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隋唐佛學 Buddhism in Sui-t'ang Dynasties |
開課學期 |
105-2 |
授課對象 |
|
授課教師 |
陳平坤 |
課號 |
Phl3021 |
課程識別碼 |
104 23200 |
班次 |
|
學分 |
3.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五8,9,10(15:30~18:20) |
上課地點 |
普201 |
備註 |
兼通識A4*。。A4*:哲學與道德思考領域。可充抵通識 總人數上限:72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52Phl3021_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本課程將講述和探討隋唐時代的佛教哲學思想。課程目的是在透過介紹當時發展興盛起來的中華佛學,來讓學員形成對當時佛學思想內涵有一清晰的準確認識,從而一則能夠了解佛學在中華地區開花結果的箇中緣由,另則欣賞當時佛學思想的繽紛景致,更重要的是建立比較具有批評反思深度的中華佛學知識圖象。
隋唐佛學包括主要是八大學派或宗派的思想,亦即三論宗、天台宗、禪宗、華嚴宗、法相唯識宗、淨土宗、密宗、律宗;而且每個學派或宗派又有許多重要的代表人物,例如:吉藏、智顗、灌頂、湛然、慧能、神會、道一、希遷、法藏、宗密、玄奘、窺基、善無畏、金剛智、不空、善導、道宣……等。此外,各宗學所依經典、所造論疏,更是多元而繁複。因此,本課程在一學期中的講述主軸,打算圍繞在兩個要點上:(1)一是各宗學之核心概念、主要論述、重要觀點的展示,(2)二是各宗學所依經論要旨、代表人物的學思歷程。前者可說是屬於哲學思想內涵的揭露,而後者則可謂是屬於經論依據、人物史傳的概述。本課程作為哲學專業學習科目,因此將以前一要點為主、後一要點為輔。
This course will tell about and explore the Buddhist philosophical thought of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581-907). The purpose of the course is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hrough introducing the developing and thriving Chinese Buddhist teachings of that era, to form a clear and accurate knowledge about the content of the Buddhist thought of that era, and thereby become able to understand, on the one hand, the reasons why Buddhism bloomed and bore fruit in the region of China, and appreciate, on the other, the colorful, vibrant scenery of Buddhist thought of that historical period. More importantly, the course seeks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form a mental image of Chinese Buddhist teachings with a relatively deeper spirit of criticism and reflection.
The teacher plans to focus this semester’s lecture on two main points: (1) one is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core concepts, chief arguments, and important perspectives of the teachings of various Buddhist schools; (2) the other is the gist of the scriptures on which the teachings of various Buddhist schools are based, as well as the journey of learning and thought of the representative Buddhist figures. The former refers to the disclosure of the content of philosophical thought, and the later, the brief account of the scriptural bases and the life stories of Buddhist figures.
|
課程目標 |
本課程的主要教學任務是在協助學員建立隋唐佛學的系統認識,進而能夠運用隋唐佛學資料以從事更加深入的中華佛學問題探討。
在這一主要目的下,本課程預期學員在學習中達成下述目標:
(1)對於隋唐佛學各個學派或宗派的相關教說、主要義理,形成具有哲學反思性格的知解。
(2)對於隋唐佛學各個學派或宗派的重要典據、代表人物,能有一定認識。
(3)更多面向地接觸學界涉及隋唐佛學問題討論的研究資料。
(4)憑藉學習所取得的資源,建立比較寬廣的佛教哲學視野。
(5)促生更好的隋唐佛學研究專業能力和眼光。
We expect the students to achieve the following goals by taking this course:
(1)To form a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characterized by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regarding the related doctrines and main argumentations of the Buddhist teachings of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2)To have a certain degree of knowledge about the important canonical bases and representative Buddhist figures of the various schools of thought or schools of the Buddhist teachings of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3)To make multi-direction contact with the research data related to the discussion of the issues of Buddhist teachings of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4)To form a broader vision of Buddhist philosophy by resorting to the resources acquired from studying.
(5)To be facilitated to foster a professional capability and vision for making research on the Buddhist teachings of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
課程要求 |
一、課程學習要求
1、研讀隋唐佛學的重要典籍,發掘佛教哲學思考或研究的課題和論題。
2、學習如何分析佛學概念,解讀文獻所要傳達的思想、觀點或理念。
3、嘗試探索適切的研究進路和論述方法。
4、參引原典和二手研究資料,提出問題和參與討論。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另約時間 |
指定閱讀 |
一、指定閱讀文獻
第1週
廖明活,《中國佛教思想述要》,頁1-40。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第2週
廖明活,《中國佛教思想述要》,頁41-76。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第3週
廖明活,《中國佛教思想述要》,頁77-112。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第4週
廖明活,《中國佛教思想述要》,頁189-246。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第5週
廖明活,《中國佛教思想述要》,頁247-278。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第6週
廖明活,《中國佛教思想述要》,頁279-310。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第7週
廖明活,《中國佛教思想述要》,頁113-148。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第8週
廖明活,《中國佛教思想述要》,頁311-380。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第9週 期中考
第10週
廖明活,《中國佛教思想述要》,頁149-188。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第11週
廖明活,《中國佛教思想述要》,頁381-452。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第12週
廖明活,《中國佛教思想述要》,頁509-550。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第13週
沖本克己、菅野博史編,釋果鏡譯,《興盛開展的佛教——中國Ⅱ 隋唐》,頁293-337。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
第14週
廖明活,《中國佛教思想述要》,頁453-508。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第15週
沖本克己、菅野博史編,釋果鏡譯,《興盛開展的佛教——中國Ⅱ 隋唐》,頁365-428。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
第16週
沖本克己、菅野博史編,釋果鏡譯,《興盛開展的佛教——中國Ⅱ 隋唐》,頁1-43。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
第17週
王建光,《中國律宗通史》,頁261-310。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
第18週 期末考 |
參考書目 |
本課程將按照大綱所列教學項目逐一展開。每週課程,除「指定閱讀文獻」必須仔細研讀外,當週次所舉列的「延伸閱讀文獻」也頗具參考價值,所以鼓勵學員按照進度參閱。
一、指定閱讀文獻
第1週
廖明活,《中國佛教思想述要》,頁1-40。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第2週
廖明活,《中國佛教思想述要》,頁41-76。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第3週
廖明活,《中國佛教思想述要》,頁77-112。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第4週
廖明活,《中國佛教思想述要》,頁189-246。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第5週
廖明活,《中國佛教思想述要》,頁247-278。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第6週
廖明活,《中國佛教思想述要》,頁279-310。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第7週
廖明活,《中國佛教思想述要》,頁113-148。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第8週
廖明活,《中國佛教思想述要》,頁311-380。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第9週 期中考
第10週
廖明活,《中國佛教思想述要》,頁149-188。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第11週
廖明活,《中國佛教思想述要》,頁381-452。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第12週
廖明活,《中國佛教思想述要》,頁509-550。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第13週
沖本克己、菅野博史編,釋果鏡譯,《興盛開展的佛教——中國Ⅱ 隋唐》,頁293-337。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
第14週
廖明活,《中國佛教思想述要》,頁453-508。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第15週
沖本克己、菅野博史編,釋果鏡譯,《興盛開展的佛教——中國Ⅱ 隋唐》,頁365-428。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
第16週
沖本克己、菅野博史編,釋果鏡譯,《興盛開展的佛教——中國Ⅱ 隋唐》,頁1-43。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
第17週
王建光,《中國律宗通史》,頁261-310。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
第18週 期末考
二、延伸閱讀文獻
第1週
沖本克己、菅野博史編,釋果鏡譯,《興盛開展的佛教——中國Ⅱ 隋唐》,頁1-43。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
第2週
沖本克己、菅野博史編,釋果鏡譯,《興盛開展的佛教——中國Ⅱ 隋唐》,頁44-80。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
第3週
沖本克己、菅野博史編,釋果鏡譯,《興盛開展的佛教——中國Ⅱ 隋唐》,頁81-100。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
第4週
沖本克己、菅野博史編,釋果鏡譯,《興盛開展的佛教——中國Ⅱ 隋唐》,頁101-144。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
第5週
沖本克己、菅野博史編,釋果鏡譯,《興盛開展的佛教——中國Ⅱ 隋唐》,頁145-186。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
第6週
沖本克己、菅野博史編,釋果鏡譯,《興盛開展的佛教——中國Ⅱ 隋唐》,頁187-228。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
第7週
方立天,《中國佛教哲學要義》,頁228-266。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
第8週
方立天,《中國佛教哲學要義》,頁304-3263。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
第9週 期中考
第10週
方立天,《中國佛教哲學要義》,頁27-344。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
第11週
方立天,《中國佛教哲學要義》,頁366-399。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
第12週
方立天,《中國佛教哲學要義》,頁400-417。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
第13週
方立天,《中國佛教哲學要義》,頁418-466。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
第14週
沖本克己、菅野博史編,釋果鏡譯,《興盛開展的佛教——中國Ⅱ 隋唐》,頁229-261。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
第15週
方立天,《中國佛教哲學要義》,頁345-365。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
第16週
方立天,《中國佛教哲學要義》,頁467-498。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
第17週
方立天,《中國佛教哲學要義》,頁499-521。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
第18週 期末考
三、其他參考書目
方立天,《隋唐佛教》,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方東美,《中國大乘佛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
安藤俊雄著,蘇榮焜譯,《天台學:根本思想及其開展》,台北:慧炬出版社,1998年。
呂建福,《中國密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陳揚炯,《中國淨土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楊曾文,《唐五代禪宗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橫山紘一著,許洋主譯,《唯識思想入門》,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2年。
劉貴傑,《天台學概論》,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
劉貴傑,《華嚴宗入門》,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2年。
木村清孝著,李惠英譯,《中國華嚴思想史》,李惠英譯,台北:東大圖書,1996年。
玉城康四郎主編,許洋主譯,《佛教思想(二)在中國的開展》,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
吳汝鈞,《中國佛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洪修平,《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高雄:佛光出版社,1991年。
陳平坤,《僧肇與吉藏的實相哲學》,台北: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陳平坤,《佛門推敲——禪•三論•天台哲學論著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4月。
陳平坤,《六祖大師的17則智慧——慧能禪法之般若與佛性》,台北:大千出版社,2009年5月。
新田雅章著,涂玉盞譯,《天台哲學入門》,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年。
楊惠南,《惠能》,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
楊惠南,《吉藏》,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年。
韓廷傑,《三論宗通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湯用彤,《隋唐及五代佛教史》,台北:慧炬出版社,1986年。
湯用彤,《隋唐佛教史稿:湯用彤全集(二)》,台北:佛光文化事業公司,2001年。
潘桂明、吳忠偉,《中國天台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
蘇樹華,《中國佛學各宗要義》,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藍吉富,《隋代佛教史述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魏道儒,《中國華嚴宗通史》,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
釋印順,《中國禪宗史》,台北:正聞出版社,1978年。
Bernard Faure, The Rhetoric of Immediacy: A Cultural Critique of Chan / Zen Buddhis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Dennis Hirota (ed.), Toward a Contemporary Understanding of Pure Land Buddhism,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0.
John Kieschnick, The Eminent Monk: Buddhist Ideals in Medieval Chinese Haigiograph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7.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出席聽講情況 |
10% |
學員出席與上課聽講情況,是檢驗學習成效的第一步。因此,出席狀況與投入課程學習的程度,將占學期總成績10%。 |
2. |
課後閱讀筆記與心得 |
20% |
學習成效大小繫於學員是否主動大量閱讀,而教師不過是做些必要的引導工作。因此,鼓勵學員於課後積極自修,其所寫筆記與心得,將占學期總成績20% |
3. |
期中考暨期末考 |
30% |
期中考、期末考是驗收學習成效的重要方式之一,每位學員於學習過程中都應當隨時溫故知新。因此,兩次測驗將占學期總成績30%,各占15%。 |
4. |
小組討論 |
40% |
本課程重視問題討論活動。因此,積極準備問題,主動參與討論,將占學期總成績40%。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2/24 |
課程內容介紹
1、印度佛教發展史
2、佛教典籍及其核心概念
3、佛學面對世界的基本思維路向
4、中國佛學發展史略述
5、隋唐佛學的論題和資料
6、佛學網路資源和工具書 |
第2週 |
3/03 |
【第一單元】三論宗哲學思想(一)
1、從鳩摩羅什、僧肇到吉藏及其門下
2、三論宗學的經典依據和重要論疏
3、無得正觀為核心的三論教學
4、吉藏的教學方法論:破邪顯正 |
第3週 |
3/10 |
【第一單元】三論宗哲學思想(二)
5、三論宗學的「因緣」論釋
6、吉藏的假名言說論和真理實相觀
7、關於「般若」與「方便」的論議
8、吉藏的中道佛性論 |
第4週 |
3/17 |
【第二單元〉天台宗哲學思想(一)
1、印度大乘經論與天台哲學思想
2、慧思的止觀學說與性具染淨觀
3、智顗的一心三觀說和三諦圓融論
4、天台宗的一念三千世界觀及性具善惡論
【小組討論一】
主題1:對於《中論》所說:「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您如何理解?三論宗師吉藏對此說法,有何義理闡釋而可避免「一切法空」被理解成「虛無主義」,藉以助顯佛法的修學正道?
|
第5週 |
3/24 |
【第二單元】天台宗哲學思想(二)
5、荊溪湛然的無情有性說
6、天台宗的緣起中道實相論
7、天台宗的佛教思想判攝
8、天台宗的實踐法門
【校外專家演講】釋大參,華梵大學佛教學系助理教授 |
第6週 |
3/31 |
【第三單元】法相唯識宗哲學思想(一)
1、法相唯識宗學所依大乘經論及其教學重點
2、玄奘及其門下的法相唯識學
3、百法與八識
4、心意識及其所對境界
【小組討論二】
主題2:天台宗所說「即空」、「即假」、「即中」的「一心三觀」,該「三觀」之間的關係為何?如果「空」、「假」、「中」是不一樣的,那麼,如何能於「一心」中展開「三觀」?如果它們是一樣的,那麼,又怎能而且有何必要分做「三觀」? |
第7週 |
4/07 |
溫書假 |
第8週 |
4/14 |
【第三單元】法相唯識宗哲學思想(二)
5、唯識無境的理論建構
6、三性和三無性
7、唯識觀與諸法真如
8、轉識成智的解脫學說
【小組討論三】
主題3:「一念三千」是什麼意思?它對世界的闡釋,是屬於以信仰為前提的某種宗教學說?還是一種有理性基礎的哲學思想? |
第9週 |
4/21 |
期中考 |
第10週 |
4/28 |
【第四單元】華嚴宗哲學思想(一)
1、《華嚴經》要義和華嚴宗教學主旨
2、《大乘起信論》與華嚴宗學
3、杜順、智儼的華嚴思想
4、如來性起學說
【小組討論四】
主題4:唯識宗提出「阿賴耶識」,究竟是要解釋怎樣的生命現象或佛學問題呢?有人把「阿賴耶識」解成是像佛洛伊德所說的「潛意識」。對於這一類比解釋,您認為恰當嗎?為什麼? |
第11週 |
5/05 |
【第四單元】華嚴宗哲學思想(二)
5、法藏的無盡緣起世界觀和判教理論
6、澄觀的華嚴思想
7、宗密的華嚴學說
8、天台性具論和華嚴性起說之辨明
【小組討論五】
主題5:唯識宗有「轉識成智」的理論,也有「種子」的觀念。如果是在以「種子」為事先就已決定的思想前提底下,「轉識成智」如何可能呢?或者,那樣一種「種子」先已決定的想法,並不是對「種子」說的正確理解?又,佛法修行者真的能夠單靠自己就「轉識成智」嗎? |
第12週 |
5/12 |
【第五單元】禪宗哲學思想(一)
1、印度禪教與六祖慧能以前的中華禪學
2、禪宗所重佛教經論
3、《六祖壇經》的禪法教學
【小組討論六】
主題6:為何中國佛學會探及佛法的「教相判釋」問題呢?華嚴宗的「五教十宗」判教學說,有何特色?又,您同意可以一開始就教說、學習最深奧的佛法嗎?還是認為應該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地教學? |
第13週 |
5/19 |
【第五單元】禪宗哲學思想(二)
4、神會的禪思想
5、洪州宗的禪法教學
6、石頭宗的禪法教學
7、牛頭宗的禪思想
8、五家禪法教學
【小組討論七】
主題7:您理解與同意「法界緣起觀」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觀念嗎?在「四法界」中所謂「事事無礙法界」,是否已對世界起源問題有所說明?如果有,那是怎樣的思路?如果沒有,則又是怎樣的思路?
|
第14週 |
5/26 |
【第六單元】淨土宗哲學思想
1、淨土宗經論及其思想要義
2、莊嚴佛土與往生淨土
3、唯心淨土的理論基礎
4、淨土思想與生命展望課題的聯繫
【小組討論八】
主題8:對於慧能所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您有怎樣的思考?它和慧能禪法的「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又有何關聯?
|
第15週 |
6/02 |
【第七單元】密宗哲學思想
1、密教經論和密宗史略
2、善無畏的密宗思想
3、不空的密宗學
【小組討論九】
主題9:禪宗為何宣稱「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但是,徵諸禪宗歷史,卻留下許許多多的語錄、公案,那又是為什麼?您認為在該理念跟事實之間,是否存在矛盾呢?
|
第16週 |
6/09 |
【第八單元】律宗哲學思想
1、佛教戒律的倫理學基礎
2、道宣的戒律學
3、懷素的戒律學
【小組討論十】
主題10:禪宗有「南頓」、「北漸」之議。您怎樣看待佛法修行中所可能出現的「頓」、「漸」問題? 它們是屬於同一問題層次的觀念,還是屬於不同問題層次的主張呢?又,修行佛法禪道,真的能夠「一悟」而就解決生命所有問題嗎? |
第17週 |
6/16 |
【第九單元】隋唐佛教的哲學論諍和思想會通
1、法相唯識宗學內部的法義論辯
2、禪學與華嚴學的會通
3、天台宗義和華嚴宗義的融攝
4、三階教
【校外教學活動】法鼓山德貴學苑或佛光山台北道場
|
第18週 |
06/23 |
期末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