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台灣政治史研究 Research of Taiwanese Political History |
開課學期 |
99-2 |
授課對象 |
|
授課教師 |
何輝慶 |
課號 |
NtlDev1061 |
課程識別碼 |
341 17760 |
班次 |
|
學分 |
2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三3,4(10:20~12:10) |
上課地點 |
普102 |
備註 |
兼通識A5*。。A5*:公民意識與社會分析領域。可充抵通識 總人數上限:12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992_3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人是社會發展的主體,亦是政治的核心,政治史蘊含人與土地互動的價值分配關係,本課程依歷史的不同時段,從原始資料中研析,人對台灣這塊土地的價值運用,包含從荷鄭、清治、自立民主國、日治到國府遷台、戒嚴到解嚴這些不同社會環境變遷中,人民如何尋求更合理與富足的生活環境與政治制度。 |
課程目標 |
1.由台灣四、五百年發展歷程中,讓學生了解一個地區發展奮鬥的精神與核心價值,從而體認在歷史發展傳承中自身所負的角色。
2.從不同時代人民的奮鬥歷程,了解其衝突與互助的動因,從而體認族群和諧對歷史發展的重要,強化學生對群體互動的正確認知。
3.從完整而全面的歷史發展材料中,建構未來台灣政治發展的主軸,學生可以鑑往知來的經由深入研究,提供國家某一層面發展建議或藍圖。
|
課程要求 |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指定閱讀 |
|
參考書目 |
王甫昌,2004,《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出版公司。
王國璠,1978,《劉銘傳專刊》,台北:台灣史蹟源流研究會六十七會友年會。
史明,1980,《台灣人四百年史》漢文版,加州:蓬島文化公司。
石之瑜,1998,《兩岸關係概論》,台北:揚智文化。
石守謙主編,2003,《福爾摩沙:十七世紀的台灣、荷蘭與東亞》,台北:國立故宮博物
院。
安倍明義,1996,《台灣地名研究》,台北:武陵出版公司。
朱雲漢,2004,〈台灣民主發展的困境與挑戰〉,《台灣民主季刊》第一卷第一期,台
北:台灣民主基金會,頁143~162。
江如蓉,2005,〈戒嚴時期違反法治國原則的國家行為~以叛亂犯之死亡案件例〉, 《國
家發展研究》第五卷一期,台北: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頁109~148。
江澄詳,1995,〈五十年來(1945~1994)台灣的政治發展及其問題〉,《百年來的台
灣》,台北:台灣研究基金會,頁56~109。
何振盛、杜嘉芬譯,Denny Roy著,2004,《台灣政治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何榮幸,2001,《學運世代-眾聲喧嘩的十年》,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何輝慶,2004,〈劉銘傳的台灣驛遞制度與現代化郵政〉,《中國郵刊》第77期,台北:
中國集郵協會,頁14~22。
何輝慶・楊智傑,2008,〈第七次修憲與中央政府體制的發展〉,載於李炳南主編《二OO五
台灣憲改》,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頁241~277。
吳三連、蔡培火,1993,《台灣民族運動史》一版七刷,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吳宥霖,2006,〈戰後台灣政治案件之補償與平反~以「二二八基金會」與「補償基金會」
為中心〉,台北: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密察,1981,〈1895年台灣民主國的成立經過〉,《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報》,台北:
台灣大學歷史學系,頁83~108。
呂秀蓮,1997,《重審美麗島》,台北:前衛出版社。
李明亮,1995,《台灣民主國郵史及郵票》,花蓮:獨虎出版社。
李炳南,1994,《憲政改革與國民大會》,台北:月旦出版社。
李惠宗,1999,《權力分立與基本權保障》,台北,韋伯文化出版社。
李筱峯,1990,《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李筱峯,1990,《台灣史100件大事(下)戰後篇》,台北:玉山出版社。
李憲榮,2006,〈制定台灣新憲法的必要性〉,《台灣民主季刊》第三卷第一期,台北:
台灣民主基金會,頁1~26。
阮昌銳,1998,〈康熙台灣輿圖〉,《寶島全覽圖導讀》,台北:大地地理出版公司,頁
22~23。
周憲文譯,矢內原忠雄著,1985,《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帕米爾書店。
林衡道口述,洪錦福整理,1984,《台灣一百位名人傳》,台北:正中書局。
邱榮舉、伊藤幹彥,2005,〈孫中山與日治時代後期台灣抗日運動者的政治思想〉,《孫
中山與日本殖民時期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國父紀念館,頁
151~172。
政治評論社編,1961,《反對黨問題》三版,台北:帕米爾書店。
施正鋒編,1995,《台灣憲政主義》,台北:前衛出版社。
施正鋒,1999,《台灣政治建構》,台灣:前衛出版社。
施正鋒,2007,〈台灣民主化過程中的族群政治〉,《台灣民主季刊》第四卷第四期,台
北:台灣民主基金會,頁1~26。
郎裕憲,1987,〈台灣地方選舉〉,《中華民國選舉史》,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頁
515~578。
徐正戎,2006,〈我國修憲機關問題之研究〉,《憲政改革-背景、運作與影響》,台北,
五南圖書公司,頁97~120。
徐永明,2004,〈公投民主與代議民主的關係〉,《台灣民主季刊》第一卷第二期,台
北:台灣民主基金會,頁1~26。
徐曉望,2006,《早期台灣海峽史研究》,福州:海風出版社。
曹永和,1979,《台灣早期歷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曹慧,1991,〈國民黨”本土化”政策的形成與發展初探〉,《轉型期的台灣政治與兩岸
關係》,北京:時事出版社,頁38~49。
莊永明,1999,《從異鄉到家鄉~外省人影像文物展》,台北:台北228紀念館。
許世楷,1995,〈日本支配台灣的機制與意識型態〉,《百年來的台灣》,台北:台灣研
究基金會,頁27~52。
許忠聖,1992,〈戰後台獨意識內涵之解析〉,台北: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
文。
許達然,1995,〈械鬥和清朝台灣社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3期,頁1~81。
連溫卿,2003,《台灣政治運動史》,台北:稻香出版社。
連橫,1978,《台灣通史》三版,台北:幼獅文化公司。
郭相枝,1991,〈國民黨大陸政策的調整與兩岸關係的發展〉,《轉型期的台灣政治與兩
岸關係》,北京:時事出版社,頁260~281。
陳明通,1998,《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修訂三刷,台北:月旦出版公司。
陳明通,2005,〈台灣的憲政改造與兩岸關係~2005年任務型國代修憲的另一項意義〉,
《國家發展研究》第五卷一期,台北: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頁 1~41。
陳芳明,1989,《在美麗島的旗幟下:反對運動與民主運動》,台北:前衛出版社。
陳翠蓮,1994,〈二二八事件研究〉,台北: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彭懷恩,1992,《台灣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風雲論壇出社。
彭懷恩,2003,《台灣政治發展》,台北:風雲論壇出版公司。
曾汪洋,1955,《台灣交通史》,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黃俊傑,2000,《台灣意識與台灣文化》,台北:正中書局。
黃城、莊達欣,2005,〈試探蔣渭水思想之定位〉,《孫中山與日本殖民時期台灣政治社
會運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國父紀念館,頁51~75。
黃昭堂,1995,〈台灣人的反殖民及Nationalism的發展〉,《百年來的台灣》,台北:台
灣研究基金會,頁297~309。
黃英哲譯,黃昭堂著,1999,《台灣總督府》修訂版四刷,台北:前衛出版社。
黃嘉樹・程瑞,2001,《台灣政治與選舉文化》,蘆州:博揚文化。
楊碧川,1997,《台灣歷史辭典》,台北:前衛出版社。
葉振輝編著,1999,《美麗島事件民間資料彙編》,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董翔飛,2005,《大法官解釋文與我的不同意見書》,台北:三民書局。
廖咸浩,2003,《自覺的年代~台灣民眾黨紀念特展專輯》,台北:台北二二八紀念館。
廖達琪,2006,〈「人治」傳承的威權掌握:台灣憲政發展過程中領導菁英角色的初
探〉,《憲政改革-背景、運作與影響》,台北:五南圖書公司,頁63~93。
鄭淑蓮,1985,〈國民革命與台灣(1895~1914)〉,台北: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
文。
蕭全政,1995,《台灣新思維:國民主義》,台北:時英出版社。
賴澤涵總主筆,1994,《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台北:時報文化公司。
魏廷朝,1997,《台灣人權報告書》,台北:文英堂出版社。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作業心得 |
10% |
|
2. |
平時成績 |
10% |
|
3. |
期末考 |
50% |
|
4. |
期中考 |
30% |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
課程簡介 |
第2週 |
|
土地、住民與政經變遷 |
第3週 |
|
荷蘭治理台灣的策略目標 |
第4週 |
|
鄭氏政權治台的政治意涵 |
第5週 |
|
清朝康雍乾治台策略與民變 |
第6週 |
|
清法戰爭台灣建省後十年政經建設 |
第7週 |
|
台灣民主國自立的憲政內涵 |
第8週 |
|
日本治台之前期施政與台民反應&日本治台之後期施政與台民需求 |
第9週 |
|
期中考週 |
第10週 |
|
光復初期的國府統治與事變 |
第11週 |
|
國府遷台、戒嚴統治與族群互動 |
第12週 |
|
白色恐怖與政治事件(一) |
第13週 |
|
白色恐怖與政治事件(二) |
第14週 |
|
國民黨的本土化與反對黨運動 |
第15週 |
|
修憲、制憲糾葛對政治結構影響 |
第16週 |
|
政黨輪替與政治民主化 |
第17週 |
|
分裂國家的走向與兩岸政治變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