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電影藝術與當代議題 CONTEMPORARY ISSUES IN CINEMATIC ART |
開課學期 |
98-2 |
授課對象 |
|
授課教師 |
林志明 |
課號 |
LibEdu1019 |
課程識別碼 |
H01 01900 |
班次 |
|
學分 |
2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
上課時間 |
星期三3,4(10:20~12:10) |
上課地點 |
一活大禮堂 |
備註 |
A1:文學與藝術領域。 總人數上限:30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982cinematic_art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電影是廿世紀發展出來的最重要的藝術形式之一,也是當代各種議題的探討場域。如何進入電影觀賞、批評、電影史、電影語言之基礎理解,已成為人文及藝術養成中極根本的部份。 |
課程目標 |
本課程著重於提供學生以上電影研究各部門的基礎知識和啟發,並預計透過數部影片討論當代議題。 |
課程要求 |
1 平時成績 20%
2 期末報告 80%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指定閱讀 |
|
參考書目 |
教科書:
Giannetti, Louis D.(路易斯•吉奈堤著)著,焦雄屏譯,《認識電影》,台北,遠流,2005。(第十版中譯)
參考書目:
李幼蒸,《當代西方電影思想美學》,台北,時報,1991。
齊隆壬,《電影符號學》,台北,書林,1992。
林文淇、陳德齡編,《生命的影像:台灣紀錄片的七堂課》,桃園,國立中央大學電影文化研究室,2006。
Fabe, Marilyn, Closely Watched Film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art of narrative film technique,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Ken Dancyger,吳宗璘 譯,《導演思維》,台北:城邦, 2007。
Mast, Gerald, Cohen, Marshall and Braudy, Leo (ed.), Film theory and criticism: introductory readings,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Nowell-Smith, Geoffrey (ed), The Oxford history of world cinema,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Monaco, James, How to read a fil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3 edition, 2000.
Stam, Robert and Miller, Toby (ed.), Film and theory: an anthology, Malden, Mass., Blackwell, 2000.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期末報告 |
80% |
|
2. |
平時成績 |
20% |
平時上課點名與在課程網頁上的發言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2/24 |
課程介紹及電影的發明 |
第2週 |
3/03 |
攝影 |
第3週 |
3/10 |
場面調度一 |
第4週 |
3/17 |
場面調度二, 運動一 |
第5週 |
3/24 |
運動二, 剪接一 |
第6週 |
3/31 |
剪接二 |
第7週 |
4/07 |
放假 |
第8週 |
4/14 |
聲音一 |
第9週 |
4/21 |
聲音二 |
第10週 |
4/28 |
表演 |
第11週 |
5/05 |
戲劇 |
第12週 |
5/12 |
敘事 |
第13週 |
5/19 |
編劇, 意識形態 |
第14週 |
5/26 |
影片分析案例: 大國民講解 |
第15週 |
6/02 |
影片播放: 大國民 |
第16週 |
6/09 |
導演座談: 李芸嬋 |
第17週 |
6/16 |
端午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