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9/17 |
課程介紹 |
第2週 |
9/24 |
人文歷史總論I(楊松翰老師):
講述校園自帝大至傅校長以來的歷史:校園環境變遷、學制、歷屆校長、學生生活等,以人物為主軸帶出事件發展,希望能建立同學對台大歷史的興趣及較全面性的了解。 |
第3週 |
10/01 |
人文歷史總論II(楊松翰老師):
講述校園自傅校長至最近以來的發展與反思。 |
第4週 |
10/08 |
空間建築總論(蔡明達老師):
講述校園建築設計語彙、校舍的空間配置及規劃精神,以椰林大道兩側歷史核心區為主,並包含建物的歷史意涵、人與建築之間的互動關係。依時間脈絡看各時期的校園建築特色,最後以新建案為例,說明參與式設計概念。 |
第5週 |
10/15 |
生態環境總論(李平篤老師):
講述校園生態環境自古至今的變遷,受到哪些因素影響。藉說明目前的校園生態環境有何特色,及它們如何與人互動,闡述綠色資產的概念。 |
第6週 |
10/22 |
哲學系事件與六七零年代的校園氛圍(陳鼓應老師):
講述哲學系事件,其年代(60~70)的校園氛圍,如何醞釀出早期學生運動的發展,而後者又帶給校園什麼樣的影響。 |
第7週 |
10/29 |
圍牆內外──八零年代的校園與學生運動(范雲老師):
講述大學生與「圍牆」外社會的互動關係,如八零年代的普選運動與九零年代的野百合運動。 |
第8週 |
11/05 |
公共領域與學生參與(林國明老師):
以討論課方式,介紹台大學生公領域的近況與台大公領域的發展,並藉由實際案例激發同學討論。也藉此提供同學在人文歷史專題上發聲與反芻的機會。 |
第9週 |
11/12 |
台大人共同的回憶─談溫羅汀社區的歷史與演變(康旻杰老師):
溫羅汀即溫州街、羅斯福路與汀洲路一帶,這是最靠近台大前門的一塊區域。一直以來,溫羅汀受到台大學生的滋潤,而日漸發展出屬於台大人的文化氣息與歷史,更進一步帶給幾代台大人許多回憶。曾經是書店、影印店與茶店林立,充滿文化氣息的溫羅汀社區,經過時代演變,已與過往呈現不同樣貌。透過康旻杰老師長年對溫羅汀社區的觀察,希望本堂課不只能帶給大家這塊地區的歷史脈絡,更能帶給同學進一步思考我們能為溫羅汀帶來甚麼不同的風景。 |
第10週 |
11/19 |
期中報告(藍佩嘉老師�林敏聰老師) |
第11週 |
11/26 |
台灣戰後建築與臺大校園(徐明松老師):
以王大閎先生在台大建築作品為主軸,介紹每件作品的設計概念。例如,這些建築如何與台大原有校舍對話、受到當代風格影響,在建築史發展上,台大建築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及地位。 |
第12週 |
12/03 |
校園實地建築導覽(蔡明達老師�劉子銘老師) |
第13週 |
12/10 |
建築乃校園之容貌─談校園建築的資產保存(夏鑄九老師):
台大校園裡,充滿著密密麻麻的建築。而建築本身就構成了一種文化地景─在地表上呈現一個文化的表徵,而這些都成為校園的文化資產。本堂課將介紹文化資產的概念,以及如何保存空間中的文化資產這兩個主題上。藉由校園中的建物保存與應用(如洞洞館)的保存與拆遷來舉實例,以讓同學熟悉建築與文化資產間的關聯。 |
第14週 |
12/17 |
校園野鳥生態(李平篤老師):
講述校園動物生態環境,介紹校園常見野鳥種類、習性、棲息地等現狀,以及目前是否有校園生態變遷問題而受到影響。 |
第15週 |
12/24 |
校園實地生態導覽-水源池與農場導覽�傅園與校園生態導覽(梁群健老師�黃思博老師) |
第16週 |
12/31 |
期末回顧與反思(林敏聰老師):
以討論課為主,做整學期演講課的回顧與反思。 |
第17週 |
1/07 |
期末報告(藍佩嘉老師�林敏聰老師) |
第18週 |
1/14 |
期末報告(藍佩嘉老師�林敏聰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