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南亞社會與樂舞表演
South Asian Musical Performance and Society 
開課學期
112-2 
授課對象
 
授課教師
黃佩玲 
課號
GenEdu5023 
課程識別碼
H02E5021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一7,8,9(14:20~17:20) 
上課地點
博雅406 
備註
本課程以英語授課。開放國北教、臺藝大各2名。A13:文學與藝術、世界文明
總人數上限:36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南亞為世界上最稠密的地方,人口佔全球的五分之一。作為地緣政治的單位,「南亞」為相當現代的概念,然而,此處多樣的地理環境之間於歷史長流中,在文化政治經濟上彼此牽連影響,形成「統一於多樣」的世界文明。這門課程交織社會議題與歷史過程,透過以樂舞為中心之表演藝術介紹南亞的居民生活樣貌。我們主要關注印度次大陸,即當代的印度共和國,並透過主題探索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蘭卡、及尼泊爾等國家。本課程不企圖地毯式介紹南亞全貌,而是透過關鍵概念,為理解當代南亞社會及其離散族裔開啟一扇窗。

二十世紀以降,南亞出口全球最著名的音樂形式包括南北印多樣的「古典樂舞」、寶萊塢電影音樂、以及展現宗教奉愛的梵唱與蘇非卡瓦力吟唱。本課程不僅將介紹學生欣賞聆聽以上的樂種,更包括多樣的在地民間與流行音樂,並從社會歷史角度探究今日的表演者與聽眾如何理解參與這些樂舞。我們將觀察當代演奏者如何重現古典經文中的音樂理論,以及殖民、國族主義、與移民如何重構人們與表演藝術的關係及其實踐,並探索不同的社群組成(如種性、階級、宗教、性別、性向等)如何形塑人們展演與聆聽來自南亞不同地域的音樂文化。

*本課程將在博雅406之「未來教室」進行,利用教室的多媒體設備協助小組聆聽與討論! 

課程目標
1. 基礎認識當代南亞社會,培養跨文化理解與多元性包容。
2. 培養身體力行的聆聽、朗誦、吟唱、舞動等技能,從知性、美學、情感層面深入理解南亞表演藝術傳統,包括北印古典樂舞、南印古典音樂、bhangra樂舞、卡瓦力吟唱、梵唱、寶萊塢歌唱等。
3. 學習從社會文化觀點探究音樂活動,發展批判思考能力,以檢視多樣南亞音樂種類與社會組織、美學、娛樂、宗教實踐、政治、與認同形成的關聯性。 
課程要求
1. 聆聽討論:修習本課不需要具有音樂基礎。然而,學生應於上課前閱讀指定文章,積極聆聽課程之指定曲目,並參與課堂小組聆聽討論,以便能描述期中考的音樂項目與其歷史社會背景。

2. 閱讀討論:學生將分組於指定週次報告閱讀章節(取自Everyday life in South Asia)。

3. 跨文化理解書寫:課程安排漸進式的三種小作業:a) 第2-6週之間,學生將於每週課後選擇撰寫一個詞彙之詞條解釋,共同編輯課程的「概念詞彙庫」;b) 第10-14週之間,學生將各選擇兩個音樂案例,共同編輯課程的「樂舞資料庫」; c) 學期間撰寫三次反思問答,以融會貫通三個跨週次模組的學習內容

4. 分組報告:學生將自行分組,選擇W10-14的一個社會議題,於期中介紹來自三個南亞國家(或南亞離散族群)與此議題相關的時事新聞,於期末分析新聞並介紹一個與此議題相關的新樂舞案例。小組將共同撰寫一篇英文的小組期末報告,公開發表於課程的部落格,並另外繳交個人的貢獻與心得自評。期末報告需確認拼音文法無誤,並依芝加哥格式手冊(Chicago Manual of Style)的格式引述參考資料,不得以任何形式抄襲。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每週一 17:10~18:00 備註: please email me if you want to chat during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W2-3
The Natyasastra: English Translation with Critical Notes, New Delhi: Munshiram Manoharlal Publishers, 1996

W4-6
Music in North India: Experiencing Music, Expressing Culture, New York,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Music in South India: Experiencing Music, Expressing Culture, New York,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W10-14
chapters from: Everyday life in South Asia, Indian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10
 
參考書目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課程討論參與  
15% 
1) 每週的分組討論,同時也視為出席分數。學生若需請假應在課前與助教聯繫以取得批准。 2) 每週會新分討論分組以及討論角色。基本參與可得8分(滿分10分),積極表現(如跨組分享時問問題,主動分享討論內容等)將加分,不佳表現(消極參與、具傷害性的言語等)將扣分。 
2. 
小作業 
10% 
第2, 3, 5, 6的閱讀預備。第2-6週之間,學生將於每週課後選擇撰寫一個詞彙之詞條解釋,共同編輯課程的「概念詞彙庫」;第10-14週之間,將選擇撰寫兩個課堂音樂案例之說明,共同編輯課程的「南亞樂舞案例庫」 
3. 
反思問答 
15% 
於學期間回答三次Q&A,以融會貫通跨週的課程主題 
4. 
期中報告 
5% 
學生將自行分組,選擇W10-14的一個社會議題,於期中介紹來自三個南亞國家(或南亞離散族群)與此議題相關的時事新聞, 
5. 
期中考 
10% 
帶回家寫,描述指定的音樂案例 
6. 
閱讀報告與討論 
20% 
學生將隨機分組兩次,於指定週次(W10-14間)報告閱讀章節 
7. 
期末報告 
25% 
包含口頭與書面報告。 各組將延續期中報告,於期末結合閱讀報告與上課內容分析新聞,並介紹一個與此議題相關的新樂舞案例。小組將共同撰寫一篇英文的小組期末報告,公開發表於課程的部落格,並另外繳交個人的貢獻與心得自評。期末報告需確認拼音文法無誤,並依芝加哥格式手冊(Chicago Manual of Style)的格式引述參考資料,不得以任何形式抄襲。 
 
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
 
上課形式
以錄影輔助
作業繳交方式
考試形式
其他
由師生雙方議定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19  概論:聆聽南亞—哪裡、何時、誰、如何進行? 
第2週
2/26  精英贊助、音樂理論、與音樂性

介紹古代印度樂舞理論經典的音樂美學理論與創作環境 
第3週
3/4  Sangīta:包含歌唱、樂音、戲劇、舞蹈的綜合藝術

介紹古代印度樂舞理論經典中的sangīta概念及其當代的再詮釋 
第4週
3/11  古典與民間?

思考比較於宮廷神廟所發展所謂的古典樂舞與常民日常樂舞的異同 
第5週
3/18  北印古典傳統

介紹歷史與當代的北印度藝術音樂 
第6週
3/25  南印古典傳統

介紹歷史與當代的南印度藝術音樂 
第7週
4/1  期中檢視

分組報告南亞時事新聞,與期中考預備 
第8週
4/8  卡塔克舞蹈的節奏藝術

*本週邀請卡塔克舞蹈家Yu Wei-Ting為我們安排三小時的參與舞蹈練習 
第9週
4/15  線上的南印歌唱課

*本週邀請住在南印城市Bangalore的聲樂家Smt. Indu Suresh線上指導我們體驗一場南印古典聲樂基礎課程 
第10週
4/22  社會主題之一:愛與家庭

介紹組織南亞音樂傳播的各種「家庭」型態,包含男性世系與藝妓家族 
第11週
4/29  社會主題之二:國族建構與南亞離散

介紹英國殖民時期及印巴獨立分割期間,各種被強迫或自願的南亞移民者如何在海外再創其音樂傳統 
第12週
5/6  社會主題之三:性別與性向

探討南亞與其離散族群所在地之表演者與觀眾如何參與性別展演、酷兒轉譯、及跨性別之認同形塑 
第13週
5/13  社會主題之四:種性、階級、與達利特社會運動

探討南亞之音樂殖民現代性、新興都市階級、與國族主義如何影響樂舞被「古典化」的過程,其中某些種性之表演者的歷代貢獻如何被抹除遺忘。其中,達利特為印度種性制度中最受壓迫群體之自稱,本週並介紹近年來印度的達利特運動與音樂的種種關聯 
第14週
5/20  社會主題之五:宗教身分認同與音樂實踐

探討聲音在南亞宗教宇宙觀中之地位、奉愛的意涵、以及不同宗教社群與其共通的音樂實踐 
第15週
5/27  線上「校外參訪」:巴基斯坦的一個蘇非聖祠

本週將線上參訪位處巴基斯坦信德省的一個蘇非聖人Shah Abdul Latif Bhittai之陵墓,與在地的穆斯林詩歌奉唱者對話並學習吟唱 
第16週
6/3  期末報告

各組分析南亞時事新聞與閱讀主題,並介紹一首上課沒有聽過的南亞樂舞曲目