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中國大陸社會
SOCIETY IN MAINLAND CHINA 
開課學期
98-2 
授課對象
學程  中國大陸研究學程  
授課教師
林 端 
課號
Soc2038 
課程識別碼
305 6132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一2,3,4(9:10~12:10) 
上課地點
社207 
備註
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50人
外系人數限制:25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982china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一九四九年以後,海峽兩岸的「社會學」發展有著不同的命運。台灣的社會學六十年來,沒有中斷地持續蓬勃發展的結果,將西方來的社會學本土化之後,運用社會學來分析台灣社會,分別在1999年與2002年出版了《社會學與台灣社會》與《台灣社會》兩本重要的教科書,總結了過去幾十年台灣社會學家研究自己社會的成果。相對來說,中國大陸在中國建政之後,社會學中斷了三十年,最近三十年恢復社會學教學與研究之後,終於在2008年也出版了厚達九百頁的《社會學與中國社會》,這本重要的教科書,同樣地也總結了過去三十年中國大陸社會學家研究自己社會的成果。

我們這門「中國大陸社會」的課程,就是要立基在這本《社會學與中國社會》的基礎之上,結合台灣與世界其它社會學者的研究中國大陸的成果,運用社會學的研究方法與理論,客觀探討中國大陸整體社會各個不同領域的具體問題:社會轉型、人口與戶籍制度、家庭、性與性別、貧窮、失業與社會保障、社會階層化、宗教、城鄉、法律、貪污腐敗、偏差、犯罪和社會控制、醫療、環境與風險等,透過這些社會學領域的分析與探討,我們可以得知社會學分析方式在這些領域之內所可能具有的分析能力,以及所可能提出來的貢獻。
 

課程目標
(暫時只列大陸學者的文獻,台灣與世界其它學者文獻,會配合主題列出)

第一週 (2/22):

相互認識、課程簡介、分配工作。

第二週 (3/01):

導論:社會學觀點下的中國大陸社會(李培林)。

第三週 (3/08):

中國大陸的威權體制與轉型社會(應星、王曉毅、趙大利)。

第四週 (3/15):

中國大陸人口與戶籍制度(蔡昉、陸益龍)。

第五週 (3/22):

中國大陸的家庭(楊善華)。

第六週 (3/29):

中國大陸的性與性別(佟新、李銀河)。

第七週 (4/12):

中國大陸的社會階層化(李強)。

第八週 (4/19):

(期中考週)

第九週(4/26):

中國大陸的貧窮、失業與社會保障(吳信平)。

第十週 (5/03):

中國大陸的都市與農村(陸學藝、李培林)。

第十一週 (5/10):

中國大陸的族群關係(馬戎)。

第十二週 (5/17):

中國大陸的宗教與社會(方文、金澤)。

第十三週 (5/24):

中國大陸的貪污、法律與社會(郭星華、朱曉陽)。

第十四週 (5/31):

中國大陸的偏差、犯罪和社會控制(王大為)。

第十五週 (6/07):

中國大陸的醫療與社會(顧昕、裴曉梅)。

第十六週 (6/14):

中國大陸的環境與風險(洪大用、楊雪東)。

第十七週 (6/21):

期末考週。
 
課程要求
本課程的目標有三:首先,我們希望以社會學的專業,分析中國大陸的社會現況,除了以大陸學者分析自己社會的自我觀察為基礎之外,並希望結合台灣與世界其它社會學家的研究中國大陸的成果,來客觀分析中國大陸社會。其次,在課程教學進行過程中,我們希望隨時將中國大陸社會與台灣社會作一比較,讓同學在理解大陸社會時,也可以比較兩岸社會之異同。第三,我們也希望結合本系其它老師,還有社會科學院院內其它科系的專家,如社會工作系、國家發展所的老師們,以科際整合的作法,逐步充實本課程各週的實質內容。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李培林等(主編),《社會學與中國社會》(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二、 參考書目(持續增補中)
中文文獻:

陸義龍,《戶籍制度》(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陳午情,《當代中國的單位變革與家庭變遷》(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4)。
邱澤奇,《當代中國社會分層狀況的變遷》(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4)。
李培林(主編),《農民工:中國進城農民工的經濟社會分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李培林等,《中國社會分層》(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李漢林,《中國單位社會:議論、思考與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李強,《轉型時期的中國社會分層結構》(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
陸學藝,《三農論:當代中國農業、農村、農民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孫立平,《斷裂: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國社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孫立平,《失衡:斷裂社會的運作邏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陳桂隸等,《中國農民調查》(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黃榮清等,《轉型時期的中國社會人口》(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4)。
魏昕、博陽,《誠信危機:透視中國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中國社會學年鑑》(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丁樹範編,《中國大趨勢:2003-2004》(台北:新新聞文化公司,2004)。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大陸宗教概況:1996-2001》(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2)。
吳介民,〈壓榨人性空間:身分差序與中國式多重剝削〉,《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三十九期,2000年9月,1-44頁。
張家麟,〈當代中國大陸宗教政策變遷及其影響:菁英途徑論述〉,《新世紀宗教研究》,第二卷第二期,2003年12月,55-107頁。
邢福增,〈當代中國大陸政教關係探討:兼論對基督教的發展影響〉,《新世紀宗教研究》,第二卷第二期,2003年12月,109-174頁。
曹中建編,《中國宗教研究年鑑:2001-2002》(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黃榮清等,《轉型時期的中國社會人口》(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4)。
陳志柔,〈中國社會情勢:城市〉,丁樹範編,《中國大趨勢:2003-2004》(台北:新新聞文化公司,2004),130-147頁。
耿曙,〈中國社會情勢:鄉村〉,丁樹範編,《中國大趨勢:2003-2004》(台北:新新聞文化公司,2004),148-167頁。
顧定國(G.. E. Guldin),《中國人類學逸史—從馬林諾斯基到莫斯科到毛澤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0)
何光瀘主編,《宗教與當代中國社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6)
林端,《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社會學觀點的探索》(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2)
范麗珠,《當代中國人的宗教信仰的變遷—深圳特區研究報告》(香港:中文大學,2003;台北:韋伯文化,2005)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上課報告與記錄 
50% 
根據課程需要,將同學劃分成若干組,每位修課同學一定要參加一個分組,各組同學要負責閱讀某一週的文獻,上課共同以書面整理出該文獻的摘要,上台作簡短的報告,並提出兩三個可供討論的問題,且負責當天上課內容的紀錄(下一週則將紀錄要點發給同學)。 
2. 
期末書面報告 
5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2  相互認識、課程簡介、分配工作 
第2週
3/01  導論:社會學觀點下的中國大陸社會(李培林) 
第3週
3/08  中國大陸的威權體制與轉型社會(應星、王曉毅、楊大利) 
第4週
3/15  續前週討論主題 
第5週
3/22  中國大陸人口與戶籍制度(蔡昉、陸益龍) 
第6週
3/29  中國大陸的社會階層化(李強) 
第7週
4/05  民族掃墓節停課一週 
第8週
4/12  中國大陸的性與性別(佟新、李銀河) 
第9週
4/19  期中考週 
第10週
4/26  中國大陸的教育與公平(楊東平,10章 pp.278-303) 
第11週
5/03  中國大陸的種族與族群關係(馬戎,11章 pp.304-340) 
第12週
5/10  中國大陸的文化、價值觀與社會心態(周曉虹,15章 pp.433-470) 
第13週
5/17  中國大陸的宗教與民間信仰(方文,16章 pp.471-492) 
第14週
5/24  中國大陸的移民與社會流動(李春玲,17章 pp.495-524) 
第15週
5/31  中國大陸的健康與醫療(顧昕,22章 pp.647-683) 
第16週
6/07  中國大陸的社會政策與反貧困行動(吳信平,24章 pp.711-749) 
第17週
6/14  中國大陸的資源和生態環境(洪大用,27章 pp.798-832) 
第18週
6/21  期末考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