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近現代中國哲學
MODERN & CONTEMPORARY CHINESE PHILOSOPHY 
開課學期
98-2 
授課對象
 
授課教師
杜保瑞 
課號
Phl4030 
課程識別碼
104 4600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二@,5,6(~14:10) 
上課地點
文演講廳 
備註
兼通識A4。。A4*:哲學與道德思考領域。可充抵通識
總人數上限:15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982mo_co_ch_ph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1)近現代中國哲學是傳統中國儒釋道三學,進入與西方哲學的交流、刺激、挑戰與回應的時期,舉凡中國哲學的哲學性問題、真理觀問題、價值立場問題等都在中西哲學的比較與中國哲學的重建的脈絡中被一一討論,因此近現代中國哲學既是對傳統中國哲學的學習,也是對西洋哲學的學習,也是對當代中國哲學的學習,本課程可謂是中國哲學研究中最豐富複雜多元分歧的一個研究課題。本課程的學習,代表了認識中國哲學的特質、儒釋道三教的對比、中西哲學之比較與匯通、當代中國哲學解釋體系等等重大中國哲學問題。
(2)本課程以近現代中國哲學家的哲學思想為授課內容,授課方式以哲學家之原典及授課教師之相關論文之講授及討論為主。全學期舉行期中、期末筆試各一場。
(3)每次三小時課程中,除第一週外,前一小時由助教帶領同學進行分組討論,討論議題為前一週授課之內容。後兩小時,教師先回答同學討論後不能解決之問題,然後再演講新的授課主題之內容。
(4)本課程之成績計算,以期中期末考各佔30分,平時成績為討論課及出席率共佔40分。
 

課程目標
(1)認識近現代中國哲學家的哲學思想
(2)反省近現代中國哲學的軸心問題
(3)評價近現代中國哲學家的理論成就
(4)建立當代中國哲學方法論的新視野

 
課程要求
1、 授課以當代哲學家原典及授課教師相關論文之講授及討論為主。
2、 前一小時由助教帶領同學討論,後兩小時由老師先回答同學的問題之後,再進行新的單元之主講。
3、 同學於上課前事先閱讀授課教師指定之近現代中國哲學家原典及專題論文,並準備問題上課發問。
4、同學下課後要加強當週的上課內容準備至針對課後所提問題於下一週第一節課時提出討論意見。
5、 全學期舉行期中、期末考試各一次,考題將事先發佈,同學可以事先準備,考題以思辨反省性類型之題目為主。

(1)修課學生需事先閱讀授課教師指定之近現代中國哲學家原典及專題論文,所有教材講義都已上網公告,學生可以提早下載列印,事先閱讀,講義亦將於每次主題教學前一週之授課時段中發給同學。修課同學每週為預習準備應使用2小時時間。
(2)修課學生需於課後針對授課主題,以及所附之討論題綱,撰寫討論課報告,字數為A4紙張12號字體大小至少一頁,約一千字。討論報告須於上課前上傳CEIBA教學網站之本課程作業區中,並於討論課中依序發言。為撰寫討論課報告,學生需於課後使用約2小時時間作業。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每週二 15:40~16:40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1、 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梁漱溟,商務)(有光碟版)
2、 梁漱溟:《梁漱溟評傳》(景海峰、黎明、人民)
3、 熊十力:《現代儒佛之爭》(林安梧編、明文)
4、 熊十力:《摧惑顯宗記》<與諸生談新唯識論大要>(熊十力,學生)
5、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一冊・<全書緒論>》(馮友蘭,藍燈)
6、 馮友蘭:《三松堂自序・二・哲學》(馮友蘭,谷風)
7、 馮友蘭:《馮友蘭傳・<第四章、思想的瀑布>》(程偉禮,業強)
8、 馮友蘭:《中國哲學的精神��馮友蘭集》<新統>、<境界>、<中國哲學的精神>、<中國哲學中的神秘主義>、<中國哲學遺產底繼承問題>、<中國哲學與未來世界哲學>、<《中國哲學史新編》總結>(馮友蘭,上海文藝出版社)
9、 馮友蘭:《馮友蘭》<第三章哲學生涯>、<第四章新道德>、<第五章哲學方法>(殷鼎、東大)
10、 方東美:《新儒家哲學十八講》(方東美,黎明)
11、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方東美,黎明)
12、方東美:《中國大乘佛學》(方東美,黎明)
13、方東美:《華嚴宗哲學上、下》(方東美,黎明)
14、傅偉勳:《創造的詮釋與批判的繼承》(傅偉勳,東大)
15、傅偉勳:《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傅偉勳,東大)
16、唐君毅:《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上、下》(唐君毅,學生)
17、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牟宗三,學生)
18、牟宗三:《圓善論》(牟宗三,學生)
19、牟宗三:《四因說演講錄》(牟宗三,鵝湖)
20、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序言��論中國哲學史之方法>、<(三上)第二章��宋明儒學總說)>(勞思光,三民)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期中考 
30% 
 
2. 
期末考 
30% 
 
3. 
討論課及平時成績 
4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3  近現代中國哲學課程簡介近現代中國哲學問題說明第一週:<中國哲學的基本哲學問題意識反省>本文是針對當代中國哲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進行探討,文中提出一套方法論分析架構以為詮釋與理解中國哲學理論作品的分析工具,藉由這套分析工具而得以疏理各學派理論重點的同異之辨,作者所提者即以「宇宙論、本體論、功夫論、境界論」的四方架構作為分析中國哲學的方法論架構,這四方架構即是四個中國學的基本哲學問題,這一套架構必須有著體系性的融通,即其中任一基本哲學問題皆得以貫通至其它三個基本哲學問題上,並且四組問題形成一個義理分析的互動網絡,作者以此四方架構已進行多次的中國傳統哲學作品的理論研究,本文之作乃將研究過程中涉及的方法論問題本身的若干要義再予解明,期使其得以成為一更具解釋效力的中國哲學方法論分析架構。文中說明本體論哲學與宇宙論哲學在中國哲學研究中的問題意識,並將本體論哲學區分為研究價值關懷的實存性體之學,及研究道體自身的抽象性徵之學,而實存性體即作為功夫哲學的入手,抽象性徵即落實為實踐者的境界,至於宇宙論知識即負責說明功夫進程中的階次歷程,並強調在道教及佛教哲學中的世界觀中,因為有著它在世界的認知,因此有著不同的本體論的實存性體的觀念,因此宇宙論知識在中國哲學體系建構中是一不可遺漏的重要環節。討論題綱:1、請問你認為四方架構對你瞭解中國實踐哲學有何幫助?2、試說明你對於東西哲學差異之見解? 
第2週
3/02  第二週:中國哲學的解釋架構:在中國哲學的知識論討論中,中國哲學的特質依然是首先需要分辨的課題,否則難以準確地討論這個議題。這個特質就是中國哲學主流的儒釋道三教都是實踐哲學的性格,是實踐哲學的特質就是說學派理論的建立是以提出理想人生圖像為目標,並且說明理由,從而提出追求這個理想的作法,甚至進行實踐而有實踐的記錄。由於中國哲學理論的內部結構及思辨流程都是對準這個價值理想的實踐而發展,因此,理論系統的圖像會有著與傳統西方思辨哲學相同的部分,但也會有不同的部分。相同的部分重點在存有論的討論,不同的部分重點在價值哲學的宇宙論、本體論、工夫論、境界論的討論上。說中西哲學不相同的部分在實踐哲學的意思,並不是說西方哲學不討論價值哲學,而是非其主流,因此相對上論述之質量不如中國哲學豐富,因此對於實踐哲學的知識論問題的討論,反而應以中國哲學的討論為典範。當然,就中西哲學相同的存有論部分亦非地位均等,而是在西方的思辨哲學傳統才是經驗豐富、論述多元且義理綿密、發展辯證的,而在中國僅是亦有觸及,雖有討論,但並未形成主流風潮,且時時受到誤解,反而因為問題意識的相同,因此藉由西方的經驗便極易了解。 以中國的實踐哲學與西方的思辨哲學作為哲學型態的簡單的分別系統時,實踐哲學依然是有著哲學理論、哲學體系、哲學問題、與哲學意見的,然而中國的實踐哲學有形上學思維及倫理學思維,但是卻缺乏知識論思維,知識論思維應該是當代中國哲學的新課題。本書對此之討論,即是站在一個全新的中國哲學的知識論課題的角度所進行的討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國哲學的基本哲學問題與概念範疇 本文討論中國哲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指出經由對傳統西方哲學研究方法的反省,而發展出的概念範疇研究法,說明這一套方法有將中國哲學研究藉由概念範疇以作為哲學問題與哲學主張的兩種進路,本文亦檢討這一個方法的優缺點,指出它雖能深入知識細節,卻有問題意識不明確以及體系性建構力不足的缺點。因此應該提出有別於西方傳統而適合中國哲學問題意識的哲學基本問題作為研究進路,並且同時扮演解釋架構的功能。關鍵即在中國哲學是以學派傳承為哲學理論發展的特質,因此同一學派的各家理論必須有清楚的內在推演關係,而西方哲學以一家替過一家的獨立學派的姿態展現時,哲學基本問題主要只是作為問題意識的分類項目而不必形成解釋架構的功能。另一關鍵在於中國哲學是以實踐活動追求理想為哲學理論建構的目標,因此必須針對實踐哲學的特質來分析這個解釋架構以及建立哲學基本問題之間的推演關係。因此本文提出以宇宙論本體論工夫論境界論為中國哲學的實踐哲學的基本問題,並負擔解釋架構的功能,配合以概念範疇研究法的進入知識細節的優點,在這個基礎上,重新將中國三教哲學準確理解、正確詮釋。之後,仍然可以再度返回思辨哲學的思路中,以形上學知識論倫理學的問題意識為進路,再來研究中國哲學,以獲得嶄新的創造性成果。 
第3週
3/09  http://homepage.ntu.edu.tw/~duhbauruei/4pap/5mod/14.htm第三週及第四週:<對梁漱溟東西文化與哲學比較觀點之反省>梁漱溟不到三十歲的年紀便寫成《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此書在東西哲學與文化比較的當代學術討論上佔據極重要的地位。從著作的目的上,梁漱溟堅定地提出了當前中國文化應走學習西方長處並堅守中國儒家路向的價值方向,並反對中國走印度的佛教文化的路向。從理論的構作上,梁漱溟提出了一套既是歷史哲學也是文化哲學的思想系統,對東西方文化與哲學有一從歷史發展進路上的評價以及文化型態的定位。對於這一部著作中的觀點,無論從東西方哲學概念比較研究的角度,或是從中國哲學當代學術研究的角度,對任一個中國哲學研究的當代學者而言都應該有所認識,並提出若干討論意見,以為當代中國哲學一個特殊型態理論體系的定位。本文之作,即是企圖從純粹思辨推演、概念使用定義、命題建立脈絡來討論梁漱溟的歷史及文化哲學觀點,以求理解其思想的意涵,認識其理論的效用,從而指出處理對待的方向。然而,對於梁漱溟先生著作的討論,是有一定的困難度的,梁先生討論東西哲學,討論東西宗教,討論東西形上學觀點,表面上似乎是一種系統性哲學的討論,其實並非如此。梁先生一往直前地以評論的形式進行他的討論以及意見的提出,並不深入哪一方、哪一派、哪一家的系統內部作理論成立的哲學探究,而是站在比較的層面,依據他的立論基點,進行對各方各家的型態定位的討論。因此,要研究梁漱溟的哲學,不能單單看他的東西文化哲學比較的結論性觀點,而是要深入他分析問題的思路,才能找到理解與詮釋並討論及辯證的重點。梁漱溟先生的這些思路並不是單就一家系統的體系性構作的討論思路,而是遍及在文化哲學問題、歷史哲學問題、形上學體系問題的種種思路脈絡所共成的一套東西文化與哲學的比較觀點,找出這套思想脈絡所共構的架構,才能真正深入理解。本文定位梁漱溟的東西文化與哲學的觀點,是在一文化哲學及歷史哲學的脈絡下的思想系統,此義需作說明。說它是文化哲學是說梁先生對於哲學理論及文化型態的建構在東西方的差異是歸因於文化創造意識的文化哲學。說它是歷史哲學是說梁先生的東西文化與哲學的研究目的是在找出中國的文化路向,而這個出路的尋找,是基於東西方三種文化與哲學型態在歷史發展中有一個理想的固定的進度,因著這個進度而有著當前中西文化現象的強弱優劣的差異,就著這個強弱優劣的差異而指出中國當前的路向,這樣的思路即是一個歷史哲學的進路。梁漱溟先生被定位為當代新儒家的成員之一,從時間的角度來說,甚至可以說是當代新儒家的第一位大將,但是他作為新儒家的第一位大將的型態卻與其他幾位新儒家大將有些不同,首先,他是具體進行了以儒家思想帶領鄉村社會改造運動的實際實踐者,而不僅只是一位言說儒學理論典範性優位性的理論家。其次,在作為理論家的角色方面,梁漱溟先生固然有相當的哲學素養,卻是在文化哲學及歷史哲學方面有重要意見的思想家,而不是在系統性哲學建構的問題上表現傑出者,因此他的新儒家身分是在歷史哲學的選擇上而不是系統哲學的優位上的高舉儒家。討論題綱:1、就文化哲學的角度,梁漱溟先生是以何方式區分中、西、印三方文化?又是如何以歷史哲學的角度進行評價?2、試說明唯識學的知識架構如何影響梁漱溟先生的文化哲學分析。3、梁漱溟先生所認為的西方形上學問題是否真實存在?而中印哲學是否又真的解決了西方形上學問題?試說明之。4、試說明梁漱溟先生對新儒學的貢獻與地位。 
第4週
3/16  同上 
第5週
3/23  校外專家演講 
第6週
3/30  第六週:<馮友蘭新理學建構的理論反省>馮友蘭在抗戰期間所著的《貞元六書》,一般以為這就是一套新儒學的理論系統,本文之作即是揭露此一新儒學理論建構中最核心的一套哲學思想的大貌及定位,那就是「理、氣、道、大全」四個概念,以及「有物必有則」、「有理必有氣」、「無極而太極」、「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四個命題。這些概念其實是以普遍原理的觀念系統的身份而被提出的,因此是純粹的抽象原理,而非具體的存在事物,所以除了理概念之外的氣、道、大全也具有不可言說、及不可思議的特性。理解新理學即是理解最哲學底哲學的哲學家,同時是達到天地境界的聖人,並且也可以是社會的領導人,因此「新理學」也在馮友蘭的構作中被他自己視為是提出了「內聖外王之道」的傳統儒學系統。筆者以為,這一切都是馮友蘭的個人創作,他有權力自己構作新儒學的系統,並且這套系統與從心學之路建構新儒學的港台新儒家確實不同,正可以做一參照比較的對比系統。 討論題綱:1、你對馮友蘭以「新理學」建構中國哲學有何理解?你認為「新理學」是否為一套好的中國哲學詮釋架構?2、說明你對馮友蘭新理學中「理、氣、道、大全」四個概念的理解與意見。 
第7週
4/06  溫書假 
第8週
4/13  第八週:<馮友蘭《貞元六書》中的工夫理論與境界哲學>本文討論馮友蘭《貞元六書》中的若干問題,首先,馮友蘭以四境界說談哲學體系的分類系統,其中的最高境界既是覺解的結果,但仍須有一持守的工夫以使常住,這就是馮友蘭系統中的境界哲學與工夫理論問題的交涉之處,他巧妙地以程頤的「涵養用敬盡學致知」之說結合象山的「先立乎其大者」之說處理此事,此外,天地境界與大全概念正是一可為結合的系統,結合之後從三教哲學史的討論上看,道佛特別能發揮大全概念的不思議、不言說意境,於是馮友蘭極為肯定此說,但卻仍在道德境界問題上批判道佛,於是有了道德境界與天地境界所論不一致的現象。最後,馮友蘭以大全概念為標準,以宋明儒學家的系統為典範,批評了道佛的方內方外之分以及動靜對立的哲學方法,本文則指出,馮友蘭以預設著儒學立場的觀點以批評道佛,這樣的做法在方法論上是不能成立的。討論題綱:1、說明馮友蘭所提出的覺解工夫以及持守工夫的理論意義。你認為這兩種工夫和馮友蘭所提出的道德境界或天地境界有什麼關係?2、你對馮友蘭從天地境界的「內外動靜」批判道佛的理論建構有何理解?你認為他的批評是否有效? 
第9週
4/20  同上 
第10週
4/27  期中考試 
第11週
5/04  第十一週:< 對唐君毅高舉儒學的方法論反省>本文討論唐君毅先生《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一書中高舉儒學的理論建構之方法論問題,首先指出唐先生為以教化目的遍觀一切哲學而溝通一切哲學而為本書之撰寫主軸,然即在此一主軸中又高舉儒學以其順成人心正大光明的教化方法而為諸教之冠。本文即就唐先生以本末先後之教化次第之論點以言說儒學高於耶佛兩教之說法為方法論討論的議題,指出此為唐先生個人的立場,此中諸義對耶佛而言並不準確。其次,唐先生在對儒學教化方法的高度信心中以為儒學之實踐亦可上達耶佛之聖境,甚而因此亦接受耶佛世界觀之為一合理的世界觀,此種種諸說即已使唐先生之新儒學溢出儒學本位之立場,而致有方法論的大混亂,本文即就此義提出批評,指出此說並無助於高舉儒學,亦無可能為耶儒接受,若真為教化之目的,唐先生宜退出此一立場,更為平等地接納耶佛以共助成人類世界之教化工程,此實於現實上更為可行之舉。討論題綱: 1、 請說明唐君毅高舉儒學的態度,並評論。 2、 請說明唐君毅理論建構的方法論,並評論。 
第12週
5/11  同上 
第13週
5/18  第十三週:<對勞思光先生宋明儒學詮釋體系的方法論反省>本文探討勞思光先生所著《中國哲學史》書中對於宋明儒學的詮釋體系的方法論問題,勞先生認為形上學及宇宙論在理論效力上不及心性論,而宋明儒學是從周、張宇宙論中心進至二程、朱熹的形上學中心而達至陸、王的心性論中心,是一個復返孔孟心性論中心的同一運動的完成。作者提出「形上學」及「宇宙論」作為儒學價值方向確立之知識性理論建構,有其理論意義,而「心性論」的哲學問題是包含了「功夫論哲學」及「境界論哲學」,後二者與前二者有一「基本哲學問題」上的互為關聯之關係,共同形成儒學及其它中國哲學體系的方法論架構。勞先生於《近作集》中提出中國哲學是指導性功能的哲學,其中儒家的道德哲學是包含了「道德理論」、「道德境界」及「道德教育」三個面向,作者認為這樣的說法應是詮釋儒學理論更為深刻且更為開放的詮釋架構。討論題綱: 1、 說明你對勞思光的「心性論」系統的理解。你認為「心性論」、「宇宙論」和「形上學」三者是否為互相排斥的系統? 2、 你認為「心性論」和「工夫論」、「境界論」的關係為何? 
第14週
5/25  第十四週:<勞思光先生道佛詮釋的方法論探究>本文對勞思光先生中國哲學論著中之道佛詮釋觀點進行方法論探究,文中指出勞先生其實是以「建設性文化肯定論的中國哲學詮釋史觀」以及「心性論中心的成德之教之方法論解釋架構」進行道佛哲學之詮釋活動,詮釋中確定道家為文化否定論者而佛教為捨離此世之價值哲學理論建構者,至於就勞先生所關心的成德之教的心性論論旨之建構而言,道家因無文化關懷遂致只追求觀賞義的主體自由,佛教雖以彼岸為追求目標但因有明確心性論論旨因此亦得保住德性理想。作者提出「中國哲學真理觀」的問題意識根本關懷重新討論中國儒釋道三學,認為回溯儒釋道三學的知識體系本身來探究其內部推證之是否合理及一致之理論活動是能追究三教價值命題之是否為真理觀的研究方法,因此提出以「本體論、宇宙論、功夫論、境界論四方架構的中國哲學基本哲學問題」為中國哲學的方法論詮釋體系,目的即欲逼問中國儒釋道三學之價值命題之熟為真理,此一逼問一就體系內部之一致推演之是否得出而為理論之逼問,二就價值命題之經驗親證之是否得證而為實證之要求。就體系內部之推演而言,佛教哲學以緣起性空之本體確斷之學應是為一可能成立之內部推證系統,而儒家之落實在現實人文的成德之教確是最可能被親證的價值系統。至於道佛兩家之不能被親證的宇宙論知識部分之真理觀反省問題須另有方法論設定。討論題綱:1、說明勞思光如何以「文化哲學」談論道家與以「心性論」談論佛家?2、請說說你對「文化哲學」與「心性論」作為中國哲學方法論的看法? 
第15週
6/01  第十五週:<對牟宗三談宋明儒學之所以為新儒學意見的方法論反省>本文之作,將針對牟宗三先生《心體與性體》一書之<綜論>部分做逐章細節討論。這也是筆者對牟先生學術研究的總體計畫的一部分。牟先生所建立的當代新儒學體系,是當代中國哲學最具創造力的系統,就其開創之功而言,在當代著作中,難有出其右者。然而,牟先生在儒釋道三教之辯證問題的立場上,對道佛多有不準確,至於在儒學內部的義理高下之簡擇上,高陸王貶程朱,建立了陸王學及先秦儒學的義理型態,是為一「道德的形上學」系統,筆者對於牟先生處理程朱之論,多有不契,亦認為是牟先生的過度詮釋,充滿了對程朱之學的誤解與貶抑,對程朱實不公允,亦有所妨礙於程朱學在當代及未來的認識與發展,筆者雖多有為文討論,然因牟先生之著作卷佚浩瀚,牟先生之義理綿密深厚,要反對牟先生之意見絕非一兩個命題意見能說清楚的,因此,除非直接面對他的所有文本做一對一的疏解反省,實亦難以說清楚究竟牟先生的誤解與不準確是落在何處,因此計畫以《心體與性體》及《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兩書的所有章節,做逐章重點的疏解及討論,這一個工作其實已經進行一段時間了,只是次序上並未照著全書之章節從頭做來,筆者已經討論過的章節包括周濂溪全章,朱熹之仁說及中和說及大學詮釋三部分,本文之作,即其中的開頭部份。事實上,牟先生的寫作,也很難判斷是從何處開始下筆,但總是將全書處理過一遍,從義理掌握而言,即不至於有因疏漏而致誤解其說之虞。 
第16週
6/08  第十六週對牟宗三談宋明儒學之課題與分系的方法論反省本文之作,將針對牟宗三先生《心體與性體》一書之<綜論>部分做逐章細節討論。這也是筆者對牟先生學術研究的總體計畫的一部分。牟先生所建立的當代新儒學體系,是當代中國哲學最具創造力的系統,就其開創之功而言,在當代著作中,難有出其右者。然而,牟先生在儒釋道三教之辯證問題的立場上,對道佛多有不準確,至於在儒學內部的義理高下之簡擇上,高陸王貶程朱,建立了陸王學及先秦儒學的義理型態,是為一「道德的形上學」系統,筆者對於牟先生處理程朱之論,多有不契,亦認為是牟先生的過度詮釋,充滿了對程朱之學的誤解與貶抑,對程朱實不公允,亦有所妨礙於程朱學在當代及未來的認識與發展,筆者雖多有為文討論,然因牟先生之著作卷佚浩瀚,牟先生之義理綿密深厚,要反對牟先生之意見絕非一兩個命題意見能說清楚的,因此,除非直接面對他的所有文本做一對一的疏解反省,實亦難以說清楚究竟牟先生的誤解與不準確是落在何處,因此計畫以《心體與性體》及《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兩書的所有章節,做逐章重點的疏解及討論,這一個工作其實已經進行一段時間了,只是次序上並未照著全書之章節從頭做來,筆者已經討論過的章節包括周濂溪全章,朱熹之仁說及中和說及《大學》詮釋三部分,本文之作,即其中的開頭部份,而本文即是此開頭階段的第二部份,第一部分為綜論第一章之第一節及第二節之全部,以及第三節論於孔孟部分,本文即從第三節之《庸、易》部份開始討論。事實上,牟先生的寫作,也很難判斷他自己是從何處開始下筆,但作為研究者而言,總是將全書處理過一遍,從義理掌握而言,即不至於有因疏漏而致誤解其說之虞。 
第17週
6/15  同上 
第18週
6/22  期末考試 
第19週
相關  <對傅偉勳談中國哲學工作方法及方法論觀點之評析>本文將探討傅偉勳先生對於中國哲學現代化課題的若干觀點,主要焦點將放在他對中國哲學「工作方法」及「方法論」的見解上,旁及他對於儒家形上學建構的觀點。所謂「工作方法」是指針對當代中西學術交流之後,在學院內進行哲學研究時所應有的基本要求之觀念,這一部分的觀念當然涉及哲學這門學科在世界學術平台的規格化方式之基本要求,傅先生對於中國哲學當代研究的工作方法提出了強勢的建言,本文首將面對這樣的建言提出作者的反省意見。其次,所謂的「方法論」觀點,即是針對中國哲學進行詮釋與創造時的基本哲學問題架構之設定方式,所謂基本哲學問題即是面對一個哲學議題進行命題主張時就其論證系統之建構而言應顧及之基本哲學問題為何之問題,例如欲提出一個政治哲學的命題主張時,是否應交代形上學、世界觀、價值觀、認識論等等哲學基本問題的立場之後才能體系化地完成這一個政治哲學命題的理論證立推演系統。當哲學討論涉及面對中國哲學特有之哲學議題時,對於「仁、義、禮、知、無為、苦、空、無我」等終極價值主張的理論證立及推演問題時,究竟應該建立一個怎樣的方法論架構以為證立推演這個價值主張的基本哲學問題架構,這就是方法論的問題。對於方法論的問題,傅先生針對儒家形上學的推證系統之建立,提出了個人的主張,這就形成了處理中國哲學詮釋與創造活動的方法論架構,這個方法論架構,還能夠運用於道佛兩家的哲學解釋系統之中,因此它便具備了處理中國哲學議題的普遍性原理的身分。方法論是具備普遍性解釋效力的,因此方法論的探究當然成了中國哲學當代化的核心問題,本文對於傅先生所提的方法論解釋架構的設計亦將進行作者的理論反省。最後,傅先生對中國哲學工作方法及方法論的觀點表述,皆主要以儒家哲學為材料進行言說,傅先生自己更對儒家形上學程朱陽明二系的理論區分有明確的主張,本文亦將對此進行討論。討論題綱:1、請試著對傅偉勳的「知識論、心性論、形上學、倫理學、解脫論」解釋架構作一說明,並與同樣作為方法論架構的四方架構進行比較。2、傅偉勳先生抬高陸王、貶抑程朱的理由為何?是否妥當?試討論之。 
第20週
相關  <方東美對大乘佛學研究的基本立場>

當代中國大乘佛學研究,可以說是研究人口眾多,學術資源豐富,因此研究成果堪稱豐碩。但是,純粹從哲學理論的研究進路來進行的佛學研究,卻極有努力空間。關鍵即在,作為哲學理論一支的佛教哲學,由於在哲學研究方法的定義上尚充滿著衝突與歧義,因此影響了佛教思想以哲學理論形式表達時的準確焦點。從哲學領域研究佛學,仍然充滿了問題意識的歧義與理解的差異。佛學是不是哲學?佛教有沒有形上學?漢傳佛教有沒有研究的價值?佛教有沒有知識論?大乘佛經是不是佛說法?等等諸多問題,都等待哲學學術界一一釐清。但也就在釐清之際觀點不一。中國大乘佛學,以漢譯經典為對象,在中國本土上進行了一千多年的消化與創造,所產生的理論內含,堪稱廣大精微。當時序進入二十世紀之後,中國大乘佛學的研究與創作,則受到西學的影響與學院工作方式的主導,而又有了種種新的面貌。本文旨在就哲學學科對中國大乘佛學的研究進行理論反省,將以當代中國哲學家方東美教授的佛學論著為對象,討論他對大乘佛學研究的基本立場,以作為當代哲學學科對大乘佛學研究的一個理論型態之提出。

方東美先生有西洋哲學的訓練、儒家的性格、道家的情懷與佛教的精神歸趣,可以說,他在信仰上是佛家的,雖然也有學者亦將其列入當代新儒家之林,但以筆者的觀點,方先生有研究儒學是事實,有提出儒學理論系統更不在話下,但說他一生哲學活動的學術定位是儒家的就未必準確了。更且,這其實不妨礙他作為從哲學研究進路研究佛教思想的學術成就。而且他的這個哲學研究進路,更多的是從西洋哲學的問題意識為基礎,以探究佛教思想的理論意義的。那麼,從純粹哲學學科的問題意識以研究中國大乘佛教思想的結果,方東美先生的意見呈現了哪些特殊的面貌?以及有哪些極具影響力的重要意見呢?這就是本文的核心關懷。

討論題綱:
1、 請分享你對使用哲學術語及理論討論佛教思想的看法
2、 請說明方東美大乘佛學研究的基本立場對你有何影響



 
第21週
相關  <對方東美論中國形上學的方法論反省>方東美先生在許多作品中都集中地討論到了中國形上學及中國宇宙論的觀點,而在《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新儒家哲學十八講》《原始儒家道家哲學》《華嚴宗哲學》幾部著作中則是集中地討論中國儒釋道三家的義理系統,並且是明確地表達了他對這三家哲學學派的形上學系統的觀點。本文之進行即將首先探討方東美先生對於中國哲學的形上學、宇宙論等基本哲學問題的概念定義,亦即透過方先生對中國形上學的義理約定而指出他的方法論觀念,這是作者對方先生的哲學立場全表贊同的部份,並將適度地以作者所提的「以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為中心的基本哲學問題研究法」進行比較與修正﹔其次將就方先生在儒釋道三家形上學體系研究中所發表的若干觀念進行討論,這是作者將提出的方先生的詮釋觀點中有值得改進的部份,作者亦將以方法論反省的工作方式對方先生的觀點進行檢討。討論題綱:1、請說明你對方東美的形上學定義有何看法2、請說明並評論方東美對儒釋道三家形上學體系的討論 
第22週
相關  TA討論課錄音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