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人與物的藝術
ANCIENT CHINESE ART HISTORY FROM THINGS 
開課學期
98-2 
授課對象
 
授課教師
陳芳妹 
課號
ARHY5003 
課程識別碼
141 U052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二3,4,@(10:20~) 
上課地點
文20 
備註
兼通識。。A13*:文學與藝術、世界文明領域。可充抵通識
總人數上限:45人
外系人數限制:25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982371018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人與物的藝術

藝術史研究所 陳芳妹
fmchen@ntu.edu.tw

Ⅰ、課程大綱與基本書目:
第一週 2/23 工藝美術史入門之一:E.H. Gombrich的裝飾美術世界
1. E. H. Gombrich , “Intorduction—Order and Purpose in Nature”, The Sense of Order , London: Phaidon Press, Third impression,1994. PP.1-16.楊思樑、徐一維譯,《秩序感—裝飾藝術的心理學研究》(長沙市 :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第二週 3/2 工藝美術史入門之二:E.H. Gombrich的裝飾美術世界
1. E. H. Gombrich , “Issues of Taste”, The Sense of Order , London: Phaidon Press, Third impression,1994. PP.17-32.楊思樑、徐一維譯,《秩序感—裝飾藝術的心理學研究》(長沙市 :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第三週 3/9 工藝美術史入門之三:工藝美術史的特質---人文與自然資源的對話
1. 黃應貴,〈導論:物與物質文化〉,黃應貴主編《物與物質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4),頁1-25。
2. 尚.布希亞著,林志明譯,《物體系》(台北:時報文化,1997)。
3. 羅鋼,王中忱主編,《消費文化讀本》,(北京:中(995e)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3)
4. 雷德侯(Lothar Ledderose),《萬物》(北京:三聯書店,2005)。
5. 約翰•史都瑞(John Storey)著,張君玫譯,《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Everyday life)(台北:巨流,2001)。
6. Pierre Bourdieu, Translated by Richard Nice,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第四週 3/16 工藝美術史入門之三:從台灣現存原住民與漢移民的工藝美術寶庫談起--解讀漢人在台灣建構的工藝美術寶庫:從故宮、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陳列館、臺灣大學考古陳列館)到廟宇
1. 杜正勝,〈從國家主義到世界主義〉,《藝術殿堂內外》(台北:三民出版社,2004)。
2. 杜正勝,〈史語所與中央博物院〉,《藝術殿堂內外》(台北:三民出版社,2004)。
3. 陳仕賢,《台灣的媽祖廟》(台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2006)。
4. 文物精品選錄小組編輯,《來自碧落與黃泉》(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
5. 徐文琴,《臺灣美術史》(臺北:南天,2007)。

第五週 3/23 從十八世紀臺灣的兩套人與物關係圖像談起---〈番社采風圖〉與《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
1. 〈番社采風圖〉(西元1744─1747),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http://saturn.ihp.sinica.edu.tw/~wenwu/taiwan/index.htm
2. 杜正勝編撰,《景印解說番社采風圖》(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
3. 蔣元樞纂輯、國立中央圖書館特藏組編,《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83)。

第六週 3/30 十七世紀的福爾摩沙:原住民、荷蘭與漢人工藝的交會
1. 石守謙主編,《福爾摩沙――十七世紀的臺灣、荷蘭與東亞》(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3)。
2. 杜正勝,《臺灣的誕生――十七世紀的福爾摩沙》(臺北:時藝多媒體,2003)。

第七週 4/6 溫書假

第八週 4/13 漢人移民社會的廟宇藝術:以十九世紀淡水鄞山寺與福佑宮為中心
1. 陳芳妹,〈淡水鄞山寺所見神聖空間與族群認同的問題──社會藝術史的探索〉,發表於東京文化財研究所(2007年1月15日)。
2. 陳芳妹,〈物質文化與族群識別關係問題――以鄞山寺八卦文鐵香爐為例〉,《美術史研究集刊》,第22期(2007,臺北),頁89~188。
3. 李乾朗,《鄞山寺調查報告》(台北縣:台北縣政府,1988)。
4. 李乾朗,《鄞山寺修護工程報告書》(台北縣:台北縣政府,1993)。
5. 李乾朗,《淡水福佑宮調查研究》(台北市:文化大學出版社,1996)。
6. 陳國棟,〈淡水聚落的歷史發展〉,《台灣的山海經驗》(台北:遠流出版社,2005),頁165-200。
7. 楊彥杰,〈淡水鄞山寺與台灣的汀州客家移民〉,《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

第九週 4/20 【特別參觀】:淡水鄞山寺與福佑宮
1. 李乾朗,《臺灣建築史》(臺北:北屋,1979)。
2. 李乾朗,《臺灣古建築圖解事典》(臺北:遠流,2003)。
3. 林會承,《傳統建築手冊--形式與作法篇》(臺北:藝術家,1989)。

第十週 4/27 跨文化比較之一:美國移民社會的教堂風格與族群認同---以十九世紀S.t. Louis 的多元教堂建築與城市發展為例
1. Mary M. Stirity, “introduction,” St. Lous: Historic churches and Synagogues, St. Louis public library and landmarks association of St. louis, Inc.
2. 理查泰勒(Richard Taylor)著,李毓昭譯,《發現教堂的藝術》(台中:晨星出版社,2005)。

第十一週 5/4 跨文化比較研究:非移民社會的物質文化研究—以日本煎茶道與中國古器物收藏和鑑賞為例
1. 富田升著;趙秀敏譯,《近代日本的中國藝術品流轉與鑒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 岡倉天心著,谷意譯,《茶之書》(臺北:五南出版社,2009)。
3. 田痴編,《青灣茶會圖錄》日本文久三年[清同治二年,1863]煙嵐社刊本。
4. 山中吉兵衛編,《青灣茗醼圖誌》日本明治十四年[清光緒七年,1881]東京長尾銀次郎翻刻本。

第十二週 5/11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二十世紀中葉學界移入臺灣的工藝寶庫
1. 李濟著,賈士蘅譯,《安陽》(臺北:國立編譯館,1995)。
2.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小屯:河南安陽殷墟遺址之一》(南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8-)。
3. 陳芳妹,〈「商代多元青銅藝術系統」研究的新線索—藝術、技術、用銅概念與用器行為〉,《故宮學術季刊》23卷2期,2005。
4. 陳芳妹,〈西北岡墓地藝術史研究的新線索—管窺殷商王室工藝〉,收入荊志淳,唐際根,高(93fe)謙一編,《多維視域:商王朝與中國早期文明研究》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5. 貝格立(R.W. Bagley),〈長江流域的銅器與商代的考古〉,《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中國藝術文物討論會論文集》器物(台北:故宮博物院,1992)。
6. 羅森(Jessica Rawson),〈推翻假設重看古代中國的藝術與文化〉,《中國古代的藝術與文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7. 羅森(Jessica Rawson),〈商代中國南方地區與河南的聯繫〉,《中國古代的藝術與文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第十三週 5/18 追三代於鼎彝之間──宋代從「考古」到「玩古」的轉變
1. 陳芳妹,〈宋古器物學的興起與宋仿古銅器〉,《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10期(2001),頁37-160。
2. 陳芳妹,〈追三代於鼎彝之間──宋代從「考古」到「玩古」的轉變〉,《故宮學術季刊》,23卷1期(2005),頁267-332。
3. 李零,《鑠古鑄今——考古發現和復古藝術》(北京:三聯書店, 2007)。
4. 陳芳妹,〈金學、石刻與法帖傳統的交會——《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宋拓石本殘葉的文化史意義〉,《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24期(2008),頁67-146。
5. 呂大臨,《考古圖》明萬歷刊本,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7。
6. 王黼,《宣和博古圖》明萬曆刊本,缺卷據清乾隆亦政堂刊本補,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7。

第十四週 5/25 二十世紀初安陽銅器的「考古」、「收藏」與「研究」及世界性收藏網絡的形成
1. 富田升著;趙秀敏譯,《近代日本的中國藝術品流轉與鑒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 李濟著,賈士蘅譯,《安陽》(臺北:國立編譯館,1995)。
3. S. Mette,”The collection of Shang bronzes in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A History”, 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a0b9)stasiatiska museet) Stockholm, No.77. Stockholm : The Museum, 2009.
4. Ch’en Fang-mei, “A Study of Bronze Artifacts in their Social Context : A Case Study from the Yinxu Period II”, 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a0b9)stasiatiska museet) Stockholm, No.77. Stockholm : The Museum, 2009.
第十五週 6/1 【特別參觀】: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陳列室

第十六週 6/8 清代皇室與藝術:故宮--二十世紀中葉統治階層的移入台灣的工藝寶庫
1. 陳芳妹,〈家國重器〉,《美感與造型》(台北:聯經出版社)。
2. 石守謙,〈清室收藏的現代轉換――兼論其與中國美術史研究發展之關係〉,《故宮學術季刊》,第23卷第1期(2005,臺北),頁1~34。
3. 杭立武,《中華文物播遷記》(台北:商務印書館,1980)。
4. 蔡玫芬,〈皇帝的玩具箱〉,《故宮文物月刊》,第13期(1984,臺北)。
5. 余佩瑾,〈品味與意圖—清乾隆「集瓊藻」多寶格初探〉,《故宮文物月刊》,第294期(2007,臺北)。

第十七週 6/15 【特別參觀】:國立故宮博物院

 

課程目標
E. H. Gombrich的《秩序感》(The Sense of Order)一書是建立於西方工藝美術史研究的理論性之經典名著,本課程將以此書為中心,並以人類學家以物質文化對人與物的研究角度,來引導學生瞭解豐富的工藝美術寶庫。
以青銅器物與相關工藝為中心,包括十七世紀臺灣原住民、荷蘭與漢人工藝的交會、十九世紀漢人移民社會中廟宇藝術的發展、二十世紀中葉統治階層移入台灣的清代皇室藝術、二十世紀中葉學界移入臺灣的考古文物。它們涉及了青銅工藝的「考古」、「收藏」、「流轉」與「鑑賞」的關係,更涉及了跨文化的比較。
 
課程要求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另約時間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每週閱讀心得報告 
40% 
請閱讀指定文章後,書寫至少兩個主要概念以及討論問題,並於當週週日前上傳至本網站作業區。 
2. 
期末書面報告 
60% 
字數不少於二千字,報告需依正確的學術論文格式撰寫(如引用前人成果需附注,不得抄襲),並以電腦打字、附圖;要求能以自己的語言掌握藝術基本資料的分析能力,並關心藝術所牽涉的社會、經濟等層次關係問題。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2週
3/02  工藝美術史入門之二:E.H. Gombrich的裝飾美術世界 
第3週
3/09  工藝美術史入門之三:工藝美術史的特質---人文與自然資源的對話 
第4週
3/16  工藝美術史入門之三:從台灣現存原住民與漢移民的工藝美術寶庫談起--解讀漢人在台灣建構的工藝美術寶庫:從故宮、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陳列館、臺灣大學考古陳列館)到廟宇 
第5週
3/23  從十八世紀臺灣的兩套人與物關係圖像談起---〈番社采風圖〉與《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 
第6週
3/30  十七世紀的福爾摩沙:原住民、荷蘭與漢人工藝的交會 
第7週
4/06  溫書假 
第8週
4/13  漢人移民社會的廟宇藝術:以十九世紀淡水鄞山寺與福佑宮為中心 
第9週
4/20  【特別參觀】:淡水鄞山寺與福佑宮 
第10週
4/27  跨文化比較之一:美國移民社會的教堂風格與族群認同---以十九世紀S.t. Louis 的多元教堂建築與城市發展為例 
第11週
5/04  【特別參觀】:國立故宮博物院 
第12週
5/11  追三代於鼎彝之間──宋代從「考古」到「玩古」的轉變 
第13週
5/18  跨文化比較研究:非移民社會的物質文化研究—以日本煎茶道與中國古器物收藏和鑑賞為例 
第14週
05/29  【特別參觀】: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陳列室 
第15週
6/1  二十世紀初安陽銅器的「考古」、「收藏」與「研究」及世界性收藏網絡的形成 
第17週
6/8  期末報告 
第18週
6/15  期末報告觀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