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公民教育導論
Introduction to Civil Deucation 
開課學期
101-2 
授課對象
 
授課教師
賴顯英 
課號
NtlDev1035 
課程識別碼
341 11420 
班次
01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五1,2(8:10~10:00) 
上課地點
普205 
備註
可充抵公民教育。。A5:公民意識與社會分析領域。
總人數上限:80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公民」與近代形態的國家、社會互為表裡,在憲政民主國家中,已經內化成為整個國家社會體制中的重要部分;沒有公民,政治體制和社會秩序就不能夠良好有效地運轉,並自我調整。所以,今天我們如果要轉化成一個現代國家,理應要培養相對應的公民成員。
過去數十年來,台灣在政治安定、教育及經濟發展的環境下,產生了為數可觀的中產階級,及其意識型態,並奠定了多元社會的生態基礎;加上政治反對運動興起,威權體制逐漸鬆動,接著解嚴,開放黨禁、報禁,社會力迸發,市民社會浮現,而自由主義式的政經體制也逐漸成熟,在此轉型關鍵時刻,此種國家社會發展所需對應的「公民」,卻未相對應的培養 ,反而幾乎廢教,國內對於現代國家所不可或缺的「公民」教養,在整個政治發展過程中始終被有意或無意的忽略。
假如公民理念無法被正確理解、公民教養無法加強、相應的公共倫理無法形成,即使徒有形式上的自由民主制度,也無法落實吾人理想中的政治社會;公民質性(citizenship)的培養,不僅是建立一個現代國家和現代社會的基本條件,而且也是「憲政民主」的根本精神所在。因此,公民教育的重新建構與有效推展,實有其迫切性。
惟「公民」這種人的自覺與實踐之存在模式,原是西方的,有其產生的歷史機緣、相對應的社會形態與政經體制,以及生命情調的抉擇。
不論是古希臘polis(生活共同體)之polites,羅馬civitas的cives,或者中世紀以後自由城市之bourgeoise,以及法國大革命以後的citoyen,都已呈顯出東西文明傳統與發展上的明顯分野,以及西方本身「公民」傳統的多樣性。
「公民」不止是公共生活自覺的參與者,法律、政治權利的擁有者,義務的承載者,更是一組解開西方世界中,個人與社會建構之謎的「密碼」。當前我們的社會正面臨重要轉型時期,藉由西方「公民」形成的分析,我們可以參與不同文明的理解,開展我們的視野,並加以反思,建構我們理想中的公、私生活型式與人之發展的可能,而有助於公民教育之實踐。
本課程旨在以「公民」作為核心概念,探討西方現代性文明變遷下,人與社會、國家的關係,以及相關的自由、民主、法治、道德的價值理想與制度。
使學生認識公民角色、培養其公民意識、公民德行,並充實公民知識、發展公民參與能力等,且具有傳遞社會的主流價值、強化國家認同、促進族群和諧、發揮社會整合等功能。
大學生即將成人,成為公民,步入社會,而涉入政治生活。由於每一個人都將成為公民,只有少數人成為物理、數學、史學等各種專家,所以不論學生將學習何種專業,公民課程是他們應該掌握的共同文化和切身知識,何況台灣社會正面臨自由民主轉型、國家認同、與全球化的問題,強化公民教育理所當然。
 

課程目標
本校學生大致資賦優異,只要運用一些時間,在有計畫的引導下,便可使他們開拓視野,成為整全的人,並了解所處的文明,邊陲化的處境,而從「自在的存在」到「自為的存在」,使他們在投身專業時,同時能享受有意義的人生,且由於他們的高度與關懷,較完整且正確的價值關、世界觀與全球觀,也可對國家社會有更大的貢獻。

講授大綱
第一章、何謂「社會」?「社會」如何可能?
第二章、什麼是「市民社會」?為什麼是「市民社會」?
第三章、人的存在與實踐模式:西方「公民」的兩大傳統
第四章、市民社會、自由、權利與法治:自由城市公共生活形態的保障與擴展
第五章、公民社會、民主、權力與道德:城邦理想追尋、社群主義
第六章、市民權的發展與文化公民、公民美學
第七章、公民教育的意義與西方公民教育的發展
第八章、我國公民教育所面臨的難題
第九章、本土公民學建構之必要性
 
課程要求
考試70% 課堂討論10% 作業20%

本課程有五個主題,每講完一個主題,學生須繳交作業一篇,約三千字。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延伸閱讀
江宜樺(1995)〈漢娜鄂蘭論政治參與民主〉,《民主理論:古典與現代》。台北:中央研究院。
2、沈宗瑞「國家、社會與公民權的發展」。通識教育季刊,第六卷第二期,新竹: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1999〉
3、張秀雄著,《各國公民教育》,師大師苑,民85年。
4、許雅棠〈Democracy作為政府制道的商榷〉「民主理論:古典與現在」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3)
5、陳秀容,江宜樺編,《政治社群》,中研院中山人文社科所,民84年。
6、陳其南著,《公民國家意識與台灣政治發展》,台北:允晨文化公司,民81年。
7、高承恕著,《理性化與資本主義》,台北市:聯經圖書公司,民77年。
8、葉啟政著,《社會學和本土化》,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民90年。
9、楊深坑「哈伯馬斯的溝通理性、民主理論及其在公民教育上的意義」。見張福建、蘇文流〈主編〉 民主理論:古典與現代,頁199-224。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5〉
10、鄧正來「市民社會與國家─學理上的分野與兩種架構」。中國社會科學季刊,總第三期。北京。〈1993〉
11、蔡英文著,《政治實踐與公共空間》,台北市:聯經圖書公司,民91年。
12 、Burckhart, Jacob原著,何新譯(1996)《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北京:商務印書館。、. Adam Smith(亞當?史密斯)《道德情操論》。北京 : 商務印書館。
13、 Dalmas著,吳錫德譯(1989)《歐洲文明》,台北,遠流出版社。
14、 Faulks, Keith著,黃俊龍譯,《公民身份》,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92年。
15、 Heater, Detek,`Citizenship: The Civic Ideal in World History, Politics and Education` , New York , Longman Inc. 1990年。
16、 MacIntyre著,龔群,戴揚毅等譯,《德性之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5年
17、 MacIntyre著,萬俊人譯,《誰之正義,何種合理性》,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 1996年。
18、邁克爾?博蘭尼[MichaelPolanyi] 著,《自由的邏輯》:.馮銀江、李雪茹譯.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
19、Turner, Bryan and Hamilton, Peter,`Citizenship:Critical Concepts`,London,Routledge,1994年。
20、Van Steenbergen , Bart,`The Condition of Citizenshop`,London,SAGE,
1994年。
21、趙素娟,〈斯圖亞特王朝前後英國的人性論述及其在憲政發展與公民教育上的意義〉。見新浪部落「公民教育小棧」
22、趙素娟,〈公民概念的澄清與公民理論的探討〉《變革中的兩岸德育與公民教育》 香港:中文大學 出版社(2004)。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無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