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中國大乘佛學研究 Seminar on Chinese Mahayana Buddhist Thought |
開課學期 |
109-2 |
授課對象 |
文學院 哲學研究所 |
授課教師 |
|
課號 |
Phl7204 |
課程識別碼 |
124 M0670 |
班次 |
|
學分 |
2.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四3,4(10:20~12:10) |
上課地點 |
|
備註 |
佛家領域。
大學部:(A)東方哲學史群組。 總人數上限:15人 |
|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本課程主要在闡述天台學、唯識學、華嚴學、禪學等中國大乘佛學義理。首先,解釋天台學的一心三觀、三諦圓融、一念三千、性具善惡等義理;其次,說明唯識學的八識說、種子說、三性說、轉依說等理論;再次,闡明華嚴學的三性一際、因門六義、六相圓融、十玄緣起等思想;以及敘說禪學的心性思想、無念為宗、定慧等學、頓悟法門等觀點。並且輔以《摩訶止觀》、《始終心要》、《成唯識論》、《唯識三十論頌》、《華嚴金師子章》、《華嚴原人論》、《六祖壇經》、《禪源諸詮集都序》等大乘佛學文獻選讀。透過義理的鋪陳、文獻的解讀,使同學對中國大乘佛學稍有全面的認識。 |
課程目標 |
本課程的目標在於培養同學以第一手和第二手資料,來研究中國大乘佛學思想的基本能力。經由相關文獻的閱讀、講解、詮釋、分析,和當代學者相關論著的研討,深入了解天台學、唯識學、華嚴學、禪學的主要內涵。 |
課程要求 |
本課程為研究所的討論課,同學不需具備中國大乘佛學的背景,但須盡快補足佛學的基本知識。授課教師編印課程進度和參考書目,請同學依照各週單元主題先行預習,並在課堂上參與討論,以及按時完成學期報告。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參考書目 |
方立天,《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上下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
方東美,《中國大乘佛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4年。
呂 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李世傑,《中國佛教哲學概論》,台北:中華文獻編撰社,1973年。
芝 峰,《禪學講話》,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高觀如,《大乘佛教概述》,台北:佛教出版社,1978年。
湯用彤,《隋唐佛教史稿》,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劉貴傑,《華嚴宗入門》,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2年。
劉貴傑,《天台學概論》,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
韓廷傑,《唯識學概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
指定閱讀 |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