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認識台灣:空間資料分析 Understanding Taiwan:Gis and Spatial Analysis |
開課學期 |
103-1 |
授課對象 |
|
授課教師 |
鄧志松 |
課號 |
NtlDev1082 |
課程識別碼 |
341 17930 |
班次 |
|
學分 |
4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
上課時間 |
星期一2,3,4,@(9:10~) |
上課地點 |
博雅301 |
備註 |
A56:公民意識與社會分析、量化分析與數學素養領域。 總人數上限:8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31NtlDev1082_sn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本課程配合「深碗通識課程」規劃,將原來3學分的課程調整為4學分,以深化學生學習為目標。課程旨在運用「空間分析」方法,結合軟體設計、地圖視覺化處理、與空間統計、空間計量等電腦工具,科學、客觀地探討台灣的社會現象。期待打破學科疆域,以統整的角度看問題。對自然組同學而言,電腦與統計不是難事,但要與社會人文現象相結合是個挑戰;對社會組同學而言,社會議題不陌生,但要用嚴謹的量化方法進行研究,就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本門課不管是對自然組或社會組同學而言,都是個挑戰。然而,就拓展學術視野而言,則是一個很好切入點。為了彰顯通識教育的本旨,本課程除教導同學空間分析方法之外,特別重視方法背後假設與限制。沒有一種研究方法是十全十美,各種方法都有它適合處理的問題,也有其盲點,空間分析也是一樣,選擇合適的主題、正確使用才是重點。修課同學可以透過這門課,瞭解社會科學方法的精神、培養嚴謹推理、獨立思考的能力。上課使用的數據,主要整理自政府統計資數據。在老師與教學助理的帶領下,同學必須瞭解統計指標的定義,掌握數字背後的社會意涵,以及可能存在的陷阱,如此方能正確解讀數據,進而經由數據分析,瞭解台灣社會各面向的發展。
二、 瞭解量化指標的意義,透過量化指標瞭解國家、社會。
三、 熟悉政府各項統計指標網路取得的管道,並靈活運用。
四、 運用Excel等軟體,結合地圖,建立自己的空間資料庫。
五、 瞭解空間統計基本原理及其可以處理的問題。
六、 操作GeoDa軟體,進行空間統計及空間計量分析。
七、 建立客觀、嚴謹、科學、獨立的思考習慣,建立論證,回答問題。
本課程配合「深碗通識課程」規劃,將原來3學分的課程調整為4學分,以深化學生學習為目標。課程旨在運用「空間分析」方法,結合軟體設計、地圖視覺化處理、與空間統計、空間計量等電腦工具,科學、客觀地探討台灣的社會現象。期待打破學科疆域,以統整的角度看問題。對自然組同學而言,電腦與統計不是難事,但要與社會人文現象相結合是個挑戰;對社會組同學而言,社會議題不陌生,但要用嚴謹的量化方法進行研究,就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本門課不管是對自然組或社會組同學而言,都是個挑戰。然而,就拓展學術視野而言,則是一個很好切入點。為了彰顯通識教育的本旨,本課程除教導同學空間分析方法之外,特別重視方法背後假設與限制。沒有一種研究方法是十全十美,各種方法都有它適合處理的問題,也有其盲點,空間分析也是一樣,選擇合適的主題、正確使用才是重點。修課同學可以透過這門課,瞭解社會科學方法的精神、培養嚴謹推理、獨立思考的能力。上課使用的數據,主要整理自政府統計資數據。在老師與教學助理的帶領下,同學必須瞭解統計指標的定義,掌握數字背後的社會意涵,以及可能存在的陷阱,如此方能正確解讀數據,進而經由數據分析,瞭解台灣社會各面向的發展。
|
課程目標 |
根據過去修課同學的意見,這不是一門輕鬆的課,修完本課程後,同學預期可學會:
1瞭解社會科學量化研究方法的基本構想、功能與限制。
2學會數據分析方法,尤其是具有空間意義的數據,注意數據背後可能存在的陷阱。
3瞭解政府統計指標的意義,經由這些指標瞭解台灣社會的發展與變遷。
4熟悉政府各項統計指標網路取得的管道,並靈活運用。
5運用Excel, Google Earth, GeoDa, QGIS及相關軟體工具,結合地圖,建立自己的空間資料庫,以嚴謹的科學方法分析社會問題。
|
課程要求 |
本課程四學分,每週上課四個小時。前兩個小時老師授課為主,第三、四個小時由助教帶實習與討論。每個禮拜均有作業,同學必須按時繳交。課程重要資訊、講義、軟體均可在課程網頁上取得,繳交作業亦然。
成績比重如下:
一、課堂表現佔百分之十。
二、作業成績 (約有十次) 佔百分之四十
三、期未報告(口頭及書面) 佔百分之五十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每週一 14:00~17:00 |
指定閱讀 |
由於本課程主要是教授同學活用社會科學量化方法,並實際操作、討論。主要的閱讀是老師上課講義及投影片,均置於網頁中。修課同學必須花大量的時間與電腦、數據為伍。
每週的進度以及閱讀已詳列在每週教學進度及內容中。
|
參考書目 |
待補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
課程介紹與 Google earth 安裝與操作 |
第2週 |
|
地圖計算模組與點線面圖層的繪製與變化 |
第3週 |
|
跨越時空,圖文整合 |
第4週 |
|
地圖計算1 空間分布, 地區差異,資料加總或平均,方格,Kernel, 空間內插 |
第5週 |
|
地圖計算2 距離,核心點,最近距離 |
第6週 |
|
地圖計算3 資源的獲得與分配 |
第7週 |
|
地圖計算4 網點計算,交集與聯集 |
第8週 |
|
網路資源、資料庫蒐尋與 KML, excel轉換 |
第8週 |
|
地理網絡 |
第9週 |
|
瞭解現狀:從數據中尋找地區的差異與特殊性 |
第10週 |
|
觀察、檢討與問題意識:危機就是轉機 |
第11週 |
|
解決之道:目標與願景 |
第12週 |
|
知已知彼:優勢,劣勢,機會,挑戰 |
第13週 |
|
政治生態與贏的策略 |
第15週 |
|
因果關聯與迴歸分析 |
第16週 |
|
反省與思考:政策白皮書的提出 |
第17週 |
|
同學報告一 |
第18週 |
|
同學報告二 |
第2-1週 |
|
GE繪圖與地圖計算操作手冊 |
第9-1週 |
|
縣市基本圖資 |
第9-2週 |
|
都市計畫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