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西藏文化與思想 CULTURE AND SPIRIT OF TIBET |
開課學期 |
99-1 |
授課對象 |
|
授課教師 |
林純瑜 |
課號 |
Anth2054 |
課程識別碼 |
105 41750 |
班次 |
01 |
學分 |
2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
上課時間 |
星期四3,4(10:20~12:10) |
上課地點 |
普306 |
備註 |
A3:世界文明領域。 總人數上限:7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991tibgeist1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本課程希望藉由對西藏文化與思想的基礎介紹,豐富同學對世界文明的認識。「西藏」在台灣早已不是一個陌生的名詞,與其相關的事物頗受大眾歡迎,在學界亦有若干學者發表相關研究著作。但是不論學界或民間,對西藏的關注大致還是以佛教或政治為主,缺乏完整而客觀的認識。對於身為知識份子的大學生而言,認識西藏的文化與思想不僅可以拓展視野,修正對西藏的成見,也可以刺激對自己文化的反省與思考。
西藏地處中亞高原,鄰近世界數大文明古國(印度、中國、波斯)。原本的游牧民族文化經過長時間與高度發展文明交會與融合之後,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多元文化傳統。本課程以歐美學界對西藏的研究成果為基礎,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介紹外來文化與西藏本土文化融合的過程與結果,導引同學逐步認識西藏多元文化的傳統。介紹西藏文化的同時,並會討論各相關主題背後的思想,如此便易於瞭解西藏人的生活與思維方式,以期同學對西藏有整體而客觀的認識。 |
課程目標 |
豐富對西藏文化的認識,瞭解西藏人的生活與思維方式,建立對西藏整體而客觀的認識。 |
課程要求 |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參考書目 |
1. Matthew T. Kapstein, The Tibetans.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6.
2. Helmut Hoffmann, Tibet, A Handbook. Bloomington: Research Institute for
Inner Asian Studies Publications, Indiana University, 1986.
3. Claudius C. Miller and Walter Raunig, Der Weg zum Dach der Welt. Innsbruck:
Pinguin-Verlag; Frankfurt/Main: Umschau-Verlag, 1982.
4. Rolf A. Stein, Tibetan Civiliza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5. 山口瑞鳳著、許明銀譯,《西藏》(上),台北:全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
|
指定閱讀 |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9/16 |
西藏文明的搖籃:喜馬拉雅與西藏文化圈 |
第2週 |
9/23 |
語言與文字 |
第3週 |
9/30 |
文獻與書寫 |
第4週 |
10/07 |
早期信仰與苯教 |
第5週 |
10/14 |
佛教與日常生活 |
第6週 |
10/21 |
歷史與傳說(一) |
第7週 |
10/28 |
歷史與傳說(二) |
第8週 |
11/04 |
社會制度 |
第9週 |
11/11 |
期中考 |
第10週 |
11/18 |
人生觀:菩提道次第 |
第11週 |
11/25 |
死亡、中陰、轉世 |
第12週 |
12/02 |
宇宙觀:天文、曆算、命理 |
第13週 |
12/09 |
疾病觀:藏醫 |
第14週 |
12/16 |
繪畫、工藝 |
第15週 |
12/23 |
音樂、舞蹈 |
第16週 |
12/30 |
戲劇、建築 |
第17週 |
1/06 |
現代西藏 |
第18週 |
2011/01/13 |
期末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