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臺灣藝文之路
Art Map of Taiwan 
開課學期
106-1 
授課對象
 
授課教師
沈 冬 
課號
Music3021 
課程識別碼
144 32100 
班次
 
學分
2.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三6,7(13:20~15:10) 
上課地點
博雅202 
備註
開放20個名額邀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選修。A1:文學與藝術
總人數上限:18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61Music3021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臺灣的藝文活動溯自日治時期,歷經戰時的低潮、戰後的風雨飄搖、經濟困窘,在篳路藍縷中逐漸積累了相當的能量。1970年代迸發出閃亮的藝術靈光。1973年,第一個職業當代舞團「雲門舞集」成立;1975年,楊弦等人抱起吉他吟唱「校園民歌」;1979年,第一個職業國樂團「臺北市立國樂團」成立;1980年起,臺灣電影掀起新浪潮;1984年,舞臺劇團「表演工作坊」成立……。那個年代,醉心藝文的青年,或是遠赴海外求學,返臺後為故鄉的泥土注入西方的藝術新意,或是深入爬掘本土原有的藝術根芽,讓沈睡古老的藝文形式甦醒重生。這群人如同勤勤懇懇的農夫,為臺灣的藝文土壤澆灌施肥,終於盛開無限的藝術繁花。如今,文藝青年已茁壯為各藝文領域的領航者,啟發更多新生代投入持續耕耘。本課程嘗試以藝文發展作為探看臺灣的窗口,帶領同學爬梳臺灣各種藝術形式的發展歷程,檢視臺灣藝文環境成長與進步的軌跡。

  本課程由音樂學研究所沈冬教授規畫,並擔任講座主持人,本校藝文中心協同策畫。沈教授近年接受臺北市中山堂委託,蒐集整理中山堂自1936年公會堂落成以來八十年間的藝文活動資料,深入梳理臺灣藝文活動的發展脈絡,完成《中山堂藝文活動資料庫》、並擔任《眾樂之堂──中山堂八十週年藝文特展》策展人,有感於臺灣藝文篳路藍縷的發展歷程,因此規畫本課程。 

課程目標
1. 引導學生在社會發展的脈絡中,瞭解臺灣各種藝術形式的發展歷程。
2. 培養學生的感知、思辨、與審美能力,進而開展為對人文世界的的關懷與反省。
3. 藉由個人作業、分組報告之設計,引導同學結合參與藝文活動的經驗,反思自身所見的藝文發展及轉變。 
課程要求
本課程對學生課後學習之要求:
1. 每週課後提問
每週專題講座後於Ceiba教學網頁發言,針對當週講座內容提問,參與線上討論。助教將統整學生線上提問,據此回訪當週講者並製成影音記錄,於次週課堂討論時播放講者回應。

2. 期中個人心得報告一份 (單行間距、12號字、新細明體、兩面A4)
請同學於參考書目、影音資料中自選一種,以此材料為出發點,結合自身觀賞藝文表演的經驗,撰寫心得一份。

3. 期末分組專題報告
各組同學自選主題,結合自身觀賞表演或參與藝文活動之經歷,探討該藝術形式在臺灣的發展與轉變。各組須於10/24(二)中午12:00後至Ceiba教學網站上傳分組名單、題目大綱。第17、18週各組口頭報告。

4. 期末個人書面報告
單行間距、12號字、新細明體、兩面A4。請於1/13(六)21:00 前繳交,逾時不候。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另約時間 
指定閱讀
依各週講師規定 
參考書目
【戲劇】
曾永義、施德玉,《地方戲曲概論(下)》,第拾壹章至第拾參章,臺北:三民,2011。
王安祈,《臺灣京劇五十年》,臺北:傳藝中心,2001。
王安祈,《尋路:臺北市京劇發展史(1990-2010)》,臺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12。
呂錘寬,《臺灣的南管》,臺北:樂韻,1986。
沈冬,《南管音樂體制及歷史初探》,臺北:臺大文史叢刊,1985。
張瓊慧,《陳美娥與漢唐樂府》,臺北:生活美學館,2003。

【舞蹈】
李小華,《劉鳳學訪談》,臺北:時報出版,1998。
李天民,《臺灣舞蹈史》(上、下),臺北:大卷文化,2005
平珩,《舞蹈教育理論與實踐:北藝大範例分享》,臺北:皇冠,2014。

【電影】
焦雄屏,《時代顯影──中西電影論述》,臺北:遠流,1998。
聞天祥,《過影:1992-2011台灣電影總論》,臺北:書林,2012。
王耿瑜、王念英、陳思妤、金文慧,《光陰之旅:臺灣新電影在路上》,臺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15。
焦雄屏、曲桂芝,《李行:一甲子的輝煌》,臺北:躍昇文化,2008。
林黛嫚,《李行的本事》,臺北:三民,2009。

【音樂】
吳贛伯,《近百年臺灣國樂史》,新北:博揚時報,2013。
顏綠芬、徐玫玲,《臺灣的音樂》,第七章到第九章,新北:群策會李登輝學校,2006。
余怡菁著,《杜黑──樂壇黑面將軍》,李濰美編,臺北:時報,1998。
沈冬主編,《寶島回想曲:周藍萍與四海唱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2013。
馬世芳,《地下鄉愁藍調》,臺北:時報,2006。
馬世芳,《耳朵借我》,臺北:新經典文化,2014。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平時成績 
20% 
每週進行前週上課內容的複習小考兼點名 
2. 
課堂表現 
20% 
課堂發言、Ceiba教學網頁提問 
3. 
期中個人心得報告 
20% 
於參考閱讀書目、影音資料中自選一種,撰寫心得報告一份。 
4. 
期末分組團體報告 
20% 
繳交小組書面報告、小組互評表,並於第17、18週口頭報告。 
5. 
期末個人書面報告 
2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13  【緒論】臺灣藝文之路-沈冬主講 
第2週
9/20  【曲藝】從廟口到舞台:臺灣傳統戲曲的發展與創新-曾永義主講 
第3週
9/27  【曲藝】千載清音:臺灣南管的前世今生-陳美娥主講 
第4週
10/04  中秋節停課一次 
第5週
10/11  課堂討論(一) 
第6週
10/18  【舞蹈】看到無限可能:臺灣現代舞的發展-平珩主講 
第7週
10/25  【舞蹈】舞出春秋筆:臺灣舞蹈歲月-劉鳳學主講、沈冬對談 
第8週
11/01  【音樂】現代國樂在臺灣-林昱廷主講 
第9週
11/08  【音樂】臺灣交響風情-陳澄雄主講 
第10週
11/15  校慶停課一次 
第11週
11/22  課堂討論(二) 
第12週
11/29  【音樂】口唱心合:臺灣合唱音樂發展-杜黑主講、車炎江對談 
第13週
12/06  【音樂】詩與歌,還有我們的時代-馬世芳主講 
第14週
12/13  【電影】時代顯影:臺灣電影發展-焦雄屏主講 
第15週
12/20  【電影】行者無疆:臺灣電影一甲子-李行主講 
第16週
12/27  課堂討論(三) 
第17週
1/03  期末報告(一)──你的藝文之路 
第18週
1/10  期末報告(二)──你的藝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