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日治臺灣通俗文學與文化 TAIWAN'S POPULAR LITERATURE AND CULTURE DURING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
開課學期 |
98-2 |
授課對象 |
|
授課教師 |
黃美娥 |
課號 |
TwLit5005 |
課程識別碼 |
145 U0110 |
班次 |
|
學分 |
2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五3,4(10:20~12:10) |
上課地點 |
普204 |
備註 |
兼臺灣研究學程兼通識A1。。A1*:文學與藝術領域。可充抵通識 總人數上限:8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982plc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課程除針對日治時期臺灣通俗小說之發展,做一階段論式的回顧外,關於現代小說觀點的生成、通俗小說創作美學論的形構,以及其背後所牽涉如臺灣近代媒體的誕生、文學讀者層、文化公共圈的形成,都市文化問題的思考,乃至臺灣通俗小說場域所串連起的,與中國、日本、西洋國家之間的跨界、流動的文學網絡、文化翻譯……等問題,都是本課程關注之焦點。而授課內容預計涵蓋重要通俗小說作品、作家個案研究,以及進一步進行通俗小說之文化政治、類型論、文體論、以及相關創作生產/消費場域、傳播途徑、讀者反應……等議題。 |
課程目標 |
過去以來有關日治時期臺灣文學之研究,較側重雅文學之發展,而忽略了通俗文學存在的事實,乃至其豐富的時代意義;尤其戰後有關臺灣通俗文學之相關著述,亦未追溯此一發韌於殖民地時期的開端歷程。因此,本課程遂針對此一尚待挖掘之領域予以探索,並特就「通俗小說」進行專題講授。 |
課程要求 |
1.教師講授、學生口頭報告與討論,另間亦聘請學者專家演講。
2.學生出缺席、上課參與度、口頭及書面報告之各項成績,合計一百分。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指定閱讀 |
一、報刊
1.《臺灣日日新報》
2.《漢文台灣日日新報》
3.《台南新報》
4.《臺灣新聞》
5.《三六九小報》
6..《風月》、《風月報》、《南方》、《南方詩刊》(台北:南天,2001年6月)
7.《臺灣藝術》
8.《臺灣婦人界》、《臺灣公論》、《台法月報》、《臺灣警察協會雜誌》、《臺灣警察時報》……。
二、書籍
1.下村作次郎、黃英哲編《台灣大眾文學》第一輯•八冊(台北:前衛,1998年8月)
2. 中島利郎編修《日本统治期台湾文学集成 • 台湾通俗文学集》、《日本统治期台湾文学•台湾探侦小说集》(東京:綠蔭書房)
3.黃美娥、黃英哲編《日本统治期台湾文学集成 • 台湾漢文通俗小說集》(東京:綠蔭書房,2007)
4.吳福助主編《日治時期臺灣小說彙編》(臺中市: 文听閣圖書, 2008.04.)
5. 尾崎秀樹《大眾文學論》(東京:勁草書房,1965)
6.范伯群主編《中國近現代通俗文學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7.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
8.多米尼克•斯特里納蒂(Dominic Strinati)著、閻嘉譯《通俗文化理論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9.陸楊、王毅選編《大眾文化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
10.約翰•史都瑞(John Storey)著、李根芳、周素鳳譯《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臺北:巨流出版社,2003)
(三)學位論文
1.柯喬文《《三六九小報》古典小說研究》(南華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2.吳瑩真《吳漫沙生平及其日治時期大眾小說研究》(南華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1月)
3.郭怡君《《風月報》與《南方》通俗性之研究》(靜宜中文所碩士論文,2000年7月)
4.吳舜均《徐坤泉及其小說之研究》(東海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4年7月)
5.呂淳鈺〈日治時期臺灣偵探敘事的發生與形成:一個通俗文學新文類的考察〉(台北:政治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2004)
6.蔡佩均〈想像大眾讀者:《風月報》、《南方》中的白話小說與大眾文化建構〉(台中:靜宜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
7.徐意裁〈現代文明的交混性格—徐坤泉及其小說〉(成功大學台文所碩士論文,2005.7)
8.林以衡〈日治時期臺灣漢文俠敘事的階段性發展及其文化意涵—以報刊作品為考察對象〉(台師大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2007.6)
9.曾婉君〈《三六九小報》通俗小說中的女性形象—文學敘事與文化視域的探討〉(政治大學中文所教學碩士論文,2007.6)
10.張志樺〈情慾消費於日本殖民體制下所呈現之文化與社會意涵—以《三六九小報》及《風月》為探討文本〉(成功大學台文所碩士論文,2007.7)
11.潘俊宏〈臺灣日治時代漢文武俠小說研究—以報刊雜誌為考察對象〉(臺灣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2008.1)
12.陳莉雯〈「島都」與「戀愛」:《風月報》相關書寫的再現與想像〉(清華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2008.6)
(四)單篇論文---隨課堂介紹
|
參考書目 |
一、報刊
1.《臺灣日日新報》
2.《漢文台灣日日新報》
3.《台南新報》
4.《臺灣新聞》
5.《三六九小報》
6..《風月報》、《南方》、《南方詩刊》(台北:南天,2001年6月)
7.《臺灣藝術》
二、書籍
1.下村作次郎、黃英哲編《台灣大眾文學》第一輯•八冊(台北:前衛,1998年8月)
2. 中島利郎編修《日本统治期台湾文学集成 • 台湾通俗文学集》、《日本统治期台湾文学•台湾探侦小说集》(東京:綠蔭書房)
3.黃美娥、黃英哲編《日本统治期台湾文学集成 • 台湾漢文通俗小說集》(東京:綠蔭書房,2007)
4.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台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
(三)學位論文
1.柯喬文《《三六九小報》古典小說研究》(南華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2.吳瑩真《吳漫沙生平及其日治時期大眾小說研究》(南華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1月)
3.郭怡君《《風月報》與《南方》通俗性之研究》(靜宜中文所碩士論文,2000年7月)
4.吳舜均《徐坤泉及其小說之研究》(東海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4年7月)
5.呂淳鈺〈日治時期臺灣偵探敘事的發生與形成:一個通俗文學新文類的考察〉(台北:政治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2004)
6.蔡佩均〈想像大眾讀者:《風月報》、《南方》中的白話小說與大眾文化建構〉(台中:靜宜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
7.徐意裁〈現代文明的交混性格—徐坤泉及其小說〉,成奶j學台文所碩士論文,2005.7
8.林以衡〈日治時期臺灣漢文武俠小說的發展及其文化意涵—以報刊作品為考察對象〉(台師大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2007.6)
9.曾婉君〈《三六九小報》通俗小說中的女性形象—文學敘事與文化視域的探討〉(政治大學中文所教學碩士論文,2007.6)
(四)單篇論文---隨課堂介紹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學生出缺席、上課參與度、口頭及書面報告之各項成績 |
100% |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2/26 |
課程介紹 |
第2週 |
3/05 |
冒險敘事:李逸濤作品選讀:南荒奇遇 |
第3週 |
3/12 |
偵探敘事:魏清德作品選讀:獅子獄 |
第4週 |
3/19 |
科幻敘事:鄭坤五作品選讀:火星界探險奇聞 |
第5週 |
3/26 |
滑稽敘事:洪鐵濤作品選讀:新西遊記補 |
第6週 |
4/02 |
言情敘事:林荊南作品選讀〈大都會珍風景〉、恨我〈明治橋上〉、《風月報》〈摩登生活講座〉 |
第7週 |
4/09 |
蔚然〈他的勝利〉 |
第8週 |
4/16 |
通俗雜誌介紹:《三六九小報》、《風月》系列 |
第9週 |
4/23 |
期中考 |
第10週 |
4/30 |
澳門大學開會─教學助理帶領觀賞影片:〈跳舞時代〉 |
第11週 |
5/07 |
期中成果報告分享1:從「現代」尋找「日治時代」(人、事、物) |
第12週 |
5/14 |
期中成果報告分享2:從「現代」尋找「日治時代」(人、事、物) |
第13週 |
5/21 |
期中成果報告分享3:從「現代」尋找「日治時代」(人、事、物) |
第14週 |
5/28 |
期中成果報告分享4:從「現代」尋找「日治時代」(人、事、物) |
第15週 |
6/04 |
美國加州大學開會 |
第16週 |
6/11 |
演講:呂紹理「旅遊與近代臺灣的空間展演」 |
第17週 |
6/18 |
演講:流行歌曲�電影 |
第18週 |
6/25 |
期末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