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首先探討經濟成長及其背後的決定因素,並試圖了解為何不同國家之間所得差距很大,為何有些國家的經濟成長能持續一段很長的時間?有的國家經濟成長只是曇花一現不能持久?本課程與其他類似課程最大差別在於強調制度面因素(如:社會基礎建設或民主化程度或政府品質)的重要性。
其次,本課程將探討為何國民所得,消費及投資等總體變數會出現景氣循環波動的現象?目前,台灣正面臨五十年來最嚴重的景氣衰退,不少國外經濟研究與預測機構,陸續調降2009年台灣經濟成長率,有的機構甚至預測今年台灣的經濟成長率為-11%。本課程不僅只探討景氣循環產生的原因,亦要檢討政府的對策。景氣循環另一個顯著現象是失業率會隨景氣衰退(復甦)而上升(下降)。失業若僅是短期現象,社會福利制度中失業保險給付也許已足夠協助失業家庭度過難關,讓失業家庭的子女教育不至中斷;一旦失業變成長期失業,則上述失業保險制度也許不再能解決家庭生計問題,政府應如何解決結構性失業問題?
總體經濟學與個體經濟學最大差異在於總體經濟學重視政策面分析。本課程將探討不同總體經濟政策(macroeconomic policy)效果的差異以及適用的時機。其中貨幣及財政政策對景氣波動的影響將是重點。要了解貨幣政策,本課程將先介紹儲蓄、投資以及金融體系的功能,以及金融體系中常用的財務工具(股票及債劵)。其次,Milton Friedman曾說物價膨脹(inflation)是一種貨幣的現象,本課程在說明貨幣政策對所得、消費、投資與失業率等總體變數景氣波動的影響前,將先探討貨幣供給增加與物價膨脹的關連。最後,將探討財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或減稅)對上述總合需求的影響。
何謂國民所得、消費、投資、失業率及物價膨脹?這些變數又如何衡量?本課程一開始將介紹這些變數的意義以及衡量方式,如此才不會讓課程討論變得空泛而不具實證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