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荀子與東亞政治社會 XUNZI AND EAST ASIAN SOCIETY |
開課學期 |
97-2 |
授課對象 |
|
授課教師 |
佐藤將之 |
課號 |
Phl1400 |
課程識別碼 |
104 14500 |
班次 |
|
學分 |
2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四3,4(10:20~12:10) |
上課地點 |
共103 |
備註 |
兼通識A24。。A24*:歷史思維、哲學與道德思考領域。可充抵通識 總人數上限:13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972xunzi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本課的目的在於闡述荀子哲學之背景、內容、以及其對後世的莫大影響,以試圖瞭解在東亞國家政治社會運作與思想、價值之間的互動。本課將探討漢代以來的東亞政治和社會制度,即,「禮制」的形成。而且東亞各國國家的「禮制」不外乎荀子「禮治」藍圖的不同程度的實現。本課在結論部分也將指出:荀子「禮治」的理念甚至在日本天皇制的運作中可以看到。
本課的內容可分成三個部分:(1)荀子思想、哲學研究的概況;(2)荀子思想的背景與內容;以及(3)荀子思想對中國與東亞國家政治社會制度形成的決定性影響。
|
課程目標 |
本課的目的在於闡述荀子哲學之背景、內容、以及其對後世的莫大影響,以試圖瞭解在東亞國家政治社會運作與思想、價值之間的互動。本課將探討漢代以來的東亞政治和社會制度:即,「禮制」的形成。而且東亞各國國家的「禮制」不外乎荀子「禮治」藍圖的不同程度的實現。本課在結論部分也將指出:荀子「禮治」的理念甚至在日本天皇制的運作中可以看到。 |
課程要求 |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參考書目 |
教材:
王先謙:《荀子集釋》(有釵h版本,易入手)。
王先謙、久保愛:《荀子增注》(富山房,《漢文大系》本)。
梁啟雄:《荀子柬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有幾種版本)。
J. Knoblock (trans.): Xunzi, vols. 1-3,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1994.
基本參考書:
牟宗三:《荀子大略》。台北:中央文物共應社,1953。
陳大齊:《荀子學說》。台北:中央文物共應社,1954。
韋政通:《荀子與古代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4。
徐平章:《荀子與兩漢儒學》。台北:文津,1988。
廖明春:《荀子新探》。台北:文津,1994。
馬積稿:《荀子》。上海:上海古籍,2000。
藤川正數:《荀子解釋における邦儒の活動》
佐藤將之編:《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國際荀子研究專號》,輯11,2004。
H. H. Dubs: Hsün-tze: The Moulder of Ancient Confucianism. London: Arthur: Probsthain, 1927.
Masayuki Sato: Confucian Quest for Order: The Origin and Formation of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Xun Zi. Leiden: Brill, 2003
|
指定閱讀 |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