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朝鮮王朝的建立與發展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oson Dynasty |
開課學期 |
104-2 |
授課對象 |
|
授課教師 |
姜智恩 |
課號 |
NtlDev1084 |
課程識別碼 |
341 17950 |
班次 |
|
學分 |
2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
上課時間 |
星期一7,8(14:20~16:20) |
上課地點 |
共201 |
備註 |
A23:歷史思維、世界文明 總人數上限:5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42NtlDev1084_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朝鮮朝創建於1392年,直到1910年遭日本廢為殖民地為止,計傳世518年。本課程擬透過?讀《朝鮮王朝實錄》及朝鮮研究的書目,來瞭解朝鮮王朝、朝鮮儒者及其儒學史,進而思考在東亞歷史發展軌跡中,朝鮮歷史所展開的特點與意義。 |
課程目標 |
本課程,首先擬讓修課學生瞭解朝鮮建國時期的開創過程、國家經營,政策之制訂與實現的歷程,進而透過講解,以讓學生理解《朝鮮王朝實錄》上的君臣或臣僚間的議論,體會史料的意義與詮釋的方法。尤其是,提醒學生必須以超然態度,面對史料,建立客觀的分析,培養解讀歷史與獨立判斷的能力,以形成善鄰史觀,進而透過國際交流,參觀韓國的朝鮮史蹟,印證史料。最後,期待透過對本課程的修習,進一步認識東方傳統之「東亞共同體」的可貴所在。 |
課程要求 |
(1) 期末考……………60%
(2) 事先研讀及課堂討論…………40%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指定閱讀 |
|
參考書目 |
第一課、導論
課程?明
第二課、朝鮮王朝與《朝鮮王朝實錄》
1.《朝鮮王朝實錄》的編纂。
2. 史料引用時所要注意的事項。
指定閱讀
[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網站《朝鮮王朝實錄》簡介
(http://sillok.history.go.kr/main/main.jsp)
Summary of the Annals of the Choson Dynasty
第三課、朝鮮王朝的建立
1. 1392年,朝鮮半島的王朝開創,雖由武將主導,但卻與新興儒者之勢力通力合作,文武聯合創建朝鮮王朝。
2. 開國功臣與反對勢力間,所爆發的爭端與事件?
指定閱讀
?《太祖實錄》元年(1392年)7月17日紀事
?John B. Duncan, The origins of the Choson dynasty,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0. (關於預覽章節,容後增補)
第四課、朝鮮建國的主角朝鮮王朝與朱子學
1. 太祖李成桂(1335-1408)
2. 鄭道傳與鄭夢周
指定閱讀
?《太宗實錄》元年(1401)紀事。
? 柳承國著;傅濟功譯,《韓國儒學史》,(臺北:臺灣商務,1989年),第五章。
延伸閱讀
白丹《朝鮮開國功臣——鄭道傳研究》,內蒙古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10年)
第五課、儒者與科舉
1. 簡介:科舉制度
2. 在中韓歷史上,科舉所具有的意義。
3. 儒者地位的比較:科舉的朝鮮與無科舉的江戶日本。
指定閱讀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頁3-76。
?張培鋒:〈論中國古代「士大夫」概念的演變與界定〉,《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8卷第1期,2006年1月。
?李新達:《中國科舉制度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第六課、何謂士大夫精神
1. 士大夫精神:朝鮮社會精神的建構
2. 培養氣節:師法捐軀赴義的鄭夢周
3. 鄭夢周(1337-1392)和趙光祖(1482-1519)
指定閱讀
?《世宗實錄》世宗十三年(1431)紀事
?《成宗實錄》成宗五年(1474)紀事
?《中宗實錄》中宗十二年(1517)紀事
?中宗十三年(1518)紀事(關於預覽紀事日期,容後增補)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引言——士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
第七課、士大夫與知識分子
1. 儒生都慎?(1604-1678)
2. 顧炎武與梁?超
指定閱讀
? 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三〈正始〉
? 梁?超在《痛定罪言》
第八課、武與文
1. 武將出身的李氏朝廷與儒者出身的官僚
2. 文武論爭:文武並用對文武並立
3. 武士社會與文士社會之差異
指定閱讀
?《太宗實錄》太宗十一年(1411)10月4日紀事。
?《世宗實錄》世宗十九年(1437)9月14日紀事。
?姜智恩:〈朝鮮儒者與武──韓日比較視野的探索〉,(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舉辦「東亞視野中的日本武士道之轉型與分流」國際學術研討會,2014年11月13日),台北臺灣師範大學。
?渡邊浩:《東????王權?思想》,(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7年),頁115-141。
第九課、朝鮮的科舉考場
1. 朝鮮的「生員試」、「進士試」
2. 肩負天下的無官儒者。
3. 科舉的考題
4. 文科和武科
指定閱讀
?《世宗實錄》世宗四年(1422)12月24日紀事。
?《宣祖實錄》宣祖二十九年(1596)11月1日紀事。
? 《顯宗實錄》顯宗十五年 (1674) 7月6日紀事。
第十課、戰爭爆發
1. 壬辰倭亂的戰況
2. 儒者士大夫的社會重建對策
指定閱讀
? 《宣祖實錄》宣祖二十五年(1592)5月3日紀事
? 《宣祖修正實錄》宣祖二十五年(1592)5月1日紀事
第十一課、華夷意識
1. 周朝東遷前後的尊王攘夷
2. 明初的華夷之辨
指定閱讀
?許倬雲:《華夏論述:一個複雜共同體的變化》(台北:遠見天下文化,2015)。
?張佳:〈別華夷與正名分:明初的日常雜亂規範〉《复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
第十二課、朝鮮儒者與華夷意識
1. 箕子朝鮮與朝鮮儒者的文化認同
2. 檀君朝鮮與朝鮮儒者的國家意識
3. 朝鮮儒者的天下意識
指定閱讀
?孫衛國:〈檀君朝鮮與箕子朝鮮歷史之塑造與演變〉《复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
?孫衛國:《大明旗號與小中華意識:朝鮮王朝尊周思明問題研究(1637-1800)》(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山?弘一:《朝鮮????華夷思想》(東京:山川出版社,2003),頁5-17。
第十三課、東亞儒者與中華文化
1. 朝鮮儒者與繼承中華的意識
2. 日本型華夷意識
3. 韓日華夷意識之比較
指定閱讀
?姜智恩:〈《朱子言論同異攷》中所見17世紀朝鮮儒學史新見解〉,《退溪學報》第135期,首爾:退溪學研究院,2014年6月。
?苗威:〈華夷觀的嬗變對朝鮮王朝吸收中國文化的影響〉《東疆學刊》第19卷第3期(吉林:延邊師專學院,2002年9月)。
?前田勉〈山鹿素行『中朝事?』????華夷?念〉《愛知教育大學研究報告第59(人文社會科學編)》(愛知,2010年3月),頁47-54。
?山?弘一:《朝鮮????華夷思想》(東京:山川出版社,2003),頁46-82。
第十四課、朝鮮的學術
1. 朝鮮儒者間的學術交流。
2. 朝鮮儒者與朱子學
3. 何謂「朝鮮儒學創見模式」?
指定閱讀
姜智恩:〈東亞學術史觀的殖民扭曲與重塑──以韓國「朝鮮儒學創見模式」的經學論述為核心──〉,《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6期,(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5年3月),第六章。
第十五課、公與私
1. 西歐思想史中的公與私
2. 中國思想史中的公與私
3. 近世日本的「????」與「????」
指定閱讀
?福田歡一:〈西歐思想中的公與私〉
?溝口雄三:〈中國思想史中的公與私〉
?渡邊浩:〈“????”“????”的詞義〉
以上諸論文均收錄於佐佐木毅、金泰昌主編,劉文柱譯《公與私的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第十六課、20世紀初的韓國學界
1. 時代與史觀扭曲。
2. 歷史與時代教訓。
指定閱讀
姜智恩:〈東亞學術史觀的殖民扭曲與重塑──以韓國「朝鮮儒學創見模式」的經學論述為核心──〉,緒論及第二章。
第十七課、期末報告(一)
1. 報告主題:朝鮮的政治社會體系。
2. 報告順序
3. 逐一討論
第十八課、期末報告(二)
1. 報告主題:朝鮮文化
2. 報告順序
3. 逐一討論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2週 |
5/09 |
這週繼續講上一堂課已發的講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