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大智度論》哲學專題研討一
Seminar on the Philosophy of The Great Treaties of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Ⅰ) 
開課學期
106-2 
授課對象
文學院  哲學研究所  
授課教師
陳平坤 
課號
Phl7245 
課程識別碼
124 M667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三8,9,10(15:30~18:20) 
上課地點
哲研討室二 
備註
總人數上限:15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62Phl7245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大智度論》(The Great Treaties of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梵名Mahāprajñāpāramitopadeśa,現存漢譯本,有一百卷之多。
作為說解《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文義的釋經著作,《大智度論》所展開的佛教思想解說、佛學義理闡釋,涉及原始佛教根本法義、部派佛教學說要略、初期大乘般若經教旨趣,等等;其論題之豐富、研討之細密、思維之開闊、理趣之深遠,不僅本身極具學術研究價值,而且也對中華佛學思想發展,發揮過非常深遠的實質影響。
本課程準備引導學員漸次趣入這部論著所開啟的佛教哲學思想世界,希望藉由閱讀論中所旁徵博引的佛教典籍、各派學說,試以當代學術眼光,重新探究初期大乘佛法揚化時期所面臨的佛教課題、以及圍繞該許課題所衍生出來的諸多哲學論題,來促成學員更廣闊深入地認識、理解佛法大小乘教學內涵,甚或引發學員輾轉上溯至部派佛學思想的研究興趣。
 

課程目標
本課程將以引導式的教學方法,在學期內帶領學員循序研讀《大智度論》原文,針對其中所透露的佛學論題,展開包含初步文義解說、深度哲理闡釋等研討活動;希望藉由各個專題之問答討論,訓練學員解讀原典文義的能力,然後再借助當代研究方法暨成果的指點,蓄積學員從事獨立研究的學力條件,以便日後可從《大智度論》中挖掘出更多研究題材,為自己拓展更為廣遠的學術前景。
其他具體教學目標,如下:
1、經由《大智度論》認識初期大乘佛法要義;
2、深入掌握般若中觀佛學思想旨趣;
3、明了《大智度論》詮釋般若經義的方法與特點;
4、大致掌握當代學界研究《大智度論》的取向暨成果。
 
課程要求
1、按照課程進度規畫,預習每週指定閱讀材料,摘要筆記,寫下心得或者疑問。
2、課堂中專心傾聽教師引導、學員講說,認真參與問答討論活動。
3、思考閱讀材料中所提出抑或所隱藏的問題,學習作者解決問題之進路與方法,進而批判地設想其他可能的論思角度或解決辦法。
4、按時備好課堂報告所需資料,貢獻有益於教學雙方的見解或建議。
5、選定一個論題,思考、建立明確看法,完成期末報告乙篇(約1萬字上下)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每週一 16:00~18:00 
指定閱讀
1. 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五冊),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08年;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大正藏》第25冊。
2. 釋厚觀編,《大智度論講義》(七冊),新竹:印順文教基金會,2015年。
3. 姚秦•鳩摩羅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8冊。
二、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
1. 唐•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二會),《大正藏》第7冊。
2. 武田浩学,《大智度論ソ研究》,東京:山喜房佛書林,2005年。
3. 梶山雄一、赤松明彥譯,《大智度論》,東京:中央公論社,1989年。
4. 宇野順治,《大智度論講述》,東京:永田文昌堂,2000年。
5. 釋厚觀,《深觀廣行的菩薩道》,臺北:慧日講堂,2012年。
6. 張慧芳,《大智度論初品的結構與意義:菩薩•具足•一切法》,臺北:里仁書局,2013年。
7. 釋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臺北:正聞出版社,1994年。
8. 伊藤文,《大智度論ズプペ佛教漢文解讀法》,東京:大藏出版社,2003年。
9.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年。
10. 萬金川,《龍樹的語言概念》,南投:正觀雜誌社,1995年。
11. 細川嚴,《十住毘婆沙論——龍樹ソ佛教》,京都:法藏館,1995年。
12. 王麗芳、王海明主編,《敦煌寫經:大智度論》,杭州:西冷印社出版社,2004年。
13. 釋厚觀、郭忠生合編,〈《大智度論》之本文相互索引〉,《正觀雜誌》第6期,1998年9月,
頁5-321。
14. 釋厚觀,〈《大智度論》中的般若波羅蜜〉,《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祝
壽文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4月,頁87-136。
15. Étienne Lamotte,郭忠生譯,〈大智度論之作者及翻譯〉,《諦觀》第62期∼第69期,1990
年7月∼1992年4月。
16. Étienne Lamotte,郭忠生譯,〈《大智度論》初品第捌章釋初品中菩薩〉,郭忠生譯,《諦
觀》第69期,1992年4月,頁5-106。
17. 加藤純章,〈大智度論ソ世界〉,收於平川彰、梶山雄一、高崎直道編,《講座•大乗仏教
2》,《般若思想》,東京:春秋社,1983年,頁151-192;〈大智度論的世界〉,收於梶山雄一等
著,許洋主譯,《般若思想》,臺北:法爾出版社,1989年,頁161-197。
18. 大野栄人,〈《大智度論》ソ中国的展開〉,愛知学院大学人間文化研究所《人間文化》第16
期,2001年9月,頁1-44。
19. 葉德生,〈大智度論ズれんペ尸羅波羅蜜〉,《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43卷第1號,1994年12
月,頁144-147。
20. 葉德生,〈大智度論ズれんペ三三昧•三解脫門〉,《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42卷第1號,1993
年12月,頁58-60。
21. 釋印順,〈《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永光集》,新竹:正聞出版社,2004年6月,頁
1-122。
22. 張慧芳,〈論《大智度論》一切法之分別說〉,《靜宜中文學報》第3期,2013年6月,頁79-
115。
23. 嚴瑋泓,〈「迦羅」( Kāla)或「三摩耶」(Samaya)?——以「時間」議題論《大智度論》批判
實在論的哲學問題〉,《臺大佛學研究》第20期,2010年12月,頁1-57。
24. 嚴瑋泓,〈試論牟宗三先生對《大智度論》的哲學詮釋〉,《鵝湖》第451期,2013年01月,
頁27-38。
25. 嚴瑋泓,〈東晉慧遠是實在論者嗎?——以其詮解《大智度論》之觀點為線索的哲學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34期,2015年7月,頁165-208。
26. 嚴瑋泓,〈《大智度論》如何影響中國佛學的詮釋?——以吉藏為例〉,《哲學與文化》第43卷
第12期,2016年12月,頁113-132。
27. 干瀉龍祥,〈大智度論ソ作者ズコゆサ〉,《印度学仏教学研究》,第7卷第1號,1958年12月
1日,頁1-12;〈論《大智度論》的作者〉,賴顯邦譯,《諦觀》第68期,1992年1月,頁85-121。
28. 玉井威,〈《大智度論》ソ著者ズコゆサ〉,《佛教學ЙтЮみ》第24期,1976年10月,頁
21-36。
29. 斎藤明,〈《大智度論》所引ソ《中論》頌考〉,《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第143號,2003
年,頁1-36。
30. 周伯戡,〈《大智度論》略譯初探〉,《中華佛學學報》第13期卷上,2000年5月1日,頁155-
165。
31. 周伯戡,〈庫車所出《大智度論》寫本殘卷之研究-兼論鳩摩羅什之翻譯〉,《國立臺灣大學
歷史學系學報》第17期,1992年12月,頁65-106。
32. 周伯戡,〈重論《大智度論》的作者〉,《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34期,2004年12
月,頁281-327。
33. 釋大田(莊崑木):〈大智度論ソ翻譯——「原本」、「略本」シ「三分餘二」ソ意味ズ關ウ
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52卷第2號,2004年3月,頁200-203。
34. 平川彰:〈十住毗婆沙論ソ著者ズコゆ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5卷第2號,1957年3
月,頁176-181。
35. Étienne Lamotte, Le Traite de la Grande Vertu de Sagesse de Nagarjuna, Tome
I-II, Louvain: Bureau du Museon, 1944, 1949. Tome III-V, Louvain: Universite de
Louvain Institut Orientaliste, 1970, 1976, 1980.
36. K. Venkata Ramanan, Nāgārjuna's Philosophy: As Presented in the Mahā-
Prajñāpāramitā-śāstra,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2002.
37. Tadeusz Skorupski, The six Perfections: An Abridged Version of E. Lamotte’s
French Translation of Nāgājuna’s Mahāprajñāpāramitāśāstra, Chapter XVI-XXX,
Buddhiva Britannica Series Continua IX, UK, Tring: The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2002.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出席與參與研討之情況 
30% 
 
2. 
課前準備和課堂報告 
50% 
 
3. 
期末論文 
2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8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與《大智度論》之漢譯 
第2週
3/07  般若經論的傳習時地暨人物:《大智度論》卷1-2 
第3週
3/14  「本生」和菩提道的「波羅蜜多」:《大智度論》卷3-4 
第4週
3/21  「菩薩」暨「摩訶薩」的意義及功德:《大智度論》卷5-6 
第5週
3/28  「譬喻」、「因緣」和佛陀觀(一):《大智度論》卷7-8 
第6週
4/04  「譬喻」、「因緣」和佛陀觀(二):《大智度論》卷9-10 
第7週
4/11  檀那(布施)波羅蜜多:《大智度論》卷11-12 
第8週
4/18  尸羅(持戒)波羅蜜多:《大智度論》卷13-14 
第9週
4/25  羼提(忍辱)波羅蜜多:《大智度論》卷14-15 
第10週
5/02  毘梨耶(精進)波羅蜜多:《大智度論》卷15-16 
第11週
5/09  禪那(靜慮)波羅蜜多:《大智度論》卷17 
第12週
5/16  般若(智慧)波羅蜜多:《大智度論》卷18 
第13週
5/23  聲聞乘與菩薩乘的三十七道品:《大智度論》卷19 
第14週
5/30  聲聞乘修學內容暨修行次第(一):《大智度論》卷20-21 
第15週
6/06  聲聞乘修學內容暨修行次第(二):《大智度論》卷22-23 
第16週
6/13  菩薩乘行者所應當修學的佛法:《大智度論》卷24-26 
第17週
6/20  欲求、慈悲和空觀:《大智度論》卷27
神通、智慧與方便:《大智度論》卷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