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會如何可能
1、 李維斯陀(Claude Levi Strauss) 結構主義的觀點:
各個神話運用各種不同的代碼:感覺的、社會的、美學的和天文的,傳遞不同的消息,但展示了同樣的骨架(armature)。並且彼此表現出同構性(isomorphisme),即具有相同的形式結構。這個形式結構是意義的載體,雖是脫離心智的「本文」(texte)的結構,但神話的邏輯結構反映了原始人類的心智結構,是原始人集體無意識的作品,其終極顯示了人類心智。其結構展示了從自然到文化的過程。這種心智結構因此有著本體論的地位,因為它「銘刻」著「世界的形象」。
也就是說這種生命註定要這樣發展。
2、 蘇格蘭啟蒙運動人性論的觀點:
《蜜蜂寓言》(Mandevelli 曼德維爾 )、《文明社會史論》(Ferguson 弗格森)論証一個受到自利 所蠱禍的商業文明,如何存在著有效的法律與政治體制,而仍然可以維持高貴有禮的社會秩序,此 為「一隻看不見的手」的廣義涵義
二、 現代社會的形成及其特質
1、 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Tönnies):
滕尼斯以二概念,來表明人類生活的兩種基本形式。德文Gemeinschaft一詞,可譯為「共同體」;滕氏以之指稱以自然的情感紐帶為基礎的傳統社會;其特徵是情感的、倫理的、較小群體的。後者則是以理性意願相結合的現代社會;是彼此比較陌生的,強調法律、重視個人、可無限擴展連結的。
2、 文藝復興時期的人(Eugenio Garin)
3、理性主體的發現及現代性心靈的塑成 當代月刊 第四十八期(蔡美麗)
4、關於市民社會的思考 二十一世紀雙月刊 第八期(王紹光)
5、異化、客體文化的擴張、工具理性的膨脹
三、人的存在與實踐模式:西方公民概念的兩大傳統 公民教育論文集第一篇
1. 希臘城邦的形成與公民理想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趙素娟)
原鄉、分享、空間與言說、同胞情誼、主內兄弟、德性、善與幸福、公民
.近代市民社會的形成與布爾喬亞
理性主體、世俗化、蜜蜂寓言、市場經濟、憲政體制、多元社會、市民
2.公民德性與公民質性(citizenship)
3.歐美自由民主兩大民權思想的辯証發展(講義)
四、公民教育的意義與西方公民教育的發展
---- 重要國家公民教育簡介
五、我國公民教育所面臨的難題
傳統社會與人的自在之存在、缺少中產階級性格的中產階級、沒有市民
的城市、威權體制與文化霸權、客體文化的擴張、文化邊陲化、缺少主體性之自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