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科技及其人文社會議題
SOCIAL ISSU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A DISCUSSION COURSE 
開課學期
98-1 
授課對象
 
授課教師
陳竹亭 
課號
Chem3021 
課程識別碼
203 3414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四5,6(12:20~14:10) 
上課地點
新202 
備註
本課程中文授課,使用英文教科書。A7。主修人文學科/未修習普化學生為主,其他修課者須授課教師同意。。A7:物質科學領域。
總人數上限:60人
外系人數限制:6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981sci_tech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由近代科學、科技的觀點及知識切入,從宇宙與自然簡史認識物質世界。從微觀的元素、原子、分子到宏觀的宇宙、恆星、太陽系、行星,自然界的形成並演化出蓬勃多樣的生命圈,以至人類的出現。另一方面,從近代環境和科技的知識立基,以社會發展史的角度討論族群生命與環境的互動,人類歷史發展與環境的關聯,並且針對科學發展引生的人文與社會關懷或議題進行討論。課程實施以講演、討論並行;作業包括個人及小組報告、辨論等,課程目標在於學習並激發以知識與論證為基礎的批判、思考,以及對話。 

課程目標
本課程從自然史、環境科學以及與人文社會相關的內容切入,針對引生的人文與社會關懷或議題進行討論,目的在激發並學習批判及創造性思考。 
課程要求
(一) 一學期二學分,每週上課二小時。
(二) 本班人數以不超過100人為原則,加選者須領取條碼,修課者須於加選結束前於課程網站註冊自介,並加入小組,否則視同放棄。
(三) 課程執行方式:講演、小組課堂報告、討論、作業、辯論、小組書面報告。
(四) 課堂報告:全班分組,每組5-6人,各組輪流每堂負責30分鐘閱讀報告。報告資料應於一週內登上網站,其他閱讀心得亦可隨時發表於討論站。
(五) 課堂討論:依課表及討論題綱進行討論,總結應於一週內登上網站,課外討論可隨時發表於討論站。
(六) 作業:依課程安排繳交二次書面作業,每次作業1500∼3000字。
(七) 辯論:「環境危機是否科技文明發展不可避免的結果」,奇數組與偶數組對決。
(八) 小組報告:小組繳交一次辯論總結報告(3000∼5000字),一次期末主題報告(3000∼5000字,科學內容50%討論批判內容50%),以書面及電子檔案一併繳交。小組報告同時繳交組內互評單。
(九) 成績:課堂報告、討論及網路討論(30%)、辯論(20%)、作業(30%)、小組報告(20%)
(十) http://case.ntu.edu.tw/discuz/forumdisplay.php?fid=25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另約時間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Reading Material
Textbook
(1) 開天闢地 Wallace S. Broecker,袁彼得譯,天下文化
(2) 槍砲、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 Jared Diamond,王道環、廖月娟譯,時報出版


Reference
(3) 演化之舞 L. Margulis & D. Sagan,王文祥譯,天下文化
(4) 生而為人 Mary & John Gribbin,陳瑞清譯,天下文化
(5) 人類傳奇 R. Leaky,楊玉齡譯,天下文化
(6) 終極演化 I. Tattersall,孟祥森譯,先覺出版社 科博誌
(7) 地球實驗室 Stephen H. Schneider,劉貞譯,天下文化
(8) 預約新宇宙 Carl Sagan,丘宏義譯註,智庫文化
(9) 大崩壞 Jared Diamond,王道環、廖月娟譯,時報出版社
(10)想像的未來 F. J. Dyson,楊玉齡譯,天下文化
(11)知識大融通 E. O. Wilson,梁錦鋆譯,天下文化
(12)恐懼之邦,Michael Crichton,洪蘭譯,遠流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課堂報告、討論及網路討論 
30% 
 
2. 
辯論 
20% 
 
3. 
作業 
30% 
 
4. 
小組報告 
20% 
科學內容10% 討論批判內容1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17  1st hour 課程說明
第一講 科學的視野 —楔子
近代科學的啟蒙與西方科學先驅的思維,引領人類超越自己的五官,開創了深入理解宏觀與微觀世界的進程,也重新塑造了人類的文明。
 
第2週
9/24  第二講 天工開物
從哈伯望遠鏡的成就,根據近代物理學和天文學的研究成果認識大爆炸、宇宙與恆星的發生及太陽系的形成進程。<< Ref 1 導讀、第1,2章 >>
 
第3週
10/01  第三講 脫繭而出
從近代地質學和其他物質科學認識行星與地球,人類仰觀天象,對行星的認識如何從任意遊蕩的惑星到與地球為同源的兄弟之星。
<< Ref 1 第3, 5章 >>
((討論一:待補)) 
第4週
10/08  第四講 風調雨順 —伊甸園的誕生
在所有已知的行星中,地球是獨一無二,生機無窮,地球在四十六億年中,是如何形成今天眾人居住的世界。<< Ref 1 第7章>> (( 作業一 ))
 
第5週
10/15  第五講 微觀的物質世界
從近代化學認識宇宙與恆星中的元素與原子、分子的世界。以及近代化學建立元素、原子與分子概念的進程。
((討論二:待補)) 
第6週
10/22  第六講 生命的進程
演化在死亡的隙縫間婆娑起舞、邁進,Life find it’s way已經成為流行語。但是從how to live到why to live,人類究竟對其他生命與自己生命的進程認識了多少? << Ref 3 第2, 3章 >>

 
第7週
10/29  第七講 生而為人-智人出現的生物脈絡
雖然直立的猿類在數百萬年前已經留下了存活的足跡,智人活躍在大自然演化的舞台,只是近十萬年內的事,在智人的世界,當遺傳走到了盡頭 文化仍方興未艾。<< Ref 4 第5, 6章
Ref 5 序
Ref 6 導讀 >> ((繳交作業一)) ((討論三:演化與創造、科學與宗教—理性與需要))

 
第8週
11/05  辯論準備<< Ref 2 前言、第1, 2, 4, 5章
Ref 9 第5章 >>
 
第9週
11/12  辯論:環境危機是否科技文明發展不可避免的結果 << Ref 2 and 9 >> 
第10週
11/19  第八講 冰河歷險記-智人文明發展的環境脈絡
有人說人類是冰河之子,智人經歷過冰河時期的生存考驗,在度過冰河期後更進一步發展出農業與牧業,終於創造了與其他生物截然有別的文明生活,也開啟了生命與環境新的互動模式。<< Ref 7第1, 2章
Ref 8 第1, 2, 4, 5章 >> ((作業二))

 
第11週
11/26  影片:An Inconvenient Truth
高爾的「不願面對的真相」是人類智慧的遠見?知識分子的良心?還是另一個政治舞台?<< Ref 12 >> ((討論四:如何在開放及資訊社會中建立信任?))
 
第12週
12/03  第九講 生態系與物質、能量平衡-人口與資源
文明的發展帶來人口的增加與生活品質的提升,人類與疾病關係的改變促成了自然界生命圈結構的劇變,甚至影響到自然界中物質與能量的巨平衡。<< Ref 8 前言,第1, 2, 4, 5章
Ref 8 第17章 (optional) >>

 
第13週
12/10  第十講 能源與環境危機-全球變遷與區域環境問題
能源與環境是我們及其他生物賴以為生最關鍵的因素,近代科技文明的突飛猛進終於使我們明白大自然的資源是有限的,地區與全球的問題孰重?科技是人類從這些問題中脫困的希望嗎?<< Ref 9 第5章 >> ((小組繳交辯論報告)) ((討論五:能源及環境問題應否(如何)納入國民教育教材?))
 
第14週
12/17  第十一講 講題待定 ((繳交作業2
繳交期末報告題綱))
 
第15週
12/24  第十二講 想像的未來
未來是可以預知的嗎?科學的先知與宗教的先知有何不同?當物理學家戴森說出「夢想,是為了後代子孫」,他的知識就不再是象牙塔中冰冷的數字與推理,而是橄欖樹枝編成的桂冠。<< Ref 10 前言
Ref 9 第13章 >>
((討論六:先進科技是引生啟蒙還是疑懼))
 
第16週
12/31  待補 
第17週
1/07  第十三講 啟蒙時代與集體智慧-智人科技文明發展的文化脈絡
人類是自然界中唯一能用文明衝擊自然的生物,我們的知識與信念都不是永恆或無限的,但是我們的生活方式卻有能力造成環境的鉅大改變,群體是否能永續與人生是否快樂像是不搭嘎的議題,卻似乎又互為因果。<< Ref 11 第3章
Ref 8 結語
Ref 9 第14章 >>

 
第18週
1/14  綜合討論 個人自由與社會共識—如何建立能批判又能共謀的社會? << Ref 9 第16章 >> 繳交小組((期末報告(>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