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中國大乘佛學研究
Seminar on Chinese Mahayana Buddhist Thought 
開課學期
106-2 
授課對象
文學院  哲學研究所  
授課教師
劉貴傑 
課號
Phl7204 
課程識別碼
124 M0670 
班次
 
學分
2.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四3,4(10:20~12:10) 
上課地點
哲研討室二 
備註
總人數上限:15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主要在闡述天台學、唯識學、華嚴學、禪學等中國大乘佛學義理。首先,解釋天台學的一心三觀、三諦圓融、一念三千、性具善惡等義理;其次,說明唯識學的八識說、種子說、三性說、轉依說等理論;再次,闡明華嚴學的三性一際、因門六義、六相圓融、十玄緣起等思想;以及敘說禪學的心性思想、無念為宗、定慧等學、頓悟法門等觀點。並且輔以《摩訶止觀》、《始終心要》、《成唯識論》、《唯識三十論頌》、《華嚴金師子章》、《華嚴原人論》、《六祖壇經》、《禪源諸詮集都序》等大乘佛學文獻選讀。透過義理的鋪陳、文獻的解讀,使同學對中國大乘佛學稍有全面的認識。 

課程目標
本課程的目標在於培養同學以第一手和第二手資料,來研究中國大乘佛學思想的基本能力。經由相關文獻的閱讀、講解、詮釋、分析,和當代學者相關論著的研討,深入了解天台學、唯識學、華嚴學、禪學的主要內涵。 
課程要求
本課程為研究所的討論課,同學不需具備中國大乘佛學的背景,但須盡快補足佛學的基本知識。授課教師編印課程進度和參考書目,請同學依照各週單元主題先行預習,並在課堂上參與討論,以及按時完成學期報告。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方立天,《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上下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
方東美,《中國大乘佛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4年。
呂 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李世傑,《中國佛教哲學概論》,台北:中華文獻編撰社,1973年。
芝 峰,《禪學講話》,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高觀如,《大乘佛教概述》,台北:佛教出版社,1978年。
湯用彤,《隋唐佛教史稿》,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劉貴傑,《華嚴宗入門》,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2年。
劉貴傑,《天台學概論》,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
韓廷傑,《唯識學概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參考書目
方立天,《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上下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
方東美,《中國大乘佛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4年。
呂 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李世傑,《中國佛教哲學概論》,台北:中華文獻編撰社,1973年。
芝 峰,《禪學講話》,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高觀如,《大乘佛教概述》,台北:佛教出版社,1978年。
湯用彤,《隋唐佛教史稿》,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劉貴傑,《華嚴宗入門》,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2年。
劉貴傑,《天台學概論》,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
韓廷傑,《唯識學概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出席研討 
40% 
 
2. 
期末書面報告 
6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3/01  天台學義理探討(上) 
第2週
3/08  天台學義理探討(下) 
第3週
3/15  天台學文獻選讀(上) 
第4週
3/22  天台學文獻選讀(下) 
第5週
3/29  唯識學義理探討(上) 
第6週
4/05  唯識學義理探討(下) 
第7週
4/12  唯識學文獻選讀(上) 
第8週
4/19  唯識學文獻選讀(下) 
第9週
4/26  華嚴學義理探討(上) 
第10週
5/03  華嚴學義理探討(下) 
第11週
5/10  華嚴學文獻選讀(上) 
第12週
5/17  華嚴學文獻選讀(下) 
第13週
5/24  禪學義理探討(上) 
第14週
5/31  禪學義理探討(下) 
第15週
6/07  禪學文獻選讀(上) 
第16週
6/14  禪學文獻選讀(下) 
第17週
6/21  繳交期末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