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自然、科技與鄉村社會
Nature, Technology and Rural Society 
開課學期
104-1 
授課對象
 
授課教師
王驥懋 
課號
LibEdu1060 
課程識別碼
H01 0600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三A,B,C(18:25~21:05) 
上課地點
普205 
備註
A5:公民意識與社會分析
總人數上限:8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41LibEdu1060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2008年,全球糧食的價格達到高峰、2001-2011,全球農地的交易量創新高、然而根據國際NGO團體 (ETC)的研究指出,全球糧食的生產70%仍然是依賴小農。現今農業以及鄉村發展的問題,已不然脫離全球化、現代科技以及國家政策這幾個面向。因此,本課程將焦點放在現代科技和自然與農業社會的交互影響上。課程可以分為四大部份:第一個部份首先討論現代國家、政治社會,如何透過各種科學技術來認識、利用自然,並進一步的改變了自然和社會的關係。這個部份我們將討論幾個人類史上的重要的發展個案(如德國的林業管理制度的建立、中國的大躍進、大規模的現代都市計畫等),以及這些方案如何對於人類生活產生重大的負面影響。課程的第二個部份,則將關注的焦點放在空間技術上,例如地圖、度量衡等技術的出現,如何成為國家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第三部份則討論這些科學技術如何和非人的行動者(non-human actor) (例如:扇貝、鯨、鹿、牛隻等)進行互動 (例如炭疽茵疫苗的出現,即是實驗室的科學家、不如炭疽茵、法國農民等的複雜互動結果)。這部份的討論,將呈現人類科學知識的生產,如何嘗試降低或排除自然世界的不確定性。討論完第三部份的科學技術和非人行動者的關係後,第四部份則將焦點放在新型的農業技術(如基因改造食物、生質能源等技術),對於糧食生產以及農業社會的影響。課程的進行方式可分為如下:第一部份和第二部份的課程,先由老師介紹相關理論以及科技爭議的案例(透過實際案例和理論的對話,先行協助學生掌握社會科學如何理解和詮釋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關係。(每週的讀物可以嘗試閱讀,但由於份量較多,因此課程仍由老師講解為主,第三部份和第四部份的課程則加入學生的分組討論;授課教師將於每週上課前,將下週的重要讀物資料以及下週將討論的主題(科技爭議個案),上傳至臺大的Ceiba,學生可以自行搜尋相關的資料。因此課堂的進行則切割為二個時段,在第一個時段,由學生先行針對當週的主題,進行分組討論。再由各組依序當週的主題進行辯論或是審議式討論。而第二個時段則為老師簡介相關的文獻和學術辯論,並和學生的討論結果交互討論。

 

課程目標
本課程旨在提供學生對於現代科學與技術之反思,讓學生可以從社會以及人文面向,來重新看待科學知識以及現代科技對於鄉村社會之影響。透過自然以及人文跨科際、多面向的討論,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以及形塑「專家公民」的素養為目標。 
課程要求
本課程在每週上課後,會指定下週要討論的議題。這個主題會圍繞在當前的糧食、農業、農村、現代科技和政府的政策上。學生在下週上課前,需要收集要討論主題的相關資料(可上網收集,但必需詳列出處、或至圖書館查閱相關資料等)至課程上進行分組討論。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State, Technology, and Agriculture國家、科技、與農民日常生活知識
Week 2 國家計畫、科學技術以及自然 (1):森林、度量衡以及國家

閱讀主要是二篇小文章,在第一篇James Scott的經典文章中,將討論國家、科技與農民日常生活知識的關係。課程的內容將焦點放在科學技術如何在現代國家的浮現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這樣的科學技術,如何瓦解前現代的各種地方知識以及自然/社會關係。而這樣新的自然/社會關係最終如何失敗。

閱讀材料如下:
Scott, J. C. (1998). Seeing like a state: How certain schemes to improve the human condition have faile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pp. 1-8)

Wynne, B. (1989). Sheepfarming after Chernobyl - a Case-Study in Communicating Scientific-Information. Environment, 31(2), 10-&.

參考閱讀文獻:
Irwin, A. (1995). Citizen science : a study of people, expertis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可嘗試閱讀第一章或是後續章節討論車諾比核落塵、科學家與在地牧羊者的互動與衝突、或是2, 4, 5-T 除草劑、科學家與農民的互動等等)

Week 3 國家計畫、科學技術以及自然 (2):社區、水以及國家
水為國家以及人類社會重要的「資源」,治理「水」的政策,往往關乎到政治的合法性。本週從水的都市化談起,並觸及到水如何從一種自然資源,轉變成為一種壟斷性商品,而這樣的商品的特性如何伴隨著都市化的過程而轉化? 而這樣的轉化如何對於農業生產、以及鄉村社會造成影響? 如何成為一種社會權力的來源? 以及自然和社會的關係如何相而變? 這些問題,會在本週的課程中被討論。

閱讀材料如下:
Swyngedouw, E. (2004). Social power and the urbanization of water : flows of power.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troduction-Ch1)

進階閱讀
1. Kaika, M. (2005). City of flows: modernity, nature, and the city. New York ; London: Routledge. (此本文章考察了西方水(自然)和城市關係的轉變,如有興趣的同學,很適合從頭讀到尾。)
2. Linton, J. (2010). What is water? : the history of a modern abstraction. Vancouver: UBC Press.

Week 4 國家計畫、科學技術以及自然 (3):社區規畫、技術與農民

社區總體營造在晚近幾年,成為許多北方國家(Global north)解決農村、農業問題的策略,其通常伴隨著在地食物、有機農業等國家政策。社區規畫作為新的? 這些題,將是本週討論的重點。

閱讀材料如下:
Herbert-Cheshire, L. (2000). Contemporary strategies for rur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Australia: a governmentality perspective.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16(2), 203-215. (Introduction / Chapter 1)

進階閱讀:
1. Cheshire, L. (2006). Governing rural development: discourses and practices of self-help in Australian rural policy. Aldershot: 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本書探討了澳洲社區總體營造和鄉村發展的關係,通過知名法國哲學家Michel Foucault以及Bruno Latour的理論,重新詮釋了社區總體營造的政治意義,很值得一讀)
2. Jessop, B. (1998). The rise of governance and the risks of failure: the cas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50(1), 29 (從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看待社區總體營造、NPO以及NGO,在新自由主義社會的角色。)

Mapping, State, and Rural Society地圖、國家與鄉村社會
Week 5 地圖作為一種國家治理的技術
延續第一部份對於自然、科技和鄉村社會治理的討論後,課程的第二部份,則處理了關鍵的現代國家治理技術:製圖學以及統計學。這二樣關鍵技術,就像是法國哲學家Foucault所稱的現代「國家的科學」,它對於現代的國家治理,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閱讀材料如下:
Elden, S. (2007). Governmentality, calculation, territory.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25(3), 562.

Hannah, M. G. (2000). Governmentality and the mastery of territory in nineteenth-century America. Cambridge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hapter 5, and 6)
上述二種閱讀材料的作者,皆為地理學者,特別是第二本著作,研究了美國殖民時期,國家如何透過地藉測量,使得被治理的國家邊界,可以清楚的掌握在國家的手裡。

參考閱讀:
Foucault, M. (2007). Security, Territory, Population: lectures at the Collège de France, 1977-78 (Michel Foucault: Lectures at the Collège de France).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Week 6 人口統計、地藉測量與鄉村

上週討論地藉測量,本週則是將焦點放在國家和統計學的關係上。統計學的出現,將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疾病分類、年齡分布等知識化為數字,使得這些被治理的對象,可以被看到、觀察、紀錄,並分類。這些知識對於國家的治理是相當重要的,本週的課程將考察統計學在18世紀,如何出現? 如何成為國家治理的技術?

閱讀材料如下:
Murdoch, J., & Ward, N. (1997). Governmentality and territoriality - The statistical manufacture of Britain's 'national farm'. Political Geography, 16(4), 307-324.

Human, Nature, and Livestock人類、自然與牲畜
Week 7 從炭疽菌談起
在討論了國家治理技術之後,本週的課程開始處理這些治理技術和人類以及其他非人行動者(non-human actors)之間的關係。法國學者Bruno Latour的經典性著作將會是這個主題的開始點。另外,從本週開始,課程將設定幾個問題,作為課堂討論的一部份。

閱讀材料如下:
Latour, B. (1993). The pasteurization of France.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eek 8 期中考 請繳交報告

Week 9 洪水、地下水以及農民
在討論過了科學、病菌和鄉村治理的治理關係後,本週將焦點放在另外一個非人的行動者--「洪水」。延續前面對水都市化的討論,本週透過後結構主義的視角,來重新理解科學知識、洪水以及農民行為的複雜關係。

Whatmore, S. J., & Landstrom, C. (2011). Flood apprentices: an exercise in making things public. Economy and Society, 40(4), 582-610.

Whatmore, S. J., Lane, S. N., Odoni, N. A., Ward, N., & Bradley, S. (2011). Coproducing flood risk knowledge: redistributing expertise in criticalparticipatory modelling'.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43, 1617-1633.

討論問題:實驗室或是專家根據統計資料所得到的洪峰出現的頻率,應用到真實鄉村社會中,需不需要群眾的參與呢? 這些資料的取得是否正確呢? 有沒有其他(alternative)的方式,可以達成共同治理呢?

Week 10 扇貝及鄉村社會
在農村社會當中,牛隻、扇貝、雞、鴨等禽類,往往是農村重要的資源。然而對於動物的治理,在過往的討論中很少受到重視。然而隨著狂牛病(BSE,又稱為Mad Cow Disease)、口啼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等的出現,使得國家、市場在治理動物行為這個議題上,遠較過去複雜。而且,基因、動物身體、藥物等,卻無法完全治理動物的身體。本週開始,我們透過幾個著名的案例,來看待自然和人類社會的複雜關係。

本週課堂將搭配一部紀錄片:Food Inc., 這部紀錄片揭露了美國當代食物體系,對於動物身體的濫用、支配。這部片觸及許多工業化農業社會的問題,也將引導我們到下一次的主題:即資本、科技以及糧食。

Callon, M. (1986). Some elements of a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 domestication of the scallops and the fishermen of St Brieuc Bay. In J. Law (Ed.), Power, action, and belief : a new sociology of knowledge? (pp. 196-233).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Bear, C. (2013). Assembling the sea: materiality, movement and regulatory practices in the Cardigan Bay scallop fishery. Cultural geographies, 20(1), 21-41.

討論主題:人類社會是否可以無償的使用動物身體?

Capital, Technology and Food資本、科技以及糧食
Week 11 食物工業化生產 (1)
在討論完非人行動者和國家治理政策的關係後,本週開始,課程將討論一個經常是國家政策的聯盟行動者—資本。課程將焦點放在資本主義支持的工業化農業,如何產生? 新型的促進生產科技,如何對於社會、非人行動者造成影響。本週的課程將以Michael Carolan這本新書作為討論的起點。

的閱讀材料如下:
Carolan, M. S. (2014). Cheaponomics : the high cost of low prices. London: Routledge.

延伸閱讀資本:
Carolan, M. S. (2012). The sociology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Carolan, M. S. (2011). The real cost of cheap food. London ; New York: Earthscan.

討論主題:大農式、機械化的農業生產方式,是不可避免的道路?小農式的生產方式,是否是當前人類社會的救贖?

Week 12 食物工業化生產 (2)
在討論完大農的生產方式對於農業社會的影響之後。本週將焦點放在全球南方(Global South)小農組織La Via Campesina(農民之路)所主張的糧食主權議題上。糧食主權主張在地生產、環境友善的生產方式以及對於生產食物的方式、用途主權的宣示。然然這樣的反市場以及資本主義式的生產方式,也造成一系列的討論,本週的主題將放在這些討論上。

閱讀材料如下:
Bernstein, H. (2014). Food sovereignty via the ‘peasant way’: a sceptical view. The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 41(6), 1031-1063.

McMichael, P. (2014). A comment on Henry Bernstein's way with peasants, and food sovereignty. The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 42(1), 193-204.

討論主題:什麼是糧食主權? 糧食主權的主權有什麼問題嗎? (請於Week 12週後自行搜集相關的材料,於Week 13週課堂上進行討論)

Week 13 資本與農地、農民
在大農和小農的生產方式的討論之中,另外一個經常被連結上資本主義趨動的大農生產方式的批評:對於全球土地的奪取(Global Land Grabbing)。批評者認為,跨國的農企公司,由於擴大生產積累,因此必需不斷的在全球犣地,將全球南方的貧農,不斷將他們從賴以為生的土地上趨趕而出,或是將他們變為無生產資本的農工。這樣的報導,不斷的在全球的主流報紙上出現(包括中國、全國的農企公司在非洲(如辛巴威)的農地奪取)。但是在學術上,不管是對於農地消失的證據或是國家在農地奪取中所扮演角色的討論,仍然持續中。本週將針對農地奪取的議題,進行討論。

閱讀材料如下:
Borras, S. M., Hall, R., Scoones, I., White, B., & Wolford, W. (2011). Toward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global land grabbing: an editorial introduction.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 38(2), 209 - 216.

Margulis, M. E., McKeon, N., & Borras, S. M. (2013). Land Grabbing and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Globalizations, 10(1), 1-23.

Borras, S. M., Franco, J. C., & Wang, C. (2013). The Challenge of Global Governance of Land Grabbing: Changing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Context and Competing Political Views and Strategies. Globalizations, 10(1), 161-179.

討論主題:國家和全球跨科企業,在全球土地奪取的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是什麼? 國家是資產階級的管理者嗎?

Week 14 資本、科技以及糧食 (2):生質能源、資本以及農地
本週將議題延伸至另外一個農業科技的問題:生質能源和基改食物。這些新型態的農業生產技諭,對於農業社會、農民以及食物安全的影響,將是本週討論的重點。

討論的閱讀材料:
Borras, S. M., McMichael, P., & Scoones, I. (2010). The politics of biofuels, land and agrarian change: editors' introduction. The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 37(4), 575-592.

Hall, C., & Moran, D. (2006). Investigating GM risk perceptions: A survey of anti-GM and environmental campaign group members.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2(1), 29-37.

延伸閱讀材料:
Leach, M., Scoones, I., & Wynne, B. (2005). Science and citizens : globalization and the challenge of engagement. London: Zed Books.

討論主題:糧食科技的進步,是人類社會進步的保證嗎? 基改食物的風險,是否應該由消費者來承擔?

Week 15,16,17 科技、認證以及在地化食物生產系統 (1)(2)(3)
近年來,在地食物或是有機食物等食物認證成為解決農業生產危機的重要手段。然而以美國有機食物的發展或是歐洲在地食物認證的經驗來看。有機食物並未如其支持者所宣稱的那樣對於農業勞動人權、以及利潤分配那樣的公平或是進步;而在地食物亦產生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將是本週討論的重點。

閱讀材料如下:
C.Clare, H. (2000). Embeddedness and local food systems: notes on two types of direct agricultural market.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16(3), 295-303

DuPuis, E. M., & Goodman, D. (2005). Should we go “home” to eat?: toward a reflexive politics of localism.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1(3), 359-371.

Guthman, J. (2004). Agrarian dreams the paradox of organic farming in California California studies in critical human geography, 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

Guthman, J. (2007). The Polanyian Way? Voluntary Food Labels as Neoliberal Governance. Antipode, 39(3), 456-478.

討論主題:在地食物、有機食物或是認證(公平貿易咖啡豆、有機食物、產地標章)的農業產品,是解決農業問題的最好策略嗎?
 
參考書目
Irwin, A. (1995). Citizen science : a study of people, expertis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Kaika, M. (2005). City of flows: modernity, nature, and the city. New York ;
London: Routledge.

Linton, J. (2010). What is water? : the history of a modern abstraction.
Vancouver: UBC Press.

Cheshire, L. (2006). Governing rural development: discourses and practices
of self-help in Australian rural policy. Aldershot: 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Jessop, B. (1998). The rise of governance and the risks of failure: the cas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50(1), 29

Foucault, M. (2007). Security, Territory, Population: lectures at the
Collège de France, 1977-78 (Michel Foucault: Lectures at the Collège de
France).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Carolan, M. S. (2012). The sociology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Carolan, M. S. (2011). The real cost of cheap food. London ; New York:
Earthscan.

Leach, M., Scoones, I., & Wynne, B. (2005). Science and citizens :
globalization and the challenge of engagement. London: Zed Books.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出席 
15% 
 
2. 
報告 
25% 
 
3. 
期末考 
40% 
 
4. 
發問與參與討論 
2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16  Introduction 課程導論 
第2週
9/23  學期課程主題一:State, Technology, and Agriculture國家、科技、與農民日常生活知識
國家計畫、科學技術以及自然 (1):森林、度量衡以及國家 
第3週
9/30  國家計畫、科學技術以及自然 (2):社區、水以及國家 
第4週
10/07  國家計畫、科學技術以及自然 (3):社區規畫、技術與農民 
第5週
10/14  公民科學 (Citizen Science)
學期課程主題二:Mapping, State, and Rural Society地圖、國家與鄉村社會
地圖作為一種國家治理的技術  
第6週
10/21  人口統計、地藉測量與鄉村 (1) 
第7週
10/28  人口統計、地藉測量與鄉村 (2) 
第8週
11/04  繳交期中報告  
第9週
11/11  Capital, Technology and Food資本、科技以及糧食
食物工業化生產 (1): Cheap Food and Peasant 
第10週
11/18  Capital, Technology and Food資本、科技以及糧食
食物工業化生產 (2): Cheap Food, Fair Trade and Peasant 
第11週
11/25  Capital, Technology and Food資本、科技以及糧食
食物工業化生產 (3) 
第12週
12/02  Capital, Technology and Food資本、科技以及糧食
食物工業化生產 (4) 
第13週
12/09  資本、科技以及糧食 (1):資本與農地、農民 
第14週
12/16  資本、科技以及糧食 (2):生質能源、資本以及農地 
第15週
12/23  科技、認證以及在地化食物生產系統 (1) 
第16週
12/30  科技、認證以及在地化食物生產系統 (2)  
第17週
1/06  期末報告繳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