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生死課題的現代探索與省思 CONTEMPORARY INQUIRY AND REFLECTION OF LIFE-AND-DEATH ISSUES |
開課學期 |
100-1 |
授課對象 |
|
授課教師 |
陳開宇 |
課號 |
LibEdu1033 |
課程識別碼 |
H01 03300 |
班次 |
|
學分 |
3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
上課時間 |
星期一2,3,4(9:10~12:10) |
上課地點 |
博雅302 |
備註 |
A4:哲學與道德思考領域。 總人數上限:8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01LibEdu1033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本課程希望透過閱讀、課堂聽講與討論,引導學生以正面、健康的態度面對生命與死亡的課題,同時從死亡及死後生命的角度反思及觀照生命—包括老化、疾病與死亡,則會對生命及死亡有更上一層樓的體會與領悟。當學生遇到他們的親朋好友遭逢生死交關的情境時,會更有能力思維、面對及關懷他人。本課程特別引介傅朗克(Viktor Frankl)的意義治療學(Logotherapy),希望學生能從中得到啟發,未來能建構自我的生命意義與生死安頓。
第 1 週 9/12 中秋節 (放假日)
第 2 週 9/19 課程導論、參考資料及閱讀進度介紹、介紹傅偉勳教授所揭櫫之現代生死學的探索精神與內涵
第 3 週 9/26 簡介歐美死亡學(Thanatology)及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的內涵及發展
第 4 週 10/3 現代人的生死探索與省思:未知生,焉知死乎?未知死,焉知生乎?生死可知乎?
第 5 週 10/10 國慶日 (放假日)
第 6 週 10/17 現代人的生死情境(1):面對死亡的態度 —《伊凡.伊里奇之死》的啟蒙意義
第 7 週 10/24 現代人的生死情境(2):如何面對生死困境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潛水鐘與蝴蝶》
第 8 週 10/31 死後生命的可能性及其探索
第 9 週 11/7 面對死亡的現代省思與心理建設 —《與死亡對談》
第10週 11/14 面對疾病的現代省思與心理建設(1) —《疾病的希望》
第11週 11/21 面對疾病的現代省思與心理建設(2) —《疾病的希望》、《病床邊的溫柔》
第12週 11/28 意義治療學(1):生命意義的建構 —《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
第13週 12/5 意義治療學(2):生死的安頓 —《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
第14週 12/12 生死關懷(1):認識安寧照顧與臨終關懷 —《當生命走到盡頭》
第15週 12/19 生死關懷(2):如何關懷及照顧末期病患 —《當生命走到盡頭》、《死亡如此靠近:一位社工師的安寧病房手記》
第16週 12/26 生死關懷(3):臨終關懷與往生助念 —《死亡如此靠近》、〈臨終助念之理論建構芻議〉
第17週 1/2 與生命對話:生死的自我省思、重新建構自我的宇宙觀、人生觀與生死觀
第18週 1/9 期末考 |
課程目標 |
本課程希望修課學生,透過閱讀、課堂聽講與討論,能達成以下各項學習目標:
1. 能以正面、健康的態度面對及探索生命與死亡的課題。
2. 能自我建構正向、樂觀、積極、健康的生死認知與態度。
3. 能建構自我生命的意義,活出自我生命的價值。
4. 能消除對死亡的錯誤認知與無謂恐懼。
5. 能培養照顧末期病患(如親朋好友)的基本知能。
6. 能培養進一步探索生死課題的基本學養。
|
課程要求 |
1. 必須出席課堂聽講及參與討論。
2. 有事不能來上課,請先報備請假,不得無故缺席。
3. 課前按進度認真研讀所有指定閱讀書籍,下載Ceiba上課講義及相關閱讀資料,課前閱讀。
4. 鼓勵同學課後能再進一步研讀延伸閱讀書籍、課堂上提到的補充書目、或觀賞影音資料等。
5. 認真撰寫研讀心得。
6. 能與家人、親朋好友等分享及討論課堂所學內容。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參考書目 |
延伸閱讀
1. 釋慧開:《儒佛生死學與哲學論文集》,台北,洪葉,2004。
2. Elisabeth Kubler-Ross, On Life After Death, Celestial Arts, Berkeley,
Calfornia, 1991.
3. Elisabeth Kubler-Ross, On Death and Dying, Collier Books,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New York, 1993.
4. Elisabeth Kubler-Ross. Questions and Answers on Death and Dying,
Touchstone Book, Simon & Schuster, New York, 1997.
5. Elisabeth Kubler-Ross著/李永平譯:《天使走過人間》,台北,天下文化,
1998。
6. 海倫.聶爾寧(Helen Nearing)著/張燕譯:《美好人生的摯愛與告別》,台北,
正中書局,1993。
7. Kenneth Ring & Evelyn Elsaesser Valarino著/李傳龍.李雅寧譯:《穿透生
死迷思》,台北,遠流,2001。
8. 索甲仁波切(Sogyal Rinpoche)著/鄭振煌譯:《西藏生死書》,台北,張老師
文化,1997。 |
指定閱讀 |
1. 傅偉勳:《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台北,正中,2010。
2. 托爾斯泰著/許海燕譯:《伊凡.伊里奇之死》,台北,志文出版社,1997,(新潮文庫390)。
3. Mitch Albom著/白裕承譯:《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台北,大塊文化,1998。
4. Jean-Dominique Bauby著/邱瑞鑾譯:《潛水鐘與蝴蝶》,台北,大塊文化,1997。
5. Ganga Stone著/柯清心譯:《與死亡對談》,台北,遠流,1997。
6. Thorwald Dethlefsen & Rüdiger Dahlke著/鄭納無譯︰《疾病的希望》,台北,心靈工坊,2002。
7. J. H. van den Berg著/石世明譯:《病床邊的溫柔》,台北,心靈工坊,2001。
8. 弗蘭克(Viktor E. Frankl)著/趙可式、沈錦惠合譯︰《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台北,光啟出版社,1995。
9. 周希誠著:《當生命走到盡頭》,台中市,晨星,2003。
10. 蘇絢慧著:《死亡如此靠近:一位社工師的安寧病房手記》,台北,大塊文化,2001。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期末考 |
20% |
|
2. |
期末報告 |
20% |
綜合全學期的學習心得 |
3. |
小組討論 |
30% |
本學期共有15次小組討論,成績由助教按「等第成績」評量學生參與表現後乘以30%。小組討論成績佔總成績中的30分,故每缺席一次,扣總成績2分。累計6次不到者,小組討論總成績以0分計算。 |
4. |
平時作業:課後研讀心得 |
30% |
本學期共有5次平時作業,作業成績算法為5次作業平均後乘以30%。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9/12 |
中秋節 (放假日) |
第2週 |
9/19 |
課程導論、參考資料及閱讀進度介紹、介紹傅偉勳教授所揭櫫之現代生死學的探索精神與內涵 —《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 |
第3週 |
9/26 |
簡介歐美死亡學(Thanatology)及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的內涵及發展 —《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 |
第4週 |
10/03 |
現代人的生死探索與省思:未知生,焉知死乎?未知死,焉知生乎?生死可知乎?—〈《論語》之生死學義理疏論 — 以「季路問事鬼神」章為中心〉 (《儒佛生死學與哲學論文集》) |
第5週 |
10/10 |
國慶日 (放假日) |
第6週 |
10/17 |
現代人的生死情境(1):面對死亡的態度 —《伊凡.伊里奇之死》的啟蒙意義 |
第7週 |
10/24 |
現代人的生死情境(2):如何面對生死困境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潛水鐘與蝴蝶》 |
第8週 |
10/31 |
死後生命的可能性及其探索 (1) |
第9週 |
11/07 |
瀕死經驗的親身體驗與分享 — 趙翠慧老師 |
第10週 |
11/14 |
死後生命的可能性及其探索 (2) |
第11週 |
11/21 |
意義治療學(1):生命意義的建構 —《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 |
第12週 |
11/28 |
意義治療學(2):生命意義的建構 —《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 |
第13週 |
12/05 |
面對疾病的現代省思與心理建設 —《疾病的希望》 |
第14週 |
12/12 |
生死關懷(1):認識安寧照顧與臨終關懷 —《當生命走到盡頭》 |
第15週 |
12/19 |
生死關懷(2):如何關懷及照顧末期病患 —《當生命走到盡頭》、《死亡如此靠近:一位社工師的安寧病房手記》 |
第16週 |
12/26 |
生死關懷(3):臨終關懷與往生助念 —《死亡如此靠近》、〈臨終助念之理論建構芻議〉 |
第17週 |
2012/01/02 |
與生命對話:生死的自我省思、重新建構自我的宇宙觀、人生觀與生死觀 |
第18週 |
2012/01/09 |
期末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