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臺灣音樂導論 Introduction to the Music of Taiwan |
開課學期 |
109-1 |
授課對象 |
|
授課教師 |
陳峙維 |
課號 |
Music3004 |
課程識別碼 |
144 30400 |
班次 |
|
學分 |
3.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
上課時間 |
星期二7,8,9(14:20~17:20) |
上課地點 |
新505 |
備註 |
台語授課。開放臺藝大3名加選。。A1:文學與藝術 總人數上限:5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91TWM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在台灣這塊土地上,音樂一直伴隨著人們生活的脈動而記錄了台灣社會經歷的各個階段。不論是原住民的各個族群,或先後來到的福佬、客家、外省族群,音樂都在他們的生活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台灣各族群有些什麼樣的音樂和戲曲?音樂和戲曲在他們生活中扮演了什麼樣的重要角色?歐美及日本的外來音樂傳入台灣後,與台灣社會產生了什麼樣的互動?音樂與台灣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脈動是如何緊緊相扣?音樂如何反應台灣社會的過去和現在甚至預示未來?
本課程將以上述幾個問題作為課程設計的基礎,先從各族群的音樂出發,接著再看跨族群的洋樂和流行音樂,希望充分利用目前本校已有的資源,課程進行方式將包括講課、有聲資料與影片聆賞、討論課曲例賞析與實作,並配合文學院和藝文中心舉辦之各項音樂演出以及校外教學,加上同學們對生活周遭之音樂活動的觀察和田野調查。 |
課程目標 |
本課程的進度設計將大致沿著台灣社會的時代脈動,從各族群的音樂出發、接著再看跨族群的洋樂和流行音樂,藉此讓學生對於台灣音樂與社會的互動有深一層的了解,也透過音樂對於台灣多一份認識,重新檢視自己母文化中的音樂。更讓學生認識臺灣音樂的不同樂種及其文化脈絡,了解音樂與臺灣社會的密切關係,培養寬廣音樂觀,意識到音樂與人的重要關係。 |
課程要求 |
1.規律出席,積極參與課堂參與討論。
2.至CEIBA教學網站下載指定聆賞曲目,並閱讀教師撰寫之導聆資料,以及指定書籍文獻。
3.無故缺席討論課,將依本校學則第三十四、三十五條「未經准假或假期已滿而缺課者,以曠課論。曠課一小時,以請假五小時論」、「一學期中某科目請假達三分之一者,該科成績以零分計算」處分。
4.本課程因人數限制嚴格,為保障選不上課的學生的權益,不接受期中停修申請,此外本課程全程以台語授課,請無法接受課程要求,或不諳台語者審慎評估是否修習。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另約時間 備註: 兼任教師,不定時進辦公室,有晤談需求請來信或於課堂約時間 |
指定閱讀 |
【原住民】
吳榮順 (2000),〈臺灣原住民音樂〉,收錄於林谷芳編,《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頁208-246。
【南管】
王櫻芬 (1997),〈南管音樂〉,收錄於陳郁秀主編,《台灣音樂閱覽》,台臺北:玉山社,頁40-53。
【北管】
林茂賢 (2000),〈北管戲曲與台灣社會〉,收錄於林谷芳編,《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頁122-138。
【民歌】
陳俊斌 (1997),〈台灣福佬系民歌〉,收錄於陳郁秀主編,《台灣音樂閱覽》,台北:玉山社,頁22-31。
鄭榮興 (2004),〈客家民歌〉,收錄於鄭榮興著,《台灣客家音樂:客家音樂的風格展現與戲曲歌謠的演變》,台中:晨星,頁76-104。
【歌仔戲】
徐麗紗 (2000),〈歌仔戲音樂的歷史發展─管窺百年來台灣庶民的社會生活〉,收錄於林谷芳編,《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頁152-160。
【流行音樂與唱片工業】
李坤城 (2000),〈不插電聽唱片的時代─日治時期台灣唱片發展漫談〉。收錄於磺溪文化學會編《聽到台灣歷史的聲音》,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頁5-8。
譚石 (1991),〈台灣流行音樂的歷史方案─一個初步的觀察〉,《聯合文學》,第7卷第10期,頁72-80。 |
參考書目 |
【延伸閱讀】
王瑞裕 (1997),〈北管百年滄桑〉,收錄於《音樂臺灣一百年論文集》,陳郁秀編,臺北:白鷺鷥文教基金會,頁131-141。
王櫻芬 (1997),〈臺灣南管一百年:社會變遷、文化政策與南管活動〉,收錄於《音樂臺灣一百年論文集》,陳郁秀編,臺北:白鷺鷥文教基金會,頁86-130。
翁嘉銘 (1992),《從羅大佑到崔健:當代流行音樂的軌跡》,台北:時報。
曾慧佳 (1998),《從流行歌曲看台灣社會》,台北:桂冠。
顏綠芬、徐玫玲 (2006)《台灣的音樂》,台北:財團法人群策會李登輝學校。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出席和課堂參與 |
30% |
考核討論課參與出席、課程網頁參與寫作。 |
2. |
期中考 |
15% |
範圍包括原住民音樂、北管、南管,著重各樂種的聽力測驗,以此讓學生熟悉各樂種的聲音,並了解其相關知識。 |
3. |
期末考 |
15% |
範圍包括福佬客家民歌、歌仔戲、流行音樂、中西音樂在台灣,著重各樂種的聽力測驗,以此讓學生熟悉各樂種的聲音,並了解其相關知識。 |
4. |
研究計劃 |
40% |
以分組方式,各組選擇一有興趣的主題,經與教師晤談確定研究方向,透過文獻閱讀與田野調查,製作十分鐘「短片」,於學期末口頭報告時播放,並撰寫五千字書面報告,說明研究成果。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01週 |
09/15 |
台灣音樂與台灣(含本課程選授樂種說明與試聽)
討論課:研究分組、修課規定 |
第02週 |
09/22 |
原住民音樂(一):原民生活與音樂、各族音樂
討論課:期末短片攝製計畫說明 |
第03週 |
09/29 |
原住民音樂(二):傳統與創新
討論課:原住民歌曲演唱實作 |
第04週 |
10/06 |
南管(一):歷史沿革、音樂內容、演出形式、傳統美學
討論課:南管樂曲〈梅花操〉賞析,「唸嘴」與「撩拍」實作 |
第05週 |
10/13 |
南管(二):文化政策(含「江之翠」、「漢唐樂府」作品探討)
討論課:校外專家演講 |
第06週 |
10/20 |
北管(一):歷史沿革、音樂內容、演出形式、社會功能
討論課:「工尺譜」與「鑼鼓經」唱奏實作 |
第07週 |
10/27 |
北管(二):社會變遷下的北管發展(含紀錄片《竹塹憨子弟》)
討論課:校外專家演講 |
第08週 |
11/03 |
期中考
短片攝製進度檢核 |
第09週 |
11/10 |
福佬與客家民歌
討論課:漢人音樂中字詞聲調與歌曲旋律配合的探討 |
第10週 |
11/17 |
歌仔戲:本地歌仔到當代精緻藝術
討論課:七字調創作演出實作 |
第11週 |
11/24 |
流行音樂(一):日治時期—流行歌曲揭幕
討論課:聆賞日治時期臺語流行歌,並選曲討論其包含之音樂素材 |
第12週 |
12/01 |
流行音樂(二):戰後發展—台灣在華語樂壇地位之確立
討論課:聆賞戰後臺灣流行歌,並與同時代西洋、東洋歌曲比較 |
第13週 |
12/08 |
流行音樂(三):解嚴後的多面向發展
討論課:觀賞當代臺灣流行歌曲MV,討論其所含音樂元素與手法 |
第14週 |
12/15 |
中樂西樂在台灣:戰前與戰後
討論課:校外專家演講 |
第15週 |
12/22 |
期末考 |
第16週 |
12/29 |
短片成果發表(一) |
第17週 |
01/05 |
短片成果發表(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