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全球通識講座:我國如何因應全球科技發展趨勢?
Global Awareness: How Taiwan Responds to Global Change of Technology? 
開課學期
107-1 
授課對象
 
授課教師
張慶瑞 
課號
NtlDev1093 
課程識別碼
341 18040 
班次
 
學分
2.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五3,4(10:20~12:10) 
上課地點
博雅202 
備註
A5:公民意識與社會分析與周桂田、張國暉合授
總人數上限:20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71NtlDev1093_1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假定各位同學未來有可能成為:一、政府科技政策領導人物,二、科技相關產業領導人物,三、國內外重要科技組織領導人物。因此,各位同學未來勢必將參與我國科技政策的想像、規劃、治理及執行等工作。基此假定,本課程期待各位同學具有了解科技產業特質、解決科技政策問題、規劃科技治理途徑、想像未來科技發展趨勢、評估科技風險面向等能力。因此,本課程設計了四個主題:「我國當前科技發展挑戰及策略?」、「我國因應AI發展的挑戰及策略?」、「台灣有可能成為全球的物聯網產業要角嗎?」、「台灣科技發展的前瞻與轉型方向是甚麼? (產官學見解)」等四面向,希望藉由問題導向的主題設計,還有相關問題導向的作業安排,使各位修課同學培養以上五種能力。 

課程目標
除了主要讀本及參考書目的文本之外,講座將製作PPT投影片或講義,協助教學。在投影片或講義當中,除以主要的學說論述做為核心內容之外,多以影片、圖像及聲音等內容增加學習效果,並提升學習興趣。 
課程要求
缺席第一週的同學們,由於課程安排緊湊,第二週起,沒有多餘時間講解課綱內容,特別是攸關以下成績評量方式與標準,請務必自行仔細閱讀課綱、詢問其他第一週到課同學,若再有疑問可洽四位助教。

1. 出席 (10%或100%):
1.1 每次上課(包括第一週9月14日)須簽到。全勤得滿分10分。缺席一次得9分,二次得8分,三次得7分。
1.2 簽到時,不同校別各有一張簽到單。第一週欲加選的同學,另有不同校別的加選簽到單。
1.3 缺課不得超過三次(包括第一週9月14日缺席者,不論有無初選上,都算缺席),超過者總成績積即“F”。
1.4 每次上課請由本人親自簽到,簽到單在固定位置。若發現有代簽者,則此課程學期總成績即“F”。

2. 綜合討論 (20%):
2.1 於每次綜合座談(共4次,每個主題各一次,每次分數滿分5分,給整數分)時參與討論,並於Zuvio上提出該組結論。
2.2 請各位同學務必攜帶可上網之載具(筆電、智慧手機、平板等均可),並登錄使用Zuvio。如有任何使用Zuvio問題,請洽詢助教們。
2.3 由助教在每次開始上課後協助分組,每次組別成員盡量不同,每組約3-5人,每組成員得分相同。
2.4 每次座談課分上下半節各有一次討論,每次討論約15分鐘。討論成果須在Zuvio呈現出來。
2.5 每次座談課時,三位主講人各約給三個不同討論題目。每組每次討論可選任一題,但上下節應針對不同主講人的題目討論,例如上半節若選了A講者題目,下半節則必須選B或C講者的題目進行討論。
2.6 每次討論時,由助教協助(組內推派)找出各組一位成員擔任主持人幫忙主導討論。每位同學應盡量四次座談(八次討論)中至少擔任1-2次主持人。
2.7 由於每次座談時間有限,三位主講人會盡量尋求討論主題的最大公約數,請同學們見諒座談時講者不一定能回應所有的討論議題。

3. 書面報告 (70%):共12篇,缺席仍需繳交。
3.1 每次演講皆需寫一篇書面報告,每篇至少500字,至多1,000字。
3.2 以doc(x)或pdf 格式繳交 (建議以pdf為優先)。
3.3 內容包含 (請務必將下列兩項分項列舉)
3.3.1 講座重點(占分60%);
3.3.2 個人心得(感想占分20%,獨特創見20%)。
3.3.3 抄襲將嚴重扣分。
3.4 每次演講結束,隔週星期四22:00之前,上CEIBA作業區提交關於該演講的書面報告,遲交者的分數將打八折。隔週星期日22:00前會關閉此作業的繳交功能,未繳交者視同缺繳,不接受補交。

4. 期末可選擇一本參考書目來撰寫閱讀報告,每篇最多1,500字,將可獲得加總分1-3分。
4.1 在課程資訊中,列有多本指定閱讀。
4.2 演講者亦有提供適當的閱讀材料,作為本課程的延伸閱讀。於CEIBA上每週課程內容有列書目。
4.3 繳交期限:2019年1月13日22:00前線上繳交。

5. 其他未竟事宜由授課教師裁量。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每週五 14:00~16:00 備註: 國發所R307 
指定閱讀
主題一:我國當前科技發展挑戰及策略?
第2週 Amsden, Alice H. and Wan-wen Chu. Beyond Late Development: Taiwan's Upgrading Policie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003. (有中文版) (Ch. 1: 1-24; Ch. 3: 97-148 )
張俊彥、游伯龍 (2002),《活力: 台灣如何創造半導體與個人電腦產業奇蹟》。新竹:交大出版社、時報。(Ch. 1: 37-60 )
第3週 周桂田(2007)〈新興風險治理典範之芻議〉,《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22:179-233。
周桂田,2008,〈新興科技與風險治理〉,《科技發展政策報導》17 (2):16-31。
第4週 Pasquale, Frank (2015). The Black Box Society: The Secret Algorithms that Control Money and Information.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TBA) (有中文譯本)
第5週 王振寰(2010),《追趕的極限:台灣的經濟轉型與創新》。台北:巨流。(Ch. 1: 1-57 )

主題二:我國因應AI發展的挑戰及策略?
第6週 Marr Bernard (2016).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Machine Learning?” Forbes. https://www.forbes.com/sites/bernardmarr/2016/12/06/what-is-the-difference-between-artificial-intelligence-and-machine-learning/#3a39e3dd2742
第7週 行政院 (2018)。台灣AI行動計畫。
https://www.ey.gov.tw/Page/5A8A0CB5B41DA11E/a8ec407c-6154-4c14-8f1e-d494ec2dbf23
第8週 Cath, Corinne, et 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Good Society’: the US, EU, and UK approach."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 (2017): 1-24.
第9週 Taddeo, M. (2017). “Cyber Conflicts and Political Power in Information Societies,” Minds and Machines 27(2), 265-268.

主題三:台灣有可能成為全球的物聯網產業要角嗎?
第10週 Hsu, J. Y. and AnnaLee Saxenian (2001). “The Silicon Valley-Hsinchu Connection: Technical communities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10 (4): 893-920.
Saxenian, AnnaLee. The New Argonauts: Regional Advantage in a Global Econom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有中文; selected chapters)
第11週 Shoumen Palit Austin Datta、呂執中、梁直青(2017)。「機會與挑戰!物聯網造成的社經失序與因應」。產業管理評論9(2):9-26。
王文娟(2016)。「物聯網概念及應用」。經濟前瞻168:29-36。
劉建志(2016)。「物聯網的潛力與挑戰」。經濟前瞻168:37-43。
第12週 Bianchi, P., & Labory, S. (2017). “Manufacturing Regimes and Transitional Paths: Lessons for Industrial Policy.”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Ehret, Michael, and Jochen Wirtz. "Unlocking Value from Machines: Business Models and the 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 33.1-2 (2017): 111-130.
魏聰哲(2017)。「日本推動物聯網創業發展經驗及對臺日合作啟示」。經濟前瞻 170:124-128。
第13週 童振源、方頌仁、陳文雄編,(2016)。《矽谷成功經濟學》。台北:博碩。(Ch. 24: 409-428; Ch. 11: 197-222 )

主題四:台灣科技發展的前瞻與轉型方向是甚麼? (產官學見解)
第14週 王振寰、李宗榮、陳琮淵(2017),「台灣經濟發展中的國家角色:歷史回顧與理論展望」。收入李宗榮、林宗弘編,《未竟的奇蹟:轉型中的台灣經濟與社會》,頁48-88。台北:中研院社會所。
第15週 林宗弘、胡伯維(2017)。「進擊的巨人:台灣企業規模迅速成長的原因與後果」。收入李宗榮、林宗弘編 (2017)。《未竟的奇蹟:轉型中的台灣經濟與社會》,頁229-266。台北:中研院社會所。(selected chapters, TBA )
第16週 周桂田、陳東升(2011)。人文與社會講座-現代科技與文明的反思:科技、性別與民主。台北:聯經。(selected chapters, TBA )
第17週 陳東升(2017),「另類經濟模式的比較與探討」。收入李宗榮、林宗弘編 (2017)。《未竟的奇蹟:轉型中的台灣經濟與社會》,頁571-610。台北:中研院社會所。
張國暉 (2018)。「歐洲近年對治理的幾個新概念:系統、風險與轉型」。台大風險中心電子報。http://rsprc.ntu.edu.tw/zh-tw/m01-3/932

第18週 期末考
 
參考書目
以下為延伸閱讀文獻
王振寰、蔡青蓉(2009),〈科技追趕與創新的國家模式:台灣與南韓的專利比較〉,《台灣
社會研究》73:39-76。
田畠真弓、莊致嘉(2010),〈引進技術的過程和發展結果:比較台灣與日本液晶面板產
業〉,《台灣社會學》20:145-184。
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編 (2004)。《科技渴望社會》。台北:群學。
官逸人、熊瑞梅、林亦之(2012),〈台灣IC產業創新機制:以2001年、2005年台灣IC產業專
利的發明人網絡為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4(1):51-82。
楊翠華(2003),〈臺灣科技政策的先導:吳大猷與科導會〉。《臺灣史研究》10(2):67-
110。
蔡偉銑(2009),〈技術官僚與產業升級:台灣1970年代IC計畫的重新檢視〉,《人文及社會
科學集刊》 21(1): 25-99。
Greene, J. Megan (2008). The Origins of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in Taiwan:
Science Policy and the Quest for Modernization.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imon, Denis Fred (1996). “Charting Taiwan’s Technological Future: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ization.” The China Quarterly 148:
1196~1223.
Wong, Joseph (2012).〈在發展型國家裡的臺灣,還有什麼依然「在發展」?:全球科技創新
年代下的產業重建〉,收入《臺灣及其脈絡》,頁35-60,廖炳惠、孫康宜、王德威等編,台
北:台大。
Isaac Asimov的小說(建議直接閱讀原著,但有中文翻譯本可參考)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出席 
10% 
注意:缺席超過三次的最後學期總成績即"F"。 1.1 每次上課(包括第一週9月14日)須簽到。全勤得滿分10分。缺席一次得9分,二次得8分,三次得7分。 1.2 簽到時,不同校別各有一張簽到單。第一週欲加選的同學,另有不同校別的加選簽到單。 1.3 缺課不得超過三次(包括第一週9月14日缺席者,不論有無初選上,都算缺席),超過者總成績積即“F”。 1.4 每次上課請由本人親自簽到,簽到單在固定位置。若發現有代簽者,則此課程學期總成績即“F”。 
2. 
綜合討論 
20% 
2.1 於每次綜合座談(共4次,每個主題各一次,每次分數滿分5分,給整數分)時參與討論,並於Zuvio上提出該組結論。 2.2 請各位同學務必攜帶可上網之載具(筆電、智慧手機、平板等均可),並登錄使用Zuvio。如有任何使用Zuvio問題,請洽詢助教們。 2.3 由助教在每次開始上課後協助分組,每次組別成員盡量不同,每組約3-5人,每組成員得分相同。 2.4 每次座談課分上下半節各有一次討論,每次討論約15分鐘。討論成果須在Zuvio呈現出來。 2.5 每次座談課時,三位主講人各約給三個不同討論題目。每組每次討論可選任一題,但上下節應針對不同主講人的題目討論,例如上半節若選了A講者題目,下半節則必須選B或C講者的題目進行討論。 2.6 每次討論時,由助教協助(組內推派)找出各組一位成員擔任主持人幫忙主導討論。每位同學應盡量四次座談(八次討論)中至少擔任1-2次主持人。 2.7 由於每次座談時間有限,三位主講人會盡量尋求討論主題的最大公約數,請同學們見諒座談時講者不一定能回應所有的討論議題。 
3. 
書面報告12篇 
70% 
3.1 每次演講皆需寫一篇書面報告,每篇至少500字,至多1,000字。 3.2 以doc(x)或pdf 格式繳交 (建議以pdf為優先)。 3.3 內容包含 (請務必將下列兩項分項列舉) 3.3.1 講座重點(占分60%); 3.3.2 個人心得(感想占分20%,獨特創見20%)。 3.3.3 抄襲將嚴重扣分。 3.4 每次演講結束,隔週星期四22:00之前,上CEIBA作業區提交關於該演講的書面報告,遲交者的分數將打八折。隔週星期日22:00前會關閉此作業的繳交功能,未繳交者視同缺繳,不接受補交。 
4. 
期末加分報告 
0% 
期末可選擇一本參考書目來撰寫閱讀報告,每篇最多1,500字,將可獲得加總分1-3分。 4.1 在課程資訊中,列有多本指定閱讀。 4.2 演講者亦有提供適當的閱讀材料,作為本課程的延伸閱讀。於CEIBA上每週課程內容有列書目。 4.3 繳交期限:2019年1月13日22:00前線上繳交。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14  課程簡介 
第2週
9/21  我國當前科技產業發展的願景
主講人:龔明鑫(經濟部政務次長) 
第3週
09/28  我國當前科技發展的風險評估
主講人:周桂田(台大國發所教授、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第4週
10/5  綜合座談 (前三次講座講者) 
第5週
10/12  科技對政府治理的挑戰與策略?
主講人:唐 鳳(行政院政務委員) 
第6週
10/19  我如何在台大預備未來全球AI趨勢?
主講人:洪士灝(台大資工系教授) 
第7週
10/26  AI eating the world. What‘s the future of work?
主講人:林之晨(之初創投公司創辦人) 
第8週
11/02  人工智慧在金融產業的應用趨勢
主講人:高芬蒂(全球人壽副總經理) 
第9週
11/09  綜合座談 (前三次講座講者) 
第10週
11/16  台灣與矽谷的聯繫網絡
主講人:許有進(科技部政務次長) 
第11週
11/23  台灣的物聯網產業潛力與挑戰
主講人:楊瑞祥(研華科技公司技術長) 
第12週
11/30  台灣IC到AI產業:經營及技術策略
主講人:李育穗 (創意科技公司副處長) 
第13週
12/07  綜合座談 (前三次講座講者) 
第14週
12/14  資訊安全與產業發展
主講人:李忠憲(成功大學電機系教授) 
第15週
12/21  未竟的奇蹟
主講人:林宗弘(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第16週
12/28  科技與人文
主講人:徐富昌(台大文學院副院長) 
第17週
1/04  綜合座談 (前三次講座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