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你應該要知道的台灣原住民文化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Taiwan Aborigines 
開課學期
99-2 
授課對象
 
授課教師
童元昭 
課號
Anth4010 
課程識別碼
105 4200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一2,3,4(9:10~12:10) 
上課地點
博雅302 
備註
A3:世界文明領域。與胡家瑜、陳有貝、王梅霞、林開世、羅素玫、孫大川合開
總人數上限:8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992Anth4010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這門課程引導同學熟悉台灣原住民從史前時期到當代在人與環境、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超自然等方面的觀念與作為。這些作為表現在經濟活動、政治過程、與物質文化等面向。另外,文化資產這一議題對於台灣原住民文化發展的影響,急需了解;也進一步可以討論國家經由法律在文化發展上的角色。本課程也將探索臺灣原住民社會文化性質與其當代處境。進而,就台灣獨特的歷史發展過程,希望學生思考資本主義、國家、世界宗教與當地社會文化相互轉化的過程。課程參考人類學研究角度,並經由閱讀原住民文學得以接觸到原住民作家的觀點。 

課程目標
本課程提供同學深刻認識台灣島上一個主要的人群---台灣原住民的機會。藉由新的認識,可能對台灣史有不同的理解角度,對於理想的台灣社會可能也有不同於以前的想像。一個學期的演講、閱讀與討論下來,期待同學在期末時具有多元文化的寬廣視野。 
課程要求
每周進度及內容
*必讀文章為老師授課的主要讀本。**若同學有興趣可參考伸閱讀的文章,但此非上課規定之必讀文章。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另約時間 
指定閱讀
一、 指定閱讀

張光直
1987「中國東南海岸考古與南島語族起源問題」選自2005『中國考古學論文集』171-88頁 聯經 台北。
經典雜誌編著
2001『發現南島』 經典雜誌 台北。
官大偉與林益仁
2008 傳統?誰的領域?:從泰雅族馬里光流域傳統領域調查經驗談空間知識的轉譯〉。《考古人類學刊》69:109-141。
陳文德
1998 「親屬到底是什麼?」:一個卑南族聚落的例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黃應貴
1986 臺灣土著族的兩種社會類型及其意義, 刊於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 黃 應貴編, 頁3-43。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89 人的觀念與儀式:東埔社布農人的例子,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7:177-213。
1990 Dehanin 與社會危機:東埔社布農人宗教變遷的再探討, 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47: 105-125。
1991 作物、經濟與社會:東埔社布農人的例子,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5: 133-169。
1998 「政治」與文化:東埔社布農人的例子, 台灣政治學刊 3:115-193
胡家瑜
2004 賽夏儀式食物與Tatinii (先靈) 記憶: 從文化意象和感官經驗的關連談起。 刊於物與物質文化, 黃應貴編, 頁171-210。 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學術研討會
胡台麗
1997 文化真實與展演:賽夏、排灣經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4:61-86。
黃宣衛
1999 一個海岸阿美族村落的時間、歷史與記憶一一以年齡組織與異族觀為中心的探討, 刊於時間、歷史與記憶, 黃應貴編, 頁485-539。 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2 國家力量、區域型態與聚落性質,刊於「社群」研究的省思, 陳文德、黃應貴編, 頁227-263。 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王梅霞
2003 從gaga 的多義性看泰雅族的社會性質。臺灣人類學刊1(1):77-104
2008 The Invention of Ethnicity and Culture: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Atayal and the Truku in Taiwan. 考古人類學刊 68︰1-44。
2009 「文化動起來」︰賽德克族文化產業的研究。發表於「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慶祝60週年系慶國際會議—人類學的島嶼研究:遷徏與重構」。臺北:臺灣大學。11月13-14日。
鄭依憶
1990 血緣、地緣與儀式:向天湖賽夏族的儀式之探討,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7:109-142。
2004 「族群關係」與儀式:向天湖賽夏族Pas-taai之初探。收在儀式、社會與族群:向天湖賽夏族的兩個研究,頁65-139。台北:允晨文化。
許功明
1991[1987] 由社會階層看藝術行為在交換體系中的地位:以好茶魯凱族 為例, 收在魯凱族的文化與藝術,頁1-34。台北:稻鄉出版社。
邱延亮
1997 日本殖民地人類學「台灣研究」的重讀與再評價,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8︰145-174。
林開世
2006 誰決定我們是誰?──原住民的遷徙與改變,科學人雜誌,多樣性台灣特刊4 號:140-5。
陳文德
2004 「族群」分類的省思——認識臺灣南島社會與文化。歷史月 刊 199:76-83
黃居正,
2005 "時間、勞動與生態-原住民族財產權的核心論題",〈清華科技法 律與政策論叢〉 ,第二卷第一期, 頁 5-48。
人類學視界
2008 原住民智慧財產權專題


 
參考書目
二、 延伸閱讀

陳文德
1986 阿美族親屬制度的再探討,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1: 41-80。
2002 試論「社群」(Community)研究的意義,刊於「社群」研究的省思陳文德、黃應貴編, 頁227-263。 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10 卑南族。台北:三民。
黃宣衛
2005 異族觀、地域性差別與歷史:阿美族研究論文集。台北,南港:中 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5 國家、村落領袖與社會文化變遷:日治時期宜灣阿美族的例子。台北:南天
2008 阿美族。台北:三民。
黃應貴
1986 臺灣土著族的兩種社會類型及其意義, 刊於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 黃應貴編, 頁3-43。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006 布農族。台北:三民。
2006 進出東台灣:區域研究的省思,刊於人類學的視野,黃應貴著, 頁150-174。 台北:群學
2006 區域再結構與文化再創造,刊於人類學的視野,黃應貴著, 頁194-238。 台北: 群學
蔣斌、李靜宜
1995 北部排灣族家屋的空間結構與意義, 刊於空間、力與社會, 黃應貴編, 頁167-212。 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蔣斌
1999 墓葬與襲名:排灣族的兩個記憶機制, 刊於時間、歷史與記憶, 黃應貴編, 頁381-421。 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王嵩山
1990 阿里山鄒族的歷史與政治。 台北:稻鄉出版社。
1995 阿里山鄒族的社會與宗教生活。 台北:稻鄉出版社。
2004 鄒族。台北:三民。
王梅霞
2006 泰雅族。台北:三民。
余光弘
2004 雅美族。台北:三民。
譚昌國
2007 排灣族。台北:三民。
羅素玫
2000 都蘭阿美人的掃墓節 :一個社會文化的變遷與轉換之探討。東台灣研究 5 : 35-70。
2005 性別區辨、階序與社會:都蘭阿美族的小米週期儀式。台灣人類學刊3(1) : 143-183。
陳偉智
1998 “殖民主義,"蕃情"知識與人類學 : 日治初期台灣原住民研究的展開 : 1895-1900”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課堂討論 
20% 
包括同學出席率、提問的質與量均列入平時成績計算 
2. 
期中考 
40% 
兩至三人一組、於第十或十一週繳交。報告作業需列出 同組同學分工方式  
3. 
期末考 
4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02/21  課程介紹(目標、內容、要求、上課方式) 
第2週
2/28  【和平紀念日放假】 
第3週
3/7  【導論課】---童元昭老師 
第4週
3/14  【台灣是不是南島語族的故鄉?】--- 陳有貝老師
<br />國際間有不少學者認為台灣可能是今日太平洋各族群之源流地,請看台灣考古學的觀點。 
第5週
3/21  【甚麼是族群?為什麼台灣原住民目前有14個族?】--- 林開世老師
<br />族群不是一個清楚自然的現象,而是在國家與殖民治理的脈絡下產生。本周我們要探究台灣原住民在歷史上是如何被辨認分類,導致我們今天看到的族群現象。 
第6週
3/28  【原住民如何面對環境生態的當代議題?】--- 羅素玫老師
<br />討論主題:民族誌電影「新大洪水」。蔡政良導演,約45分鐘。影片討論與分享。 
第7週
4/04  【溫書假】 
第8週
04/11  親屬是什麼? 羅素玫老師

討論主題:「假如我是來自一個台灣原住民的母系社會…」。試探討預設社會中的母系特徵,以及其與台灣大社會環境接觸後面臨的挑戰與困境。 
第9週
4/18  【「宗教」概念如何形成?「儀式」如何型塑社會?】--- 王梅霞老師
<br />「宗教」這個範疇的形成︰與外在大社會的接觸過程中,世界宗教中「神」的觀念提供了原住民新的世界觀以理解外在大社會,當地人也有意識地將其原有以實踐為主的儀式轉化為邏輯一致的思考體系。 
第10週
4/25  【資本主義帶來了什麼難題?】--- 王梅霞老師
<br />不同階段的資本主義對臺灣南島民族的影響︰荷蘭時期的漢人移民,清朝時期的地方性交換網絡,日本殖民政府交換所。
<br />當地人對資本主義的認知、以及轉化方式︰「貨幣」的出現;經濟作物的種植。 
第11週
5/02  【為何而做:器物中蘊含的文化訊息】--- 胡家瑜老師
<br />本週將討論臺灣原住民的生活型態與工藝技術傳統,以及物品交換和物質生活變遷的歷程與影響等相關議題。
<br />觀賞影片:下午飯的菜:雅美生活記事,黃祈貿導演,全景傳播,2001
 
第12週
5/09  【什麼是美感?什麼是藝術?如何表達與展演?】--- 胡家瑜老師
<br />本週我們將一起探討什麼是臺灣原住民的藝術?以及如何形成美感表達的風格形式?並且思考對藝術定義的不同視角,以及展演詮釋和當代族群認同等相關議題。
 
第13週
5/16  【原住民漢語文學的形成與實踐】--- 孫大川老師
<br />歷史社會脈絡與民族主體性之間的關係為何?試述原住民文學當中的「語言」問題。原住民文學有創作的邊界嗎?文學書寫與原住民歷史的建構有什麼關係? 
第14週
5/23  【原住民漢語文學的特質】--- 孫大川老師
<br />歷史社會脈絡與民族主體性之間的關係為何?試述原住民文學當中的「語言」問題。原住民文學有創作的邊界嗎?文學書寫與原住民歷史的建構有什麼關係?
 
第15週
5/30  【當原住民的文化變成商品時】--- 林開世老師
<br />本周我們要從財產權入手,以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為例,探討原住民的文化變成財產時會遭遇的問題。
 
第16週
6/06  【端午節放假】 
第17週
6/13  【總結】--- 童元昭老師 
第18週
6/20  【期末考】--- 童元昭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