004. Being as Consciousness: Yogācāra philosophy of Buddhism. New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Westerhoff, Jan, trans., The dispeller of disputes: Nāgārjuna's Vigrahavyāvartanī,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參考書目
林鎮國〈龍樹《迴諍論》與基礎主義知識論的批判〉,《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十六期(2006年7月),頁190-191。
楊惠南:〈龍樹《迴諍論》中的「空」之研究〉,《華崗佛學學報》第08期,1985年10月。
楊惠南:〈龍樹《迴諍論》中「量」之理論研究〉,《中華佛學學報》第2期,1988年10月。
楊惠南:《龍樹與中觀哲學》,台北市:東大,2005年。
羅尉慈:《龍樹《迴諍論》之譯註與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D’Amato, Mario, Jay L. Garfield, and Tom J.F. Tillemans, edited, Pointing at the moon: Buddhism, logic, analytic philosoph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Garfield, Jay L. 2015. Engaging Buddhism: Why It Matters to Philosoph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期末報告 
50% 
 
2. 
回應報告 
30% 
 
3. 
課堂參與 
2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5  課程介紹 
第2週
3/04  《中論》「觀因緣品」-1 
第3週
3/11  《中論》「觀因緣品」-2 
第4週
3/18  《中論》「觀去來品」-1 
第5週
3/25  《中論》「觀去來品」-2 
第6週
4/01  溫書假,停課一次 
第7週
4/08  《迴諍論》-1 
第8週
4/15  《迴諍論》-2 
第9週
4/22  《迴諍論》-3 
第10週
4/29  《唯識二十論》-1 
第11週
5/06  《唯識二十論》-2 
第12週
5/13  《唯識二十論》-3 
第13週
5/20  《觀所緣論》-1 
第14週
5/27  《觀所緣論》-2 
第15週
6/03  《觀所緣論》-3 
第16週
6/10  期末發表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