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走進藝術史:十二個時空的文化與作品
Twelve Lessons on Chinese Art History 
開課學期
108-1 
授課對象
 
授課教師
陳韻如 
課號
ARHY1027 
課程識別碼
141 1270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二8,9,10(15:30~18:20) 
上課地點
綜402 
備註
「亞洲藝術學程」學生優先選課。兼通識A1*。。A1*:文學與藝術領域。可充抵通識
總人數上限:45人
外系人數限制:25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81ARHY1027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為中國藝術史導論,透過十二個特定時空場景,引領學生掌握中國藝術史上的重要個案與文化課題,藉以說明藝術作品的歷史意義。講授內容於西元前一千年至二十世紀,擇十二個各具特色的時空點,包含出土遺址、考古遺物,或存世書畫、宗教作品等,以藝術史切入觀察,將訓練學生由視覺、物質方面增補對歷史文化之掌握。每週課程以兩小時講授,一小時分組討論,另安排校外參觀等互動活動,用與課堂講授內容搭配,以增進學生思考、評述藝術的能力。 

課程目標
目標在讓學生掌握不同階段之中國藝術品之材質、功能與使用脈絡,並認識各類藝術品的歷代發展與地區差異。本課程是藝術史入門導論,將訓練學生的視覺分析能力,培養學生賞析藝術的基礎涵養,進而思索不同文化藝術經典的價值。 
課程要求
學生需配合課程閱讀資料,並準備分組討論與校外教學之討論議題。每人一學期需選四次討論內容,撰寫簡要書面摘要交出。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另約時間 
指定閱讀
依據各講課程內容,分項列舉閱讀資料如下:
第一講、殷墟婦好墓(西元前1200年):商周的禮器文化
指定閱讀
1-1. 陳芳妹,〈殷商青銅藝術區域風格的探索-課題與研究方法的省思〉,《故宮學術季刊》13卷4期(1998),頁109-150。(閱讀:109-121)
1-2. 張光直,〈商周青銅器上的動物紋樣〉,收錄於氏著,《中國青銅時代》(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頁355-387。(閱讀:商周銅器裝飾花紋中的動物紋,頁356-363)
1-3. 羅森 (Jessica Rawson),〈是政治家,還是野蠻人?-從青銅器看西周〉,收錄於氏著,《中國古代的藝術與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頁134-163。(閱讀:禮儀革命,頁139-145)
延伸閱讀
1-4. 黃銘崇,〈「饕餮紋」的再思考:一個方法的省思〉,《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32期(2012),頁1-102。(閱讀:饕餮紋論戰,頁1-17)
1-5. 圖版參考:《殷墟地下瑰寶:河南安陽婦好墓》(臺北:光復書局,1994)
第二講、長沙馬王堆漢墓(西元前168年):秦漢的生與死
指定閱讀
2-1 巫鴻,〈儀禮中的美術-馬王堆再思〉,收錄於氏著,《儀禮中的美術-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頁101-122。(閱讀:頁101-110, 118-121)
2-2 雷德侯 (Lother Ledderose),〈神奇的始皇帝大軍〉,收錄於氏著,《萬物-中國藝術中的模件化和規模化生產》(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頁75-107。(閱讀:頁84-89, 98-107)
2-3 邢義田,〈漢代壁畫墓的發展和壁畫〉,收錄於氏著,《秦漢史論稿》(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頁449-489。(閱讀:道德、宗教宣傳與漢代壁畫的發展,頁453-469)
延伸閱讀
2-4 蒲慕州,〈第七章.墓葬形制轉變與宗教社會變遷之關係〉,收錄於氏著,《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頁193-226。(閱讀:頁194-205)
2-5. 李清泉,〈引魂升天,還是招魂入墓—馬王堆漢墓帛畫的功能與漢代的死後招魂習俗〉,《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41期(2016),頁1-60。
2-6. 圖版參考:《輝煌不朽漢珍寶: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臺北:光復書局,1994)
第三講、王羲之的蘭亭會(西元353年):六朝的精緻風尚
指定閱讀
3-1. 叢文俊,〈關於魏晉書法史料的性質與學術意義的再認識-兼及蘭亭論辯〉,收錄於華人德、白謙慎,《蘭亭論集》(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0),頁230-259。(閱讀:頁241-258)
3-2. 謝明良,〈從階級的角度看六朝墓葬器物〉,收錄於氏著,《六朝陶瓷論集》,(臺北:臺灣大學出版社,2006),頁407-433。(閱讀:408-428)
3-3. 方聞,〈傳顧愷之《女史箴圖》與中國藝術史〉,《美術史研究集刊》12期(2002),頁1-33。(閱讀:頁1-14)
延伸閱讀
3-4. 巫鴻(Wu Hung),〈第五章.透明之石:一個時代的終結〉,收錄於氏著,《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築中的紀念碑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頁405-446。(閱讀:二元圖像與繪畫空間的誕生,頁422-439)
第四講、雲崗石窟(西元460年):六朝的佛教文化
指定閱讀
4-1. 李玉珉,〈第三章.南朝的佛教美術〉,收錄於氏著,《中國佛教美術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1),頁24-33。
4-2. ———,〈第四、五章.北朝的佛教美術〉,收錄於氏著,《中國佛教美術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1),頁36-103。(閱讀:頁42-65,79-99)
延伸閱讀
4-3. 李玉珉,〈第一章、第二章.佛教美術的開創〉,收錄於氏著,《中國佛教美術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1),頁2-20。
4-4. 宿白,〈平城實力的集聚和”雲崗”模式的形成與發展〉,《中國石窟寺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頁114-144。
第五講、長安法門寺(西元873年):唐代的帝國藝術
指定閱讀
5-1. 楊泓,〈第五章之二.隋唐美術考古繪畫篇〉,收錄於氏著,《美術考古半世紀-中國美術考古發現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頁264-284。
5-2. 楊仁愷,〈隋唐五代的書法藝術〉,收錄於《中國美術全集.書法篆刻編.3》(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9),頁1-22。
5-3. 陳葆真,〈圖畫如歷史-傳閻立本《十三帝王圖》研究〉,《美術史研究集刊》16,2004,頁1-48。(閱讀:頁3-16)
延伸閱讀
5-4. 國立故宮博物院,《天可汗的世界-唐代文物大展圖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中國時報系,2002)。翻閱圖版與文字解說:金銀器,頁28-73、玻璃器,頁80-83、陶瓷,頁142-165。
5-5. 圖版參考:《佛門祕寶大唐遺珍: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臺北:光復書局,1994)
第六講、曲陽王處直墓(西元924年):五代的區域競爭
指定閱讀
6-1. 河北省文物硏究所、保定市文物管理處,《五代王處直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閱讀:頁48-63)
6-2. 陳葆真,〈南唐繪畫特色與相關問題的探討〉,收錄於區域與網絡-近千來中國美術史之研究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01),頁1-56。(閱讀:頁2-20)
6-3. 謝明良,〈遼領域出土鉛釉陶器再觀察〉,收錄於氏著,《中國古代鉛釉陶的世界:從戰國到唐代》(臺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頁215-226。
延伸閱讀
6-4. 小川裕充,〈壁畫中的「時間」及其方向性-慶陵壁畫和平等院鳳凰堂壁扉畫〉,《藝術學》4期(1990),頁275-298。(閱讀:頁275-285)
6-5. 石守謙,〈風格、畫意與畫史重建-以傳董元《溪岸圖》為例的思考〉,收錄於氏著,《從風格到畫藝-反思中國美術史》(臺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頁89-118。
第七講、宣和畫譜(西元1120年):宋代士人與宮廷文化
指定閱讀
7-1. 板倉聖哲,〈李公麟〈五馬圖卷〉的歷史意義〉,收錄於氏著,《李公麟〈五馬圖〉》(東京:羽鳥書店,2019)
7-2. 陳芳妹,〈追三代於鼎彝之間-宋代從「考古」到「玩古」的轉變〉,《故宮學術季刊》23卷1期(2005),頁267-332。(閱讀:頁271-285)
7-3. 謝明良,〈北宋官窯研究現狀的省思〉,《故宮學術季刊》27卷4期(2010),頁1-44。
7-4. 石守謙,〈第4章.宮苑山水與南渡皇室觀眾〉,收錄於氏著,《山鳴谷應-中國山水畫和觀眾的歷史》(臺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7),頁75-89。
延伸閱讀
7-5. 余佩瑾等編著,《大觀:北宋汝窯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6)
7-6. 許雅惠,〈北宋晚期金石收藏的社會網絡分析〉,《新史學》,20卷4期(2018),頁71-124。
第八講、公主的雅集(西元1323年):蒙古帝國的文物流動
指定閱讀
8-1. 陳韻如,《公主的雅集:蒙元皇室與書畫鑑藏文化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6)。(閱讀:頁220-235)
8-2. 石守謙,〈衝突與交融-蒙元多族士人圈中的書畫藝術〉,收錄於氏著,《從風格到畫藝-反思中國美術史》(臺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頁121-166。
8-3. 宿白,〈元代杭州的藏傳密教及其有關遺跡〉,收錄於氏著,《中國石窟寺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頁313-330。
8-4. 馮先銘,〈有關青花瓷器起源問題〉,《文物》1980年4期,頁5-9。
延伸閱讀
8-5. James Watt, "Luxury- Silk Weaving under the Mongols," in When Silk Was Gold: Central Asian and Chinese Textiles (New York: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997), 127-140.
8-6. 許雅惠,〈《宣和博古圖》的「間接」流傳-以元代賽因赤答忽墓出土的陶器與《紹熙州縣釋奠儀圖》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14期(2003),頁1-26。
8-7. 施靜菲,〈伊斯蘭陶瓷的主流發展與一些有關交流的發想〉,《故宮文物月刊》,283期(2006),頁78-89。(共同作者王淑津、彭盈真)。
第九講、皇帝的禮物(西元1416年):明朝的多元探索
指定閱讀
9-1. 石守謙,〈第7章.明朝宮廷中的山水畫〉,收錄於氏著,《山鳴谷應-中國山水畫和觀眾的歷史》(臺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7),頁157-180。(閱讀:來自皇室的新觀眾,頁157-167)
9-2. James Watt and Denise Leidy, Defining Youngle: Imperial Art in Early Fifteenth-Century China (New York: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2005), pp.91-99.
9-3. 謝明良,〈十五世紀的中國陶瓷及其有關問題〉,《故宮學術季刊》17卷2期(1999),頁123-146。
延伸閱讀
9-4. 高居翰,《江岸送別-明代初期與中期繪畫(第三、四、五章)》(臺北:石頭出版社,1997)。
9-5. 熊文彬,元朝宮廷的”西天梵相”及其藝術作品(上、下),《中國藏學》2000:2, 2000:3,頁24-48、頁93-104。
9-6. 圖版參考:Craig Clunas eds., Ming: 50 Years that Changed China (London: The British Museum, 2014)
第十講、利瑪竇到北京(西元1601年):晚明的視覺新意與競爭
指定閱讀
10-1. 高居翰,〈第三章.吳彬、西洋影響與北宋山水的復興〉,收錄於氏著,《氣勢憾人-十七世紀中國繪畫中的自然與風格》(臺北:石頭出版社,1994),頁101-145。
10-2. 向達,〈明清之際中國美術所受西洋之影響〉,《東方雜誌》27卷1期(1930),頁19-38。
10-3. 白謙慎,〈第一章.晚明文化和傅山的早年生活〉,收錄於氏著,《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臺北:石頭出版社,2005),頁42-127。
延伸閱讀
10-4. 柯律格(Craig Clunas),〈第二章.圖繪的地位〉,收錄於氏著,《明代的圖像與視覺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頁25-76。
10-5. 陳慧宏,〈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時代的視覺物象及傳播網絡〉,《新史學》21卷3期(2010),頁55-123。
第十一講、清院本清明上河圖(西元1737年):清宮文化的博大與制式
指定閱讀
11-1. 康無為, (Harold Kahn),〈帝王品味:乾隆朝的宏偉氣象與異國奇珍〉,收錄於氏著,《讀史偶得》(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頁57-72。
11-2. 謝明良,〈乾隆的陶瓷鑑賞觀〉,《故宮學術季刊》21卷2期(2003),頁1-38。
11-3. 石守謙,〈第10章.以筆墨合天地:對十八世紀中國山水畫的一個新理解〉,收錄於氏著,《山鳴谷應-中國山水畫和觀眾的歷史》(臺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7),頁287-306。(閱讀:十八世紀初宮廷對實景之興趣,頁291-296)
延伸閱讀
11-4. 施靜菲,〈十八世紀東西交流的見證:清宮畫琺瑯製作在康熙朝的建立〉,《故宮學術季刊》,24卷3期(2007),頁45-95。
11-5. 何傳馨,〈乾隆的書法鑑賞〉,《故宮學術季刊》21卷1期(2003),頁31-63。
11-6. 圖版參考:余佩瑾編著,《品牌的故事-乾隆皇帝的文物收藏與包裝藝術》(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7)
第十二講、倫敦藝展(西元1935年):展示中的藝術
指定閱讀
12-1. 吳淑瑛,〈博物館展覽與國族、文化的想像-以『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1935-1936)為例的觀察〉,《近代中國》157期(2004),頁44-69。
12-2. 朱靜華,〈故宮之為文化的再現:中國藝術展覽與典律的形成〉,《美術館:當代文化中的美術館》15期(2009),頁64-78。
12-3. 石守謙,〈清室收藏的現代轉化-兼論其與中國美術史研究發展之關係〉,《故宮學術季刊》23卷1期(2005),頁1-33。
延伸閱讀
12-4. 郎紹君,〈第七章.近代與現代繪畫〉,收錄於楊新等,《中國繪畫三千年》(臺北:聯經出版社,1999),頁299-354。
12-5. 王正華,〈呈現「中國」:晚清參與1904年美國聖路易萬國博覽會之研究〉,收錄於黃克武編,《畫中有話:近代中國的視覺表述與文化構圖》(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頁421-475。
 
參考書目
待補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討論參與 
15% 
 
2. 
討論意見之書面摘要 
35% 
共需選擇交出四次書面摘要(各300-500字以內) 
3. 
期中考 
25% 
測驗第一至第六講內容 
4. 
期末考 
25% 
測驗第七至第十二講內容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10  導論:為什麼要學藝術史? 
第2週
9/17  第一講、殷墟婦好墓(西元前1200年):商周的禮器文化 
第3週
9/24  第二講、長沙馬王堆漢墓(西元前168年):秦漢的生與死 
第4週
10/01  第三講、王羲之的蘭亭會(西元353年):六朝的精緻風尚 
第5週
10/08(改於10/05)  10/8停課,改於10月5日(週六)9:30-11:30 校外教學(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館)10/5當天9:30直接在文物館集合  
第6週
10/15  第四講、雲崗石窟(西元460年):六朝的佛教文化 
第7週
10/22  第五講、長安法門寺(西元873年):唐代的帝國藝術 
第8週
10/29  第六講、曲陽王處直墓(西元924年):五代的區域競爭 
第9週
11/05  期中考(第一講至第六講內容) 
第10週
11/12  第七講、宣和畫譜(西元1120年):宋代士人與宮廷文化 
第11週
11/19  第八講、公主的雅集(西元1323年):蒙古帝國的文物流動 
第12週
11/26  第九講、皇帝的禮物(西元1416年):明朝的多元探索 
第13週
12/03  第十講、利瑪竇到北京(西元1601年):晚明的視覺新意與競爭 
第14週
12/10(改於12/14)  12/10停課,改於12月14日(週六)校外教學(國立故宮博物院) 
第15週
12/17  第十一講、清院本清明上河圖(西元1737年):清宮藝術的博大與制式 
第16週
12/24  第十二講、倫敦藝展(西元1935年):展示中的藝術 
第17週
12/31(改於11/9參觀北美館)  12/31停課,改於11月9日(週六)校外教學(參觀北美館) 
第18週
1/7  期末考(第七講至第十二講內容) 
第9-1週
11/09  北美館參觀黨若洪個展(9:30在北美館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