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臺灣民俗與民間文化 Taiwan Folklore & Folk Culture |
開課學期 |
100-2 |
授課對象 |
|
授課教師 |
洪淑苓 |
課號 |
TwLit1013 |
課程識別碼 |
145 10010 |
班次 |
|
學分 |
2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五7,8(14:20~16:20) |
上課地點 |
博雅101 |
備註 |
兼通識A13*及臺灣研究學程「開放式課程」。。A13*:文學與藝術、世界文明領域。可充抵通識 總人數上限:40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02taiwanfolkandcul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1.為引導學生認識台灣民俗與民間文化的傳統,並引導學生思考台灣民俗與民間文化的現代情境與未來發展,本課程以講座方式進行,邀請研究民俗與民間文學的專家為學生演講,間亦邀請表演團體參與示範,以便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培育學生對本土文化的深入了解,發掘台灣民間的活力,結合學院與民間的力量,共同創造嶄新的文化風格。
2.本課程採專家講座的方式,每周一位專家主講一個相關主題。由開課老師洪淑苓教授擔任策畫與執行,負責介紹主講人、主持師生Q&A,指定作業、考試及評分。
3.各週主題與主講人,若因故變動,以課堂公告為準。 |
課程目標 |
1.認識台灣民俗、民間文學的類型、主題與相關文化。
2.了解欣賞民間歌謠、說唱表演、傳統戲曲與民俗活動的方法。
3.探索傳統民俗與文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
課程要求 |
1.準時出席,認真聽講,主動發問。
2.參與小組活動,如網頁討論、心得分享等。
3.主動參與民俗活動或欣賞傳統民俗藝術。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每週五 14:30~15:30 |
參考書目 |
洪淑苓,《牛郎織女研究》,台北市:學生書局
胡萬川,《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台北:里仁書局
林鶴宜,《台灣戲劇史》,台北:空中大學
簡上仁,《台灣歌謠》,臺北:眾文
吳明德,《臺灣布袋戲表演藝術之美》臺北:學生書局
其他:由各週主講老師指定。 |
指定閱讀 |
吳瀛濤,《台灣民俗》,台北:眾文。
曾永義,《俗文學概論》,臺北:三民
林明德,《俗之美》,臺北:聯合文學
李豐楙,《臺灣節慶之美》,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其他:由各週主講老師指定。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平時 |
40% |
1.出席、課堂發言、網路貼文與討論等。
2.與台灣民俗相關的書面作業一篇,主題另訂 |
2. |
期中考 |
30% |
開書考,第1-8週之上課內容與相關問題。 |
3. |
期末考 |
30% |
開書考,第10-17週之上課內容與相關問題。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2/24 |
總論:尋找民間文化的活水源頭,主講人曾永義(台大名譽教授) |
第2週 |
3/02 |
台灣民間飲食文化, 林明德(彰化師大國文系教授) |
第3週 |
3/09 |
牛郎織女故事與臺灣七夕習俗,洪淑苓(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
第4週 |
3/16 |
台灣民間信仰與道教文化,李豐楙(政治大學宗教所教授) |
第5週 |
3/23 |
媽祖信仰與廟會文化,謝宗榮(台藝大傳統藝術所碩士,民俗研究者) |
第6週 |
3/30 |
台灣民間生命禮俗,李秀娥(台大人類學所碩士,民俗研究者) |
第7週 |
4/06 |
清明節調整放假 |
第8週 |
4/13 |
台灣原住民神話傳說,浦忠成(文化大學中文系教授) |
第9週 |
4/20 |
期中考 |
第10週 |
4/27 |
台灣說唱與歌仔冊,曾子良(大同大學通識中心教授) |
第11週 |
5/04 |
虎姑婆和小紅帽--從臺灣民間故事比較東西文化,鹿憶鹿(東吳大學中文系教授) |
第12週 |
5/11 |
台灣地方傳說,彭衍綸(東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
第13週 |
5/18 |
歌仔戲的傳統與現況 ,林鶴宜(台大戲劇系教授) |
第14週 |
5/25 |
布袋戲風雲,吳明德(彰師大國文系教授) |
第15週 |
6/01 |
說唱台灣歌謠,簡上仁(清學大學通識中心、台北藝術大學通識中心兼任教授) |
第16週 |
6/08 |
客家傳統表演藝術, 鄭榮興(台灣戲曲學院教授) |
第17週 |
6/15 |
傳統與創新--南管在台灣的發展與演化,蔡欣欣(政大中文系教授) |
第18週 |
6/22 |
期末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