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國家與社會發展 STATE AND SOCIETAL DEVELOPMENT |
開課學期 |
98-2 |
授課對象 |
|
授課教師 |
李碧涵 |
課號 |
NtlDev1006 |
課程識別碼 |
341 10800 |
班次 |
|
學分 |
2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三3,4(10:20~12:10) |
上課地點 |
普102 |
備註 |
兼通識A5。。A5*:公民意識與社會分析領域。可充抵通識 總人數上限:8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982SCD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本課程旨在探討國家(the state)與鉅視社會發展(macro societal development)之關係,將分別從國際與國內層次,分析當代國家與社會發展之關係變遷。首先,本課程將討論國家與社會發展之基本概念。其次,我們將依序檢視國家決策過程之理論與實際、資訊科技與新工作潮、知識經濟與國家競爭力、市場與國家之關係(主題包括新干預主義與自由化、新保護主義與台灣、和國際資金移動與亞洲金融和社會政治危機)、全球化與民族國家角色變化,以及全球化與反全球化運動等主題。 |
課程目標 |
本課程將透過理論與實務的分析討論,讓學生了解當代社會的重要議題與社會事實(social realities),拓廣學生的社會經濟知識與視野,並進而發展出自己對相關問題的學習興趣、思考分析能力,與領導才能。 |
課程要求 |
1.課堂出席、參與討論、隨堂小考和志願的口頭報告佔40%,口頭報告的簡報檔PPT請上傳至CEIBA的討論看版;
2.學生依個人研究興趣,選擇一份課堂所發講義,完成兩千至四千字左右的個人讀書心得報告,佔30%,於期末(2010/06/09)前課堂繳交紙本。
3.學生自由分組(5-7人為一組),寫成七千至一萬字的期末研究報告,佔30%。期末報告須清楚註明各組成員分工狀況,於期末(2010/06/09)前各組期末報告交至CEIBA的作業區1,各組口頭報告PPT交至CEIBA的作業區2。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另約時間 備註: 週(四)下午3:00-5:00 or by appointment |
指定閱讀 |
請參見每週進度。 |
參考書目 |
Harvey, David, 1990,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Cambridge MA & Oxford UK: Blackwell.
Robertson, Ian, 1989, Society: A Brief Introduction. New York: Worth Publishers, Inc.
徐正光與蕭新煌主編,1996,《台灣的國家與社會》,台北:東大圖書公司出版。
卡諾伊 著,1995,《國家與政治理論》,台北:桂冠。(Carnoy, M., 1984, The State and Political Theor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 Press.)
*李碧涵,1994,〈台灣地區後工業轉型之國家與社會〉,國立台灣大學《中山學術論叢》,第十二期,頁245-282。
李碧涵,1996a,〈台灣的公營企業與國家資本主義之問題〉,論文載於《台灣的國家與社會》,徐正光與蕭新煌主編,台北:東大圖書公司出版,頁39-69。
*張美惠譯,威廉布里志斯(William Bridges)著,1995,〈工作到哪去了〉,《新工作潮(Job shift)》,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頁16-39。
*李碧涵,2002b,〈勞動體制的發展:全球化下的挑戰與改革〉,《社會
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六卷第一期,頁185-219。
李碧涵,1996c,〈後工業化與階層結構轉變〉,論文發表於《拓邊?扣邊:社會學研討會》,東海大學社會學系與台灣社會學社主辦,教育部與東海大學贊助,台中市:東海大學視廳大樓茂榜廳。民國八十五年十一月九日至十日。頁1-40。
徐炳勳譯,Peter G.W. Keen著,1993,〈資訊科技利基一:掌握地理優勢〉,《企業大轉型─資訊科技時代的競爭優勢(Shaping the Future-Business Design through Information Technology)》,台北:天下文化,頁79-110。
虞有澄,1995,《我看英代爾(Inside Intel) 》,台北:天下。
鍾明鴻編譯,日本能率協會與門田安弘原著,1991,《豐田式現場管理》,台北:清華管理科學圖書中心。
李田樹譯,威廉戴維陶(William Davidow) /麥克馬隆(Michael Malone)著,1996,《虛擬企業(The Virtual Corporation) 》,台北:長河出版社。
李碧涵,2001,〈知識經濟時代國家競爭力的社會經濟分析〉,《國家發展研究》(國立
台灣大學),第一卷第一期,頁27-61。
李碧涵,2002a,〈資訊經濟的社會鑲嵌性—資訊經濟下的產業發展與社會選擇〉,論文發表於《2002網路與社會研討會》( Conference on Internet and Society 2002),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主辦,清大電腦與通訊科技研發中心與財團法人清華網路文教基金會協辦,新竹市: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大會議室C310,C306和C304,民國九十一年五月卅一日至六月一日,頁1—21,於http://teens.theweb.org.tw/iscenter/conference2002/
thesis/files/20020515212113163.28.16.1.doc
卓秀娟、陳佳伶譯,唐•泰普史考特(Don Tapscott)著,〈新經濟
體系的十二道議題〉,《數位化經濟時代—全球網路生活新模式 (The Digital Economy)》,1997,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羅耀宗譯,邁可•德托羅斯(Michael L. Dertouzos)著,1997,《資訊新未來(What Will Be- How the New World of Information Will Change Our Lives)》,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齊思賢譯,萊司特•梭羅(Lester C. Thurow)著,2000,《知識經濟時代( Building Wealth)》,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高希均、李誠主編,2001,《知識經濟之路》,台北:天下遠見出版有限公司。
王佳煌著,2000,《資訊社會學》,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碧芬譯,約翰•葛瑞著,1999,〈自由市場的架構工程〉,《虛幻曙光-資本市場全球化的危機 (False Dawn)》,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頁42-77(第二章)。
Harvey, David, 1990,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Cambridge, MA & Oxford, UK: Blackwell.
﹡李碧涵,2000a,〈市場、國家與制度安排:福利國家社會管制方式變遷〉,論文發表於《全球化下的社會學想像:國家、經濟與社會研討會》,台灣大學社會學系與台灣社會學社主辦,台北市:台大應力學所國際會議廳與台大社會學系館。民國八十九年一月十五日至十六日。頁1-21。
於:http://www.ios.sinica.edu.tw/tsawww/ social_image/李碧涵.rtf
莊武英譯,Michel Albert著,1997,《兩種資本主義之戰(Capitalism Against Capitalism)》,台北:聯經。
古允文譯,Gosta Esping-Andersen著,1999,《福利資本主義的三個世界(The Three Worlds of Welfare Capitalism)》,台北:巨流。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課堂出席、參與討論、隨堂小考和志願的口頭報告 |
40% |
口頭報告的簡報檔PPT請上傳至CEIBA的討論看版。 |
2. |
個人讀書心得報告 |
30% |
於期末(2010/06/09)前課堂繳交紙本。 |
3. |
期末分組報告 |
30% |
期末報告須清楚註明各組成員分工狀況,於期末(2010/06/09)前各組期末報告交至CEIBA的作業區1,各組口頭報告PPT交至CEIBA的作業區2。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2/24 |
導論:國家與社會發展之基本概念 |
第2週 |
3/03 |
國家決策過程之理論與實際 |
第3週 |
3/10 |
國家決策過程之理論與實際 |
第4週 |
3/17 |
資訊科技、工作彈性與企業競爭優勢 |
第5週 |
3/24 |
資訊科技、工作彈性與企業競爭優勢 |
第6週 |
3/31 |
知識經濟與國家競爭力 |
第7週 |
4/07 |
/ |
第8週 |
4/14 |
市場與國家(I):新干預主義與自由化政策 |
第9週 |
4/21 |
市場與國家(I):新干預主義與自由化政策 |
第10週 |
4/28 |
市場與國家(II):新保護主義與台灣經社發展 |
第11週 |
5/05 |
市場與國家(III):國際資金移動與亞洲金融和社會政治危機
|
第12週 |
5/12 |
全球化與民族國家空洞化? |
第13週 |
5/19 |
全球化與民族國家空洞化? |
第14週 |
5/26 |
全球化與反全球化運動 |
第15週 |
6/02 |
全球公民思維與在地社群行動 |
第16週 |
6/09 |
學生分組口頭報告與綜合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