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台灣劇場:傳統與現代 TAIWANESE THEATRE: TRADITIONAL AND MODERN |
開課學期 |
98-2 |
授課對象 |
|
授課教師 |
林鶴宜 |
課號 |
Thea1011 |
課程識別碼 |
109 12300 |
班次 |
|
學分 |
2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四3,4(10:20~12:10) |
上課地點 |
總一館108 |
備註 |
兼通識A1。。A1*:文學與藝術領域。可充抵通識 限本系所學生(含輔系、雙修生) 且 限本系所學生(含輔系、雙修生) 總人數上限:50人 |
|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台灣戲劇擁有相當豐富的表演內涵。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源自中國大陸,經在地化後逐漸發展出本土特色的傳統戲劇藝術;另一是移植自西方劇場,自日據時期以來漸漸發展成形的現代戲劇藝術。前者提供後者必要的養分;後者則在技術層面提昇、支援前者,兩者可謂共榮共生,相輔相成。認識台灣戲劇藝術,除了掌握基本的歷史發展概況,更需親近和欣賞它。本課程首先將依時代和類別,介紹台灣戲劇的發展歷史,配合影音材料閱聽、實際演出觀賞、劇團參訪、課堂表演藝術之分析與討論等,帶領同學進入台灣戲劇理論認識與欣賞分析結合的體驗。 |
課程目標 |
本課程在教學目的上,除了戲劇知識的增進,欣賞力的提昇,特別注重改善學生對台灣傳統戲劇藝術認識與參與不足的普遍現象,同時,試圖加強同學參與討論的習慣,討論方法的改變,或許使這個期待奏效的關鍵。 |
課程要求 |
出席教室上課、參與課堂討論、參與戶外教學、繳交田野作業、通過期末考。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每週二 14:00~17:00 每週四 14:00~17:00 |
指定閱讀 |
林鶴宜《台灣戲劇史》(台北:空中大學,2003)。
台灣戲劇相關劇本選讀(段落)
傳統及現代劇演出觀賞及相關劇評。
|
參考書目 |
呂訴上《台灣電影戲劇史》(台北:銀華,1961)
曾永義《台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台北:聯經,1988)。
呂錘寬《北管音樂概論》(彰化:彰化文化局,2000)。
呂錘寬《台灣的南管》(台北:樂韻,1986)。
呂理正《布袋戲筆記》(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1)。
王安祈《台灣京劇五十年》(宜蘭:傳藝中心,2003)。
馬森《西潮下的中國現代戲劇》(臺北:書林,1994)
廖美玉主編《一九九九臺灣現代劇場?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1999)
吳全成主編《台灣現代劇場?討會論文集 : 1986-1995台灣小劇場》(臺北:文建會,1996)。
鍾明德《臺灣小劇場運動史 : 尋找另類美學與政治》(台北:揚智,1999)
林鶴宜、紀蔚然主編《眾聲喧嘩之後 : 臺灣現代戲劇論集》(台北:書林,2008)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課堂討論 |
25% |
|
2. |
田野作業 |
25% |
|
3. |
期末考試 |
50% |
|
4. |
出席率 |
0% |
缺席以扣分計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2/25 |
課程介紹、選課確認及講義 |
第2週 |
3/04 |
台灣戲劇史概述 |
第3週 |
3/11 |
台灣的傳統戲劇:南管與北管 |
第4週 |
3/18 |
*劇團參訪:江之翠南北管劇團(暫訂) |
第5週 |
3/25 |
台灣的傳統戲劇:歌仔戲 |
第6週 |
4/01 |
*田野:廟會劇場觀賞與記錄 |
第7週 |
4/08 |
台灣的傳統戲劇:客家戲、京劇、豫劇、崑劇及其他 |
第8週 |
4/15 |
台灣的傳統戲劇:偶戲 |
第9週 |
4/22 |
*期中考週(指定戲劇名家講座任選一場) |
第10週 |
4/29 |
台灣的傳統戲劇:傳統戲曲現代化的理念和實踐 |
第11週 |
5/06 |
台灣的現代戲劇:大劇場與小劇場 |
第12週 |
5/13 |
台灣的現代戲劇:主流與實驗 |
第13週 |
5/20 |
台灣的現代戲劇:商業與藝術 |
第14週 |
5/27 |
台灣的現代戲劇:性別與抗爭 |
第15週 |
6/03 |
*劇團參訪:優或金枝(暫訂) |
第16週 |
6/10 |
台灣戲劇的視野和創意 |
第17週 |
6/17 |
田野作業分組討論與呈現 |
第18週 |
6/24 |
期末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