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媒體與社會
Media and Society 
開課學期
109-1 
授課對象
 
授課教師
林鶴玲 
課號
Soc2059 
課程識別碼
305 23210 
班次
 
學分
2.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四3,4(10:20~12:10) 
上課地點
社101 
備註
兼通識A5*。。A5*:公民意識與社會分析領域。可充抵通識
總人數上限:70人
外系人數限制:4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91Soc2059_MediaSoc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在當代社會中,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大眾媒體充滿糾結難解的關係。許多人覺得電視節目糟透了,可是每天還總是花上大量時間在電視前面不斷地用遙控器在爛節目間轉台瀏覽;我們痛罵新聞媒體嗜血煽情、專業淪喪缺乏倫理,可是大多數時候我們仍然只能透過這些媒體來認識我們生活的小圈子之外,世界上發生了什麼。極端氣候災難、英國脫歐、中美貿易戰、選舉與政權輪替、Covid-19疫情發展、川普築牆……,我們理解外在世界的眼光,深受媒體報導所左右。

不僅如此,在傳統大眾媒體之外,資訊科技與移動裝置的普及,使得「大眾」媒體的傳統定義與邊界開始模糊曖昧起來;許多傳統大眾媒體的閱聽人口正在快速縮減當中,而新媒體的使用人口則急速增加、傳播型態不斷推陳出新:從BBS、部落格、社群媒體,到實況直播、抖音文化;媒介消費文化也不斷更迭,一心多用和倍速視聽逐漸成為常態。我們接觸外界訊息的形態與管道越來越多元、媒體與社會的關係正經歷快速而複雜的變遷、隨此變化而生的社會實踐也引起社會關注。

本課程主要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以傳統大眾媒體的內容產製與意義接收為重點,在歷史脈絡下探討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結構性力量如何與大眾媒體新聞內容產製相互作用、彼此影響。第二部分則以資訊科技帶來的新媒體趨勢型態,及其對社會變遷的意涵為討論重心,關注科技如何重塑媒體與社會的傳統關係、改造人們的資訊接收網絡與社會紐帶、影響文化與價值的走向,引發新的社會議題與思考。最後將以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素養作為本課總結。

傳播媒體形塑當代社會的重要角色是不可忽視的;媒體不但深刻影響我們從品味、愉悅到夢想的私人世界,更對我們的公共生活影響深遠,從民主社會的運作、經濟消費行為的導向,到文化意義的中介與社會認知與行為的形塑,都充滿媒體運作的痕跡。本課的主要目標在於引導同學認識媒體與社會的複雜互動關係,在一個越來越受媒體影響的社會中培養同學區辨大眾媒體資訊內容的能力、對於我們日常浸淫的媒體訊息養成反思與分析的態度,成為更具有批判意識的媒體消費者、更有行動能力的現代公民。 

課程目標
本課目標為:
1、提昇媒介素養,增進對於大眾媒體作為文化工業的產製運作之理解。
2、增進對於傳播、媒介、社會、文化之間交織關係的認知。
3、對於資訊科技所帶來的新媒體趨勢與跨媒介文化現象有基本的理解與觀察。
4、選擇性探討個別媒介(書籍、報紙、雜誌、音樂、廣播、電影、電視、網路、社群媒體)在此媒體趨勢下的角色與意義。

課程結束時,學生將能:
1、指出大眾媒體產業作為文化工業的商業運作機制,掌握影響其現況的歷史、科技、法律、經濟因素。
2、指認不同媒介運作機制的差異、彼此之間的連動關係。
3、掌握「傳統大眾媒體」研究的基本發現,以及移動科技與資訊科技帶來的「新媒體」現象之衝擊影響。
4、理解「媒介匯流」的概念的基本元素、能以具體範例指出當代跨媒體文化現象,並對此趨勢作初步分析。
5、能對基本媒介理論有初步掌握,並套用在具體而適切的媒介現象上。 
課程要求
(1) 本課上課時禁止使用筆電/平板/手機。
(2) 本課不提供課程投影片,請留意聽講、自行做筆記。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每週四 10:20~12:10 備註: 需先來信預約。 
指定閱讀
詳課程內容 
參考書目
詳課程內容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課程參與表現 
15% 
 
2. 
個人報告 
20% 
 
3. 
小組報告 
20% 
 
4. 
期末考試 
45%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3週
10/1  【中秋放假】 
第17週
1/7  期末考 
第18週
1/14  自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