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公民教育導論
INTRODUCTION TO CIVIL DEUCATION 
開課學期
97-1 
授課對象
 
授課教師
賴顯英 
課號
NtlDev1035 
課程識別碼
341 1142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一3,4(10:20~12:10) 
上課地點
共102 
備註
本課程可充抵原共同科目課程-公民教育。A5:公民意識與社會分析領域。
總人數上限:60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公民」與近代形態的國家、社會互為表裡,在憲政民主國家中,已經內化成為整個國家社會體制中的重要部分;沒有公民,政治體制和社會秩序就不能夠良好有效地運轉,並自我調整。所以,今天我們如果要轉化成一個現代國家,理應要培養相對應的公民成員。
過去數十年來,台灣在政治安定、教育及經濟發展的環境下,產生了為數可觀的中產階級,及其意識型態,並奠定了多元社會的生態基礎;加上政治反對運動興起,威權體制逐漸鬆動,接著解嚴,開放黨禁、報禁,社會力迸發,市民社會浮現,而自由主義式的政經體制也逐漸成熟,在此轉型關鍵時刻,此種國家社會發展所需對應的「公民」,卻未相對應的培養 ,反而幾乎廢教,國內對於現代國家所不可或缺的「公民」教養,在整個政治發展過程中始終被有意或無意的忽略。
假如公民理念無法被正確理解、公民教養無法加強、相應的公共倫理無法形成,即使徒有形式上的自由民主制度,也無法落實吾人理想中的政治社會;公民質性(citizenship)的培養,不僅是建立一個現代國家和現代社會的基本條件,而且也是「憲政民主」的根本精神所在。因此,公民教育的重新建構與有效推展,實有其迫切性。
惟「公民」這種人的自覺與實踐之存在模式,原是西方的,有其產生的歷史機緣、相對應的社會形態與政經體制,以及生命情調的抉擇。
不論是古希臘polis(生活共同體)之polites,羅馬civitas的cives,或者中世紀以後自由城市之bourgeoise,以及法國大革命以後的citoyen,都已呈顯出東西文明傳統與發展上的明顯分野,以及西方本身「公民」傳統的多樣性。
「公民」不止是公共生活自覺的參與者,法律、政治權利的擁有者,義務的承載者,更是一組解開西方世界中,個人與社會建構之謎的「密碼」。當前我們的社會正面臨重要轉型時期,藉由西方「公民」形成的分析,我們可以參與不同文明的理解,開展我們的視野,並加以反思,建構我們理想中的公、私生活型式與人之發展的可能,而有助於公民教育之實踐。
本課程旨在以「公民」作為核心概念,探討西方現代性文明變遷下,人與社會、國家的關係,以及相關的自由、民主、法治、道德的價值理想與制度。
使學生認識公民角色、培養其公民意識、公民德行,並充實公民知識、發展公民參與能力等,且具有傳遞社會的主流價值、強化國家認同、促進族群和諧、發揮社會整合等功能。
大學生即將成人,成為公民,步入社會,而涉入政治生活。由於每一個人都將成為公民,只有少數人成為物理、數學、史學等各種專家,所以不論學生將學習何種專業,公民課程是他們應該掌握的共同文化和切身知識,何況台灣社會正面臨自由民主轉型、國家認同、與全球化的問題,強化公民教育理所當然。
本校學生大致資賦優異,只要運用一些時間,在有計畫的引導下,便可使他們開拓視野,成為整全的人,並了解所處的文明,邊陲化的處境,而從「自在的存在」到「自為的存在」,使他們在投身專業時,同時能享受有意義的人生,且由於他們的高度與關懷,較完整且正確的價值關、世界觀與全球觀,也可對國家社會有更大的貢獻。

講授大綱
第一章、何謂「社會」?「社會」如何可能?
第二章、什麼是「市民社會」?為什麼是「市民社會」?
第三章、人的存在與實踐模式:西方「公民」的兩大傳統
第四章、市民社會、自由、權利與法治:自由城市公共生活形態的保障與擴展
第五章、公民社會、民主、權力與道德:城邦理想追尋、社群主義
第六章、市民權的發展與文化公民、公民美學
第七章、公民教育的意義與西方公民教育的發展
第八章、我國公民教育所面臨的難題
第九章、本土公民學建構之必要性

預定每週課程進度、內容及指定閱讀資料:

第一週:課程說明
課程內容簡介,進行方式說明、分組、作業規定等。

第二週:什麼是社會?社會如何可能
(一)、蘇格蘭啟蒙運動人性論的觀點: 資本主義社會形成及如何維持的人性基礎。
《蜜蜂寓言》(Mandevelli 曼德維爾 )、
《國富論》(亞當.司密斯):自利之正當性。人類的行為基本上受感情支配,所以人的自然生命
天性傾向自利。但是人天生是社會性的,也渴望被認同和愛,使他感覺愉悅和幸福。所以在人類
自利的活動中,通常都會理智的克制自己,遵守規範,表現出恰當的行為,所以人天性也是道德
的(道德情操論:18,105),秩序因此可能。此 為「一隻看不見的手」的原初涵義。亞氏的道德不強調
崇高的仁愛情操與實踐,它來自於「同情」,而不是「理性」,只是凡人的道德,但重點是這曾對
人有利(道德情操論:142)。這正是霍布斯的傳統、休姆(Hume)的人性觀點。

(二)、李維斯陀(Claude Levi Strauss) 結構主義的觀點:
各個神話運用各種不 

課程目標
 
課程要求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無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